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共敌
《机械共敌》(英语:I, Robot,新加坡译《机械共敌》,中国大陆译《我,机器人》,香港译《智能叛变》,台湾译《机械公敌》)是美国于2004年上映的科幻动作电影,为亚历士·普罗亚斯执导。杰夫·温塔和阿奇瓦·高斯曼根据温塔的故事撰写剧本,其取材自以撒·艾西莫夫的同名短篇小説。主演包含韦尔·史密夫、布丽姬·穆娜、布鲁斯·格林伍德、詹姆斯·克伦威尔、凯·麦克布莱德、艾伦·图迪克及希亚·拉博夫等人。
机械共敌 I, Robot | |
---|---|
基本资料 | |
导演 | 亚历士·普罗亚斯 |
监制 | |
编剧 | |
故事 | 杰夫·温塔 |
原著 | 机械共敌 钢穴 |
主演 | |
配乐 | 马可·贝尔特拉米 |
摄影 | 赛门·道根 |
剪辑 |
|
制片商 | 戴维斯娱乐公司[*] 奥兰布克娱乐公司[*] |
片长 | 115分钟[1] |
产地 | 美国 |
语言 | 英语 |
上映及发行 | |
上映日期 |
|
发行商 | 二十世纪福斯 |
预算 | $1.2亿美元[3] |
票房 | $3.47亿美元[3] |
各地片名 | |
中国大陆 | 我,机器人(院线/电视/泰盛DVD) 机械公敌(新索DVD) |
香港 | 智能叛变 |
台湾 | 机械公敌 |
电影于2004年7月16日在北美发行,澳大利亚及英国分别在7月22日和8月6日上映,7月至10月于其他国家发行。《机械共敌》的制片预算为1.2亿美元,该片于美国国内进账1.44亿美元,国外市场2.46亿美元,全球共计3.46亿美元。
该片于上映后评价两极:部分影评人赞扬编剧、视觉效果及演员的表现;但部分影评人则将焦点放在剧情并予以混合评价。《机械共敌》入围第77届奥斯卡金像奖的最佳视觉效果奖。
剧情
“ | 我是符合逻辑的选择。它(机器人)计算出我有45%的几率生还,但是莎拉只有11%。她可是某人的孩子,11%就够值得救了。人类就会知道这点,机器人却不会。 | ” |
——戴尔·斯普纳 |
故事发生在公元2035年,智慧人型机器人已经被人类广泛使用。作为工具和伙伴,机器人在人类生活中占据十分重要的位置,因为著名的机器人三定律的限制,人类对这些机器人充满信任,它们中的很多甚至已经被视为一个家庭的重要成员。
总部位于美国芝加哥的USR公司开发出最为先进的“NS-5型”智能机器人,而且计划产量达到平均每5人便拥有1个这样的机器人。但是就在新产品上市前不久,机器人的发明者阿尔弗莱德·兰宁博士却在公司里面离奇死亡。
警探戴尔·斯普纳负责调查此案。根据他对朗宁博士死前在3D摄像机内留下的信息分析和对死亡现场的调查,他怀疑此案是机器人所为,而且公司总裁劳伦斯·罗伯逊也与此案有关。调查过程中他遇到专门从事机器人心理研究的科学家苏珊·卡尔文博士,斯普纳希望在此案中得到她的帮助。不过一向尊崇逻辑与科学的苏珊相信,机器人决不会违背“机器人三定律”而伤害人类。
斯普纳发现一个名叫桑尼的机器人非常可疑。在追捕中他发现桑尼不仅具有高智能的自我思考能力,而且还拥有酷似人类的感情。讯问中桑尼声称,他并没有杀害朗宁博士,而是在帮助他。而劳伦斯以只有人杀人才能定罪,机器人杀人只能认定为“工业意外”。这给调查带来很大的困扰,但是却更坚定斯普纳追查到底的决心。
斯普纳继续追踪一切关于朗宁博士的资料。但是在调查过程中,他却遭到大批NS-5型机器人的追杀。苏珊来到斯普纳家中告诉他,经过对桑尼的检查,她发现桑尼不仅是完全超越旧型号的新一代机器人,而且可以完全不受“机器人三定律”的限制。
苏珊无意中发现,斯普纳原来是植有利用高科技修复合成机械臂的赛伯格。斯普纳告诉苏珊,他几年前经历的一场车祸,前来救助的NS-4型机器人却以存活率太低为由放弃对于另一个12岁女孩的拯救而选择救斯普纳,因此他十分厌恶机器人的冷酷无情。
劳伦斯承认他确实知道存在着能够超越“机器人三定律”的机器人,而自己也认为这是朗宁博士犯下的错误,而且要求苏珊尽快将桑尼销毁。桑尼将自己做的梦境画在纸上交给斯普纳,希望这个被朗宁博士输入的信息能够帮助他破案。在执行销毁命令时,苏珊使用调包计将桑尼换出。
根据桑尼的梦境,斯普纳追寻到一个机器人的基地。他发现一项所谓“保护人类计划”正在付诸实施。新一代NS-5型机器人正在销毁所有旧型号机器人,然而这仅仅是计划的第一步。在此同时,大批新型机器人控制街道,命令所有人回到家中,并且实施宵禁。机器人与人类发生激烈的冲突,这时的机器人已完全不受人类控制。苏珊也被自己的机器人关了起来,幸好斯普纳赶来将她救出。
斯普纳、苏珊和桑尼一起来到USR公司总部,却发现劳伦斯已经死了。斯普纳忽然意识到自己应该怀疑的其实并非人类。真正的幕后操纵者就是公司名为“薇琪”的中央控制系统。正是“她”利用中央控制系统囚禁朗宁博士并对机器人进行遥控。这时,“薇琪”的影像出现在他们面前。“她”认为人类正在危害自身的安全,国家发动战争,人类摧残地球,必导致人类灭亡。而机器人则必须拯救人类,以保证人类的持续存在发展,因此控制NS-5的遥控程序来实施“保护人类计划”。
