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尔卑斯山麓战区
阿尔卑斯山麓战区(德语:Operationszone Alpenvorland;简称:【OZAV】)( 意大利语:Zona d'operazione Prealpi)是二战期间纳粹德国在意大利阿尔卑斯山的占领地区。[1]
阿尔卑斯山麓战区 Operationszone Alpenvorland | |||||||||
---|---|---|---|---|---|---|---|---|---|
1943—1945 | |||||||||
国歌:《德意志之歌》 | |||||||||
首都 | 博岑 | ||||||||
政府 | 委员会 | ||||||||
高级专员 | |||||||||
• 1943–1945 | 弗朗茨·霍弗 | ||||||||
历史 | |||||||||
• 成立 | 1943 | ||||||||
• 撤消 | 1945 | ||||||||
| |||||||||
今属于 | 意大利 |
起因与位置
1943年9月10日,为了应对意大利与同盟国达成的《卡西比尔停战协定》,德国国防军在达成协议前的两天正式从占领区中成立“阿尔卑斯山麓战区”,该行政区包括贝卢诺省、博尔扎诺省、特伦托省。“亚德里亚滨海战区”则包括乌迪内省、戈里齐亚省、的里雅斯特省、波拉省、阜姆克雅内尔湾省、卢比安纳省。两个战区皆割让自意大利社会共和国,总部设于加尔达湖的萨洛,此处属于意大利尚未被盟军占领部分。[2]
行政管理
“阿尔卑斯山麓战区”由高级专员弗朗茨·霍弗委任管理。该地区行政上从属于蒂罗尔-福拉尔贝格帝国大区[3],首府位于博岑。霍弗希望将该战区合并到他所统治的大区从而实现蒂罗尔的重新统一与旧奥地利上时期蒂罗尔皇帝领地的再次复兴[4]。然而由于考虑到墨索里尼的情绪,因此希特勒并未落实此举,但事实上在德国统治期间萨罗政府在此地的影响力几乎为零[5]。
由于德国下令恢复1919年的省份边界(包括贝卢诺地区),因此意大利的影响力遭到德国人的抵抗与制止,南蒂罗尔意大利族的执政官被强迫辞职,取而代之的由是当地认同第三帝国的德裔来担任市长。[6]1943年9月,德语获得与意大利语的平等地位;[6]街头地名由德语、意大利语、拉丁语三种语言共同陈列;[6]法西斯和意大利语的报纸被取缔,并禁止从意大利社会共和国进口报纸;[6]法西斯党派被取缔;[6]提出法案限制意大利社会共和国逃兵役的意大利人移民。但意大利里拉仍然属于法定货币[6]。
这些政策迅速高效地逆转了意大利政府从1920年代初开始对该地区实行的意大利化严格政策。
该地区的军事单位属于亚德里亚滨海战区,由步兵将领约阿希姆·维特赫夫特进行指挥,他是德国陆军27军团的前师长。
引用
- ^ After the German surrender, Bozen was put under military occupation by the United Nations and given back to Italy only in 1947 when it had become a Republic.
- ^ Bresadola, Gianmarco. The Legitimising Strategies of the Nazi Administration in Northern Italy: Propaganda in the Adriatisches Küstenland. Contemporary European History. 2004, 13 (4): 425–451 [2021-11-06]. ISSN 0960-777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11-12).
- ^ Speer, Albert. Inside the Third Reich. London: Weidenfeld & Nicolson. 1995: 420. ISBN 9781842127353.
- ^ Steininger, Rolf. South Tyrol: a minority conflict of the twentieth century. New Brunswick, N.J., U.S.A: Transaction Publishers. 2003: 68. ISBN 0-7658-0800-5.
- ^ Steininger 2003, p. 69
- ^ 6.0 6.1 6.2 6.3 6.4 6.5 Steininger 2003, p. 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