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线女
红线女(1923年12月27日—2013年12月8日),原名邝健廉[2],广东开平水口泮村人[2][3],生于广州西关,中国粤剧表演艺术家,人称“女姐”,代表作《红烛泪》、《昭君出塞》及《荔枝颂》,开创了独树一帜的女腔亦称红腔。
红线女 | |
---|---|
女演员 | |
本名 | 邝健廉 |
昵称 | 女姐 |
别名 | 小燕红 |
国籍 | 中华人民共和国 |
籍贯 | 广东开平 |
出生 | |
逝世 | 2013年12月8日 | (89岁)
职业 | 演员 |
教育程度 | 学历: 小学 学位: 香港浸会大学荣誉文学博士[1] |
母校 | 教忠中学(小学部) |
配偶 | 马师曾 (1944年结婚—1955年离婚) 华山 (1973年结婚—1985年丧偶) |
儿女 | 红虹(马淑明)、马鼎昌、马鼎盛 |
父母 | 邝敬宝,谭银 |
出道日期 | 1938年 |
活跃年代 | 1938年至2013年 |
生平
艺术生涯
红线女生于1923年[2],外祖父为著名须生声架南,舅父为著名武生靓少佳,舅母为著名花旦何芙莲。[4],表妹为前《欢乐今宵》创作人胡美屏,堂伯父为同治年间创建粤剧行会“八和会馆”的著名武生邝新华。[5]而红线女的父亲邝亦谟在广州经营中药店生意[2]。
她是父亲两名妾侍之中其中一位所生的幼女[2],8岁时随留声机学唱粤曲。抗日战争前,家住广州西关,[5]在广州就读小学[2],当广州被日军攻占后,便转到澳门南湾妈阁街的教忠中学小学部入学两年[2]。1938年因日军侵华而辍学,后随母亲经澳门赴香港,拜舅母何芙莲为师,正式为职业粤剧演员,取艺名“小燕红”。[6]1939年春,于胜寿年剧团首次登台演出。自此升任第三花旦,于夜场扮演丫环、宫女等配角。1940年,随何芙莲临时于靓少凤的金星剧团演出,由靓少凤为其正式改名为“红线女”。1941年到上海演出,年底日军占领香港,红线女迁居于靓少凤家,并于15岁加入马师曾剧团。1943年于广东肇庆演出,于中国内地首次使用“红线女”的艺名,成为“师曾剧团”的正印花旦。其后不停到抗战后方巡演,多演马派剧目,如《苦凤莺怜》、《斗气姑爷》、《软皮蛇招郡马》等。
抗日战争胜利后回到香港学习京剧三年,后得何贤赞助成立“真善美剧团”[7],先后与马师曾、薛觉先合演《蝴蝶夫人》、《清宫恨史》等剧。1946年于香港连续一个月每天不停演出粤剧戏目《我为卿狂》轰动全港,次年以《我为卿狂》为题材拍摄了她首部电影。1950年代初组建红星粤剧团,与马师曾领衔到广州演出现代戏《珠江泪》。1952年演出《一代天骄》、《王昭君》,并且尝试改编《蝴蝶夫人》和莎士比亚剧作为粤剧。
红线女在传统旦角的基础上,融入京腔、昆腔及西洋美声技法,创造出著名的粤剧唱腔“红腔”,使粤剧旦角唱腔发展到一个崭新的阶段。[8]
1955年,受周恩来的邀请到中国。1956年参加中国国庆7周年观礼活动,受到周恩来接见,是年底参与广东省粤剧团演出。1957年正式以个人身份加入广东粤剧团(今广东粤剧院)。期间拜京剧梅兰芳为师;请程砚秋设计身段、水袖;请俞振飞指点《桂芝告状》;请周小燕改进《思凡》的唱腔;并且研究将朱传茗、郭兰英、王昆等唱腔技巧融入粤剧发声,先后演出《搜书院》、《昭君出塞》、《苦凤驾怜》、《打神》、《李香君》、《关汉卿》、《山乡风云》等剧目,最终完成红派的艺术体系。[9][8]
文化大革命期间,红线女一家受到迫害,被逼离开艺术行业,到广州街道打扫,并且多次被“造反派”剃“阴阳头”,贬为“黑线女”。1967年被下放到广东英德茶场劳动。到1970年,周恩来到广州与柬埔寨等印支半岛国家举行会议,红线女便获批准复出,在接待这批外宾的晚宴上表演助兴。对于她为何在被“打倒”三年后就有机会复出,外界有种种说法。之后她去了北京治疗声带,回来后就按党中央指示,大力发展革命样板戏。在《沙家浜》中还亲自担演主角阿庆嫂,这样板粤剧被拍成电影,70年代中曾在香港的普庆、珠江等左派电影院公映。红线女首次复出后表现得非常“革命”,在四人帮当道的1975年还当上广东省文化局副局长,中共媒体发表了多篇她吹捧四人帮路线的文章,惹来好些同行非议。与她同期的粤剧伶人罗品超在文革后复出,曾公开谈及对红线女的不满。他在回忆访问录《罗品超奇传》中,有一章题为:“对阿女爱恨交织”,交代有关细节。毛泽东在1976年逝世,不久四人帮倒台,文革正式结束。此时红线女因被指与江青关系密切,遭隔离审查,后来为了迎合改革开放的宽松气氛,红线女也没有犯下严重罪行,中共终于1979年批准她再度复出,与香港演艺界人士会面。[14]
1980年,红线女与秦中英合作改写《王昭君》,扭转悲剧情节成为《昭君公主》,与陈笑风等人合演。[10][11]1984年在广州中山纪念堂举行粤剧戏曲小调的独唱音乐会,这是其文革后首次登台演出,1988年国庆前夕,红线女率广州粤剧团到北京举行“红线女专场”;1994年在北京主演《白燕迎春》。并创办了红豆粤剧团,培养粤剧接班人。[8]
2012年5月21日,香港新光戏院重新装修后,举行开幕礼,红线女到香港为其剪彩,后应邀以一曲《荔枝颂》作贺,全场肃立拍掌致敬。[12]
逝世
2013年12月8日晚上8时40分因心肌梗塞于广东省人民医院逝世,享年89岁。
艺术作品
红线女曾参演70多出电影,主演近200个粤剧剧目,包括《关汉卿》(1960年)、《搜书院》(1956年)、《沙家浜》、《李香君》、《刁蛮公主戆驸马》、《打神》外,还有故事片《慈母泪》、《胭脂虎》(1955年)、《秋》(1953年)、《爱》(1955年)、《山乡风云》(1955年)、《我是一个女人》(1955年)、《昭君出塞》、《拾玉镯》、《人海万花筒》、喜剧《审死官》、写实片《天堂春梦》等。[8]
