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鱼
草鱼(学名:Ctenopharyngodon idella),又称
草鱼 | |
---|---|
草鱼 | |
科学分类 | |
界: | 动物界 Animalia |
门: | 脊索动物门 Chordata |
纲: | 辐鳍鱼纲 Actinopteri |
目: | 鲤形目 Cypriniformes |
科: | 鲴科 Xenocyprididae |
属: | 草鱼属 Ctenopharyngodon |
种: | 草鱼 C. idella
|
二名法 | |
Ctenopharyngodon idella Valenciennes, 1844
| |
异名 | |
|
特征
本鱼体侧扁且延长,吻短而圆钝,口大,无须,特征是具2排梳状咽头齿。鱼体背部青褐色而略带黄色,腹部乳白,鳞片大且具黑缘;侧线完整,侧线鳞38-42枚,胸鳍与腹鳍略带黄色,尾鳍浅叉形,背鳍硬棘3枚; 背鳍软条7至8枚;臀鳍硬棘3枚;臀鳍软条7至11枚,体长可达1.5米。
分布
本鱼原产于中国各大江河水系至俄罗斯西伯利亚东部均有分布,已作为水产生物广泛引进世界各地。但它的繁殖条件比较苛刻,所以只在很少的几个国家成功繁衍出自然种群[2]。
习性
本鱼为初级食草性淡水鱼,生活于水深5至30米。栖息于河川、水库、湖泊的中下水域,游泳迅速,性情活泼,常成群觅食。3至4岁成熟,成长迅速。体长15毫米左右时,食底栖无脊椎动物;20毫米后,开始摄食植物的幼嫩部分和浮萍;30~32毫米时,转换为以周丛生物为主食;50~55毫米时完全转为草食,如食苦草、马来眼子菜等,以及象草、苏丹草、 稗草、瓜类的叶、藤等。
记载
晋朝郭璞在《尔雅注》中写道,“鲩,今𩽼鱼,似鳟而大”[3]。
到了十世纪的晚唐,已有记录珠江三角洲以西的西江下游地区养殖鲩鱼[4][5]。 而明朝的《本草纲目》有更为详细的介绍,“时珍曰∶鲩又音混,郭璞作。其性舒缓,故曰鲩,曰闽畜鱼者,以草饲之焉。”“藏器曰∶鲩生江湖中,似鲤。”“其形长身圆,肉浓而松,状类青鱼。有青鲩、白鲩二色。白者味胜,商人多之。”
用途
为中国主要淡水养殖鱼类之一,四大家鱼之一,肉质细嫩,骨刺少,营养丰富;鳞、皮可制胶,适合各种烹饪方式食用。其中,喂食蚕豆的脆肉鲩因肉质结实脆口久煮不烂而在粤菜中备受推崇。民间错误传说草鱼胆具“清肝明目”疗效,事实上草鱼胆有毒,易导致急性肝肾衰竭,尤不宜生食。
控制水草
1966年新西兰引进草鱼以控制水草生长[6][7],1973年荷兰效仿了这一做法。由于不符合草鱼的繁殖条件,在这两个国家草鱼并没有成为入侵物种[7],但一些国家仍只引进无繁殖能力的三倍体品种。[8]
参见
脚注
参考资料
- ^ Bogutskaya, N. Ctenopharyngodon idella. The IUCN Red List of Threatened Species. 2022: e.T61295A3102796 [11 July 2024]. doi:10.2305/IUCN.UK.2022-1.RLTS.T61295A3102796.en .
- ^ Rowe, D. K., & Schipper, C. M. (1985). An assessment of the impact of grass carp (Ctenopharyngodon Idella) in New Zealand waters. Rotorua N.Z.: Fisheries Research Division, Ministry of Agriculture and Fisheries.
- ^ 《宋监本尔雅郭注》十六·释鱼
- ^ 《珠江三角洲农业志 03 池塘养鱼业发展史和捕捞渔业、海水养殖的历史发展概况》
- ^ 唐 刘恂《岭表录异》“新泷等州,山田拣荒平处锄为町畦。伺春雨丘中聚水,即先买鲩鱼子,散于田内。一二年后,鱼儿长大,食草根并尽。既为熟田,又收鱼利;及种稻,且无稗草。乃养民之上术。”
- ^ Grass carp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in niwa.co.nz.
- ^ 7.0 7.1 "Grass carp for weed control"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DOC
- ^ "Triploid Grass Carp Information"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texas.gov
参考文献
- Froese, R. & Pauly, D. (eds.) (2011). Ctenopharyngodon idella. FishBase. Version 2011-12.
- 魚類圖鑑. 远流出版社. 2003年.
- 台湾鱼类数据库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外部链接
[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