骨利干
据记载,其地夏天几乎没有日落[1],出好马,先是东突厥臣下,后臣服于薛延陀,曾向唐太宗贡马。唐先于其地设置玄阙州,662年尹余吾州。694年再贡马一次。后融入回纥汗国,另一部分成为雅库特人一族源(即是元代前的三姓豁里)。
十骥
十骥是贞观年间骨利干进贡的马中唐太宗最爱的十匹:腾霜白、皎雪骢、凝露骢、悬光骢、决波𩨈、飞霞骠、发电赤、流金、翺麟紫、奔虹赤。
居住地
根据新、旧唐书,“骨利干北距大海,去京师最远”[2],“骨利干处瀚海北”[1],“北度海则昼长夜短”[1]等记载,骨利干人可能居住在贝加尔湖(瀚海)以北,北极海以南的地区。《新唐书·回鹘传》还说其地“草多百合”,《太平寰宇记》也说骨利干“地多百合草,人以为粮食,出名马”。[3]
多数学者认为骨利干是10世纪以后生活在黠戛斯以东的昂可刺河(今安加拉河)流域的操蒙古语的豁里部落(Qori),将“骨利干”与“豁里”刊同。[4]10世纪末波斯的《世界境域志》则记载了一个Fur部落,说他们“属黠戛斯,住在其东面,不与黠戛斯的其他集团相混合。他们是食人者,残忍无情。其他的黠戛斯人不懂他们的语言,他们就好像野人一样”。弗拉基米尔·米诺尔斯基怀疑这个Fur就是《史集》中的Quri(因为阿拉伯文字中f和q只差一个点)。[5]
阙特勤碑中的三姓骨利干
1889年发现于外蒙古鄂尔浑河流域和硕柴达木湖畔的古突厥文阙特勤碑中,出现了三姓骨利干( [6] Üč Qurïqan)的名称。
后裔
根据其居住地来看,有人认为之后被蒙古帝国征服的“巴儿忽惕”(巴尔虎)诸部可能是骨利干的后身。[7]而“巴儿忽惕”则被认其他一些学者认为是拔野古的后裔,即马可波罗游记中的Bargu,[8]不过拔野古本身便与骨利干有密切关联。[4]更可能是其后的豁里。[4]
参考资料
- ^ 1.0 1.1 1.2 《新唐书》列传第一百四十二下
- ^ 《旧唐书》列传第一百四十九下
- ^ 《太平寰宇记》卷二百
- ^ 4.0 4.1 4.2 刘迎胜. 西北民族史与察合台汗国史研究. 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 2012: 9–11. ISBN 9787507834222.
- ^ 王治来 译注. 世界境域志.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10: 75. ISBN 978-7-5325-5658-8.,第十四章
- ^ 古突厥文,从右向左读
- ^ 村上正二译注‘モンゴル秘史 3巻’平凡社、1976年 pp.92-94
- ^ Notes on Marco Polo, Volume 1. P.Pelliot.1959 pp.77-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