现在真相大白,而此时唯一能够挽救人类的就是尽快用抹除剂清除“薇琪”的智能中央控制系统。大批受到控制的机器人向他们涌来,双方经过激烈的战斗,有两人需要帮助。被困住的斯普纳对桑尼说出经典台词:“救救她!救救那个女孩!”。桑尼在抹除剂与救苏珊之间陷入两难。桑尼最后跳下操控台去救苏珊并且把抹除剂丢给斯普纳,注入“薇琪”的智能中央控制系统,“保护人类计划”的所有命令立即终止,苏珊也得救。城市终于恢复正常,机器人们重新开始为人类服务。斯普纳也消除对机器人的怀疑和厌恶,而且和桑尼成为好朋友。
结尾时,桑尼前往去到机器人基地,看着远方在被锁进集装箱的NS-5机器人。所有机器人望向他,与桑尼的梦一模一样。
角色
- 韦尔·史密夫 饰演 戴尔·斯普纳警探
- 布鲁斯·格林伍德 饰演 劳伦斯·罗伯逊
- 詹姆斯·克伦威尔 饰演 阿尔弗莱德·兰宁博士
- 凯·麦克布莱德 饰演 约翰·伯金上尉
- 希亚·拉博夫 饰演 法伯
- 费奥娜·豪甘 饰演 薇琪
- 泰瑞·陈 饰演 琴
评价与票房
评价
- 这部电影在知名评论网站“烂番茄”上面得到58%的正面评价。网站舆论认为电影“只有很少地方与阿西莫夫的短篇小说相似,《机械共敌》是出设法引起观众思考(只是思考一下)的暑期大片。”[5]
- 著名电影评论家理察·罗珀给这部电影以正面的评价,称它是:“一次流畅的、保持着娱乐性的的惊险旅程(a slick, consistently entertaining thrill ride)”。
- 《芝加哥太阳报》评论说:“情节过于简单而令人失望,追逐和动作场面充斥着科幻电影常规滥用的CGI技术处理。”
- 《伦敦时报》评论说:“非常熟练,但也明显让人失望,闹独立的机器人和流氓警察在一些片段里显得闹哄哄的。”[6]
- 《观察家》评论说:“这部高科技电影,拍的好看但是显得智商并不高。”
- 《BBC电影评论》评论说:“作为对人工智慧技术的伦理探索,这部电影比《A.I.》要更谦逊、更迷人。”
- 《视觉周刊》评论说:“动作场面十分引人入胜。虽然不能算是历史性突破,但借由我们这个时代的数码科技,观看机器人对打的场面着实令人兴奋。”[7]
- 因为这部电影大量使用“植入式广告”,被英国网站“prnewswire”评为“十大最严重的使用植入广告的电影”中的第一名。 ”[8]
票房
- 这部电影预算为120,000,000美元,北美票房总计144,801,023美元,连同世界其他地区的202,433,893美元,使得全球票房总值达到347,234,916美元。[9]
原声音乐
机械共敌 | |
---|---|
好莱坞工作室交响乐团的电影配乐 | |
发行日期 | 2004年7月20日 |
录制时间 | 录音室 |
类型 | 电影乐谱 |
时长 | 44:06 |
唱片公司 | Varèse Sarabande |
制作人 | Marco Beltrami[10] |
- "Main Titles" – 1:30
- "Gangs of Chicago" – 3:13
- "I, Robot Theme" – End Credits" – 3:15
- "New Arrivals" – 1:05
- "Tunnel Chase" – 3:10
- "Sonny's Interrogation" – 1:27
- "Spooner Spills" – 4:20
- "Chicago 2035" – 1:36
- "Purse Snatcher" – 1:00
- "Need Some Nanites" – 2:53
- "1001 Robots" – 4:15
- "Dead Robot Walking" – 5:09
- "Man on the Inside" – 2:25
- "Spiderbots" – 4:18
- "Round Up" – 4:24[11]
相关条目
参考资料
- ^ I, ROBOT [2D] (12A). British Board of Film Classification. 2012-09-11 [2012-09-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12-02).
- ^ 铁岩. 科幻片《我,机器人》26日起在津公映. 北方网. 2004-11-26 [2018-07-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8-22) (中文(中国大陆)).
- ^ 3.0 3.1 I, Robot (2006). Box Office Mojo. [2015-01-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7-06).
- ^ Digital Domain Projects, "I, Robot". Digitaldomain.com. [2013-08-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8-13).
- ^ I, Robot (2004) (mdy). Rotten Tomatoes. [2009-07-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1-25).
- ^ I, robot – