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洲国协和会

满洲国协和会满洲国的官民一体国民组织,起初石原莞尔等人期许本组织能担任未来一党执政的重任,然而在之后则受到日本大政翼赞会旗下各组织影响。

满洲国协和会
领袖溥仪(名誉总裁)
郑孝胥(会长,1932年-1935年)
张景惠(会长,1935年-1945年)
成立1932年7月25日
解散1945年8月18日
总部 满洲国新京市满洲国协和会中央本部
意识形态五族协和
君主主义
满洲民族主义
亚细亚主义
法西斯主义
保守主义
反共主义
极权主义
人格主义
政治立场极右翼
满洲国政治
政党 · 选举
满洲国协和会中央本部
自治指导部宣传海报

历史

九一八事变后,倡导从中华民国独立并施行君主政治以推动新国家建设的自治指导部英语Self-Government Guiding Board为协和会的起源。满洲国成立后的1932年(大同元年)4月,阮振铎任奉天省公署秘书长。不久,阮振铎于静远以及满洲青年联盟山口重次小泽开作等人成立满洲协和党[1]。由于溥仪、郑孝胥、驹井徳三(满洲国国务院总务厅长官)、本庄繁(时任关东军司令官)等不赞成设立政党。1932年6月5日撤销国务院资政局,关东军指定由关东军第四课参谋片仓衷主持满洲协和党改组,成立“协和会筹备委员会”,成员包括关东军高参板垣征四郎片仓衷、协和党的山口重次小山贞知(《满洲评论》主笔)、小泽开作和田劲阮振铎于静远,国务院的张燕卿(实业部总长)、谢介石(外交总长),共计10人。1932年7月18日在国务院召开“协和会筹备委员会”会议,通过了协和会成立大会事宜,确定了章程、纲领、编制、宣言等。

1932年7月25日下午2时至3时在国务院正式成立协和会。下午4时在大和旅馆举行庆祝酒会。颁布《满洲国协和会创立宣言》。协和会与满洲国政府共同宣称推动建国理想(建设王道乐土),并以此对国民进行宣传教育。《满洲国协和会章程》11章35条,规定:“本会以谋求满洲国的建国精神和宣扬王道乐土政治为宗旨。” 《满洲国协和会纲领》

1936年7月25日协和会成立4周年举行纪念会,“满洲国协和会”改名为“满洲帝国协和会”。同年9月18日,日本关东军司令官植田谦吉发表《满洲帝国协和会之根本精神》的声明,阐述协和会的本质,就是以皇民化为目标的“民族协和”,实施“建国精神”,即“以实现日满一德一心、民族协和、王道乐土、道义世界为理想的天皇的圣意”。满洲帝国协和会中央本部机构庞大,设有总务部、指导部、实践部、训练部、文化部、青少年部、调查部等10多个部门。

协和会基础单位为分会,与每个地区设立。并于各地方行政机关设立本部,负责统括分会。

取代从未开议的立法院,以分会代表进行的连合协议会为实质之民意机关。石原莞尔等人期待协和会能取代关东军成为“未来的领导者”,拥有一党执政的地位。不过随着关东军满洲国统治的深化,满洲国逐渐成为日本完全的属国,协和会失去其存在意义。

其作为宣传机构曾出版多种宣传品,如《满洲国民必读》、《王道月刊》、《东亚之光》等等。并配合关东军,为镇压抗日活动进行思想宣传。

1945年8月16日,中央本部副部长结城清太郎通电各省本部,协和会结束,并指挥销毁了中央本部的文书档案。

纲领

满洲帝国协和会为唯一永久、举国一致的实践团体,与政府互成表里。

  • 显扬建国精神
  • 实现民族协和
  • 提升国民生活
  • 彻底宣德达情
  • 完成国民动员

实现以上建国理想,创建道义世界。

组织架构

成立初期:

1934年9月由于协和会在基层大力吸收地方实力派人物,与地方政权之间产生隔阂与对立,为此第一次改组协和会:

  • 中央事务局次长:中野琥逸(民政部总务司长)改为阪谷希一(国务院总务厅次长)
    • 中央事务局委员10人增至15人:结城清太郎(国都建设局总务处长,专任委员)、宫胁襄二、星野直树、半田敏治、和田劲(专任)、小山贞知、杨允楷、张格、曾维藩、王大忠、郑禹、斯明、罗福葆、清水良策
    • 宣传处(1934年改为社会科):科长小川增雄
    • 总务处(1934年改为庶务科):科长广吉辰雄
    • 组织处(1934年改为组织科):科长幸田武雄
    • 审查处(1934年改为经理科):科长广吉辰雄
    • 视察员:堀田义弘
    • 调查室:伊东六十次郎

1935年地方事务局改为省事务局。下设县办事处。

1936年7月25日成立四周年时,第二次改组协和会,调整与政权的关系。以中央本部为最高指导机关,中央本部委员会取代以前的理事会,为中央本部的咨询机关。县旗办事处改为县旗本部。各省长、县长兼任所辖地域的本部长——

1938年2月第三次改组:

