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围工作室
竹围工作室是位于台湾新北市淡水区竹围的艺文空间,同时也是台湾早期的替代空间之一[1],1995年成立,以在地行动、国际连结为主旨,协助台湾国内外艺文创作者以及团体短期申请,能够从事创作、展演、实验研究、社区发展、艺术教育等活动。[2][3]
竹围工作室 | |
---|---|
Bamboo Curtain Studio | |
成立 | 1995年 |
地址 | 中华民国新北市淡水区 中正东路二段88巷39号 |
坐标 | 25°08′33″N 121°27′33″E / 25.142629305555°N 121.45928661111111°E |
类型 | 替代空间 |
建立者 | 萧丽虹 |
网站 | bambooculture |
地图 | |
竹围工作室占地2,645平方米,前身为废弃的鸡舍,经由创办人萧丽虹老师和其他几位陶艺家的整理,成了隐身都市的艺术工作室。[4]
历史
竹围工作室最初由萧丽虹、陈正勋和范姜明道三位陶艺创作者共同发起。1995年时,他们择定台北捷运竹围站附近的废地成立,做为创作大型装置艺术另类展览空间[5]:48。
竹围工作室从成立后到2004年间,属于“艺术服务事务所”时期。最初几年,工作室陆续举办了数档展览,类型包括陶艺、实验性装置艺术、实验艺术和实验性展演等。1998年起,竹围工作室与政府机关和艺文团体合作,研究文化政策并建构交流的网络。2000年起,竹围工作室将国际交流视为经营重点,对国际上的艺术议题进调查研究,并担任国际艺术村协会(Res Artis)、美国艺术村联盟(Alliance of Artist Communities)等国际驻村组织在亚洲的交流平台[5]:49-50。
2001年起,竹围工作室与庙公进行土地产权诉讼,许多营运计划暂停。工作室在次年进行闭馆整修,改建完成后的空间包含多媒材工作室、视觉与表演艺术发表场地,以及户外的中庭花园。并引入国际艺术村的操作模式,将部分工作租给艺术家,作为长期入驻的艺术村[5]:49-51。
2005年,竹围工作室成立“竹围创艺国际有限公司”,以投标、接案做为收入来源,将主要发展方向定为“艺术空间、创意产业、国际交流与研究”三者。7月创立亚洲地区文化空间的交流平台“亚洲艺术网络”(Intra Asia Network)。同年,竹围工作室在土地诉讼官司部分胜诉,2006年通过公权力介入收回被强占的土地后空间增加,于是二度进行闭馆整修。调整之后的竹围工作室有三个室内展间、两个户外广场,并具备长期进驻、驻村跟展演三种功能[5]:51。
在本次调整之后,表演艺术团队“身声演绎剧场”入驻,让创办人之一的萧丽虹发现艺文领域缺少育成、研究、研发的系统,于是将工作室经营方向进行调整,引入国际交流中获得的视野,从多元的议题上进行育成跟服务的工作。由于这类工作获得的营收难以抵销亏损,到了2011年萧丽虹遂遵从友人建议,成立非营利组织以利接受赞助[5]:51-52。
组织型态
竹围工作室先后经历四种不同的经营型态,最初为商业性质的艺术服务事务所,但因为税务问题,后改为零售店。2005年成立的竹围创艺国际有限公司为承接专案的工具,而2011年登记成为台北市的非营利演艺团体,即工作室在法律上是杂艺团身份[6]:80-81。
工作室的经费来源多为创办人萧丽虹个人资源,以及承接外部专案而来。人事结构也视专案的情况而定,最少的时候仅由萧丽虹一人兼职管理,2013年时则有两名专职人员负责空间经营,4名兼职人员负责不同专案事务。营收来源包括政府补助、场租收入和接案收入[6]:81-83。
外部链接
注解
- ^ https://artouch.com/news/content-3274.html
- ^ 竹圍工作室 國內藝術村. 文化部. [2019-02-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2-24).
- ^ 陈宜加. 竹圍工作室 啟動駐村計畫. 中时电子报. 2015-10-03 [2019-02-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2-24).
- ^ 冯毅扬、郑芳宜. 竹圍工作室-用藝術守護環境. 生命力 (新北市). 2016-12-08 [2019-02-24].[永久失效链接]
- ^ 5.0 5.1 5.2 5.3 5.4 张馨元. 以藍海策略分析替代空間之經營. 元智大学艺术与设计学系-艺术管理硕士论文 (桃园市). 2013-07-06 (中文(台湾)).
- ^ 6.0 6.1 黄秀琳. 2000年以來另類空間在台灣轉型現象之研究. 东海大学美术学系硕士论文 (台中市). 2013-07-02 (中文(台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