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语
祖语(英语:proto-language)又称原始语、基础语或母语[1],历史语言学的重要概念,指同一系属中若干相关语言的共同祖先——一种古代语言,或者是处于语言起源的某一阶段的尚不能称作“语言”的一个沟通体系。
从现存语言推演出来的古语
这是“祖语”的最初定义,也是普遍认可的定义。即认为祖语是某个语言家族(如语系、语族、语支)的始祖语言——或称原语。
通常情况下,祖语不能被直接认知,而是要运用一种被称作比较法的技法通过对同系属的现存语言进行比较而重建出来。比较法并不能重建出祖语的全部细节,所求的祖语越古老,所能重建的部分就越为有限。已(部分)重建出的无文献记载的语言如原始印欧语、原始乌拉尔语、原始班图语即分别为印欧诸语、乌拉尔诸语和班图诸语的祖先。
当然,祖语也不尽然都是史前语言(无文字)。有的古语有相当完整的文献材料,有的则通过碑刻等文物保留了部分资料。如罗曼语族现代语言法语、意大利语、西班牙语、罗马尼亚语的祖语世俗拉丁语的大部分特征都以古代拉丁文文献的形式保存了下来[注 1]。又如,现代汉语的绝大多数方言都是先秦汉语的直系后代,而先秦汉语的历史文存也非常的丰富。虽然汉字不直接表音,对上古汉语语音体系和形态特征的构拟相对困难,但是词汇和语法等语言元素都被相当完好地记录了下来。再如斯堪的纳维亚和不列颠岛上发现的如尼铭文也为原始挪威语的重建和验证提供了宝贵的第一手资料。
非完整语言的沟通体系
Derek Bickerton对绝对意义上的“祖语”下了定义,认为这种沟通体系的特征是:
该定义实质上是对祖语——Proto-language——的逐字拆解,取“Proto-”“最初、原始”的意思,也就是尚未成熟的准语言,或许将其译作“前语言”较为妥当。历史语言学家中很少有人将语言的起源作为研究课题,而且从研究方法上看“前语言”和通常意义上的“祖语”其推演方式也是迥然不同的。
Bickerton认为先民以“前语言”进行沟通可能与皮钦语的会话或狼孩所讲的话有某些相似之处。如在洋泾浜英语中(括号内斜杠前为吴语发音,斜杠后为英语原词):
- 甲说:王之(waontsy / wanchee)琶海(bohe / buy)——义为“请付钱”。
- 乙说:配(phei / pay)由(yeu / you)陪陪(bei bei / by by)——义为“过两天再给你”。[2]
语法和词汇都含混不清,仅能有限地交流。
Bickerton以为,真正的语言就是在这种“前语言”的基础上经历了某种类似宇宙大爆发的剧烈变化而产生。而Terrence Deacon则在其著作The Symbolic Species中阐述了与此截然相反的观点。
参见
注释
参考文献
引用
- ^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 (编). 母语. 现代汉语词典 第5版. 北京: 商务印书馆: 969. 2005. ISBN 9787100043854.
- ^ 周振鹤:别琴竹枝词百首笺释——洋泾浜英语研究之一. shc2000.sjtu.edu.cn. [2022-10-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11-08).
来源
- Lehmann, Winfred Philipp. Theoretical bases of Indo-European linguistics. London ; New York : Routledge. 1993. ISBN 978-0-415-08201-3.
- Schleicher, August. Compendium der vergleichenden Grammatik der indogermanischen Sprachen.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10. ISBN 978-0-511-69450-9. doi:10.1017/cbo9780511694509.003.[失效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