  • 中央本部长:桥本虎之助(1938年2月,曾任关东军参谋长、关东军宪兵司令、时任参议府副议长)、丁鉴修(1940年7月16日)、三宅光治日语三宅光治(曾任关东军参谋长,1940年11月15日)
  • 中央本部副部长:结城清太郎丁鉴修
  • 总务部 部长皆川丰治(民生部教育司长)。设总务课(原人事、文书2课)、弘报课(原指导部宣传课)、整理课。
  • 实践部:原指导部。部长曲秉善。设实践课(原指导课)、联协课、练成课、组织课。
  • 企划局 局长孙其昌、副局长半田敏治。设综合班、第一班(民族)、第二班(民生)、第三班(机构组织)、第四班(思想宣传)、第五班(国民动员)。
  • 辅导部:新成立。部长恒吉秀雄。设辅导课、训练课、动员课。
  • 审查役室:取代监察部。4名审查役:谷次亨植田贡太郎朴锡胤博彦满都

1941年4月第四次改组,协和会与各级政府“表里合一”“二位一体制”,各级地方政府正副长官兼任各级本部正副部长,以厉行国民总动员,准备太平洋战争:

联合协议会

 
协和会联合协议会

协和会党内在满洲国各地均设置联合协议会,宣称是作为收集民意之用[2]。由于满洲国立法院从未组成,联合协议会便顺理成章成为满洲国实际上之民意代表机关,但并不具备立法功能。

协和会全国联合协议会

  • 1934年2月28日至3月2日在长春大和旅馆召开首次全国联合协议会议。
  • 1935年3月24日至3月26日召开第二次全国联合协议会议。
  • 1937年9月11日至15日在国务院礼堂召开全国联合协议会议。
  • 1938年9月26日召开,全国联合协议会议全体代表195人入宫觐见溥仪。
  • 1940年9月21日召开第七次全国联合协议会议。溥仪到会听取张景惠的施政大纲演说。[3]
  • 1941年10月10日召开第八次全国联合协议会议。
  • 1942年2月8日召开临时全国联合协议会议。
  • 1942年10月1日召开第十次全国联合协议会议。
  • 1943年9月25日召开第十一次全国联合协议会议。
  • 1944年9月2日召开第十二次全国联合协议会议。
  • 1945年7月25日召开第十三次全国联合协议会议。

国民运动

“国民运动”包括:“金属献纳”“储蓄报国”“勤劳奉仕”“粮谷出荷”“北边振兴”“开拓移民”“飞机献纳”

旧址

满洲帝国协和会中央本部旧址位于今人民大街2836号,人民广场南200米处。东南接儿童公园(儿玉公园旧址),北隔咸阳路与原长春市委大楼(康德会馆旧址)后身相对,西邻人民大街。

该旧址是一座砖石结构的组合建筑物,地面建筑为两层楼房,另有地下室,建筑面积7955平方米,占地面积8749平方米。1950年修复为长春市文化宫,1958年由沈阳军区接管,改为军人俱乐部,后又将部分房舍改建为吉林省军区第二招待所。旧址保存较为完好。

同名团体

2019年2月,部分满洲(今属中国东北地区)出身旅美侨民以满洲国协和会(Concordia Association of Manchuria)名义向美国政府机关登记注册为正式立案之非政府组织,并宣称其为1945年以前原满洲国协和会之延续[4][5]。在美成立之协和会于中国海内外之成员数量快速增加至4千人以上,成员以工人、商人、学生与旅外侨民为主,因而引起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关切,中国国安部于2019年4月对东北三省境内协和会地下成员展开大规模搜捕[6],被捕者包含自芬兰入境中国的环保学者王展[7]

参考文献

  • 贵志俊彦‘満洲国のビジュアル・メディア――ポスター・絵はがき・切手’吉川弘文馆、2010
  • 《长春,伪满州国那些事》--吉林出版集团有限公司

相关条目

参考来源

  1. ^ 山室信一《喀迈拉-満洲国的肖像 增补版》199页
  2. ^ 近代中日关系史新论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第662页:“所谓‘宣德达情’是协和会员负责将满洲国政策方针向民众施行简单宣讲,并且传达‘民意’;此外,还要协助推动国策,包括在省、县、旗、市内组织‘联合协议会’,以供‘官民一体’之需。总之,满洲国官方的命令是由协和会居间来宣传,透过行政机关与协和会的相互合作,向民众灌输官方政策。”
  3. ^ 刘建华:“溥仪与伪满协和会”,《博物馆研究》,2008年第1期,第35-40页。
  4. ^ 復國運動之正式發足. 满洲国流亡政府. [2023-04-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4-15). 
  5. ^ 「滿洲獨立」十多名倡議者遭逮 協和會:中國立即釋放. 自由时报. 019-05-22 [2019-05-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4-24) (中文(台湾)). 
  6. ^ 【專文】滿洲獨立運動參與者被中國國安部門逮捕. 民报. 2019-05-21 [2019-05-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4-19) (中文(台湾)). 
  7. ^ 或涉鼓吹建滿洲國指控 芬蘭王展北京遭拘. 法国国际广播电台. 2019-12-17 [2019-12-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4-15) (中文(台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