艺术成就
曾于1950年代至今获历任中国国家领导人接见,其中在1958年,时任中共中央主席毛泽东亲自给她写信,希望女姐身体力行,努力做“劳动人民的红线女”。她多次被选举为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包括第3、4、5、6、7、8、9届全国人大代表。1990年获广东省人民政府通令嘉奖;1992年当选为中国戏剧家协会广东分会主席;2001年6月15日,红线女在美国纽约林肯艺术中心接受“2001年度最杰出艺术家”的终身成就奖的最高荣誉;2002年1月1日,广东省人民政府授予红线女“粤剧艺术杰出贡献奖”。广州市政府特在广州珠江新城兴建红线女艺术中心,庆祝其演艺生命60周年,表扬红线女对粤剧、电影的贡献,于1998年12月落成。
奖项
家庭
1944年与马师曾结婚,有两子马鼎昌、马鼎盛,一女红虹(原名马淑明,1945年-[13]),幼子马鼎盛为军事评论家,次女红虹为粤剧演员。红线女1955年3月3日与马师曾离婚,回中国内地后于文革期间(1973年前后)再婚[14],第二任丈夫是作家华山。据马鼎盛回忆,“她第一段婚姻,年纪差太远,性格喜好格格不入,好在事业上是最佳拍档。……我妈认为她第一段婚姻并非自愿,因此,自主的第二春一定要全方位成功。恰巧,同第一段婚姻一样,也不过十年光景,而且,最后一年,那位大作家患绝症卧床,我妈天天跑重病房照顾得无微不至,不惜工本。……当我们斗胆问到她第二段婚姻时,她也坦承“缺乏爱意”。”[15]
红线女次女红虹也是粤剧界著名的正印花旦。在文革期间,曾经参与批斗母亲,导致母女关系决裂。红虹在1984年3月到香港旅游期间偷偷脱团,失踪半年后于1984年10月9日现身台湾召开记者招待会,斥责中共专制,为追求自由而决定“出逃”,事件震惊海内外,更被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定性为“叛逃”。红虹在定居台湾多年后移民加拿大,致力从事粤剧传扬基督教的工作。及后母女关系修复,而红虹已低调回过大陆。[来源请求]
演出的电影
|
|
|
|
电视特辑
- 1990《红线女之粤曲传情》(亚洲电视)
- 2001《红线女艺海抒怀60年》(无线电视)
- 2008《合晒合尺:缕缕红线粤艺情》(无线电视)
有关著作
- 《红线女日记》红线女 著,香港集文出版社1956年8月初版。
- 《 红线女传奇 》( 广角镜出版社,香港 一九八七年初版 )
参考文献
- ^ 来源:凤凰娱乐综合;责任编辑:管健铭. 红线女:曾获浸大文学博士学位 刘德华张学友敬重(图). 凤凰网>娱乐>明星>港台>正文. 2013年12月9日 [2013年12月9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年7月26日) (中文(简体)).
- ^ 2.0 2.1 2.2 2.3 2.4 2.5 2.6 红线女. 紅線女 小傳,日記,文選. 香港影视出版社. 1982: 5.
- ^ 藝術顧問. 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 2005-10-20 (中文(中国大陆)).[永久失效链接]
- ^ 靚少佳(1907-1982.12.26). 水泠曲苑.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02-23) (中文(香港)).
- ^ 5.0 5.1 紅線女粵劇藝術. 博客来简体馆.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11-19) (中文(中国大陆)).
- ^ 紅線女簡介. 广东粤剧院.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02-22) (中文(中国大陆)).
- ^ 澳門第一家族──‘澳門王’何賢. 《大地》.
- ^ 8.0 8.1 8.2 8.3 舞台儷影──馬師曾與紅線女. 大公报. 2004年7月2日.
- ^ 紅線女粵劇經典受重視 被視作國家級禮物送予各國珍藏. 东方日报. 2001年5月9日.
- ^ 廣州市誌. 广州市地方志馆.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5-05-27).
- ^ 昭君公主短片. [2008-04-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6-21).
- ^ 88岁红线女搞活新光 互联网档案馆的存档,存档日期2013-12-12. 新报. 2012年5月22日.
- ^ 女姐紅虹母女曾決裂. 东方日报. 2013年12月10日 [2013年12月11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年12月12日).
- ^ 忘年「戀」馬師曾非自願. 太阳报. [2020-04-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9-12).
- ^ 马鼎盛讲述红线女往事:妈妈,你不要结婚(组图)(2)_新闻中心_文化_新浪网. news.sina.com.cn. [2020-04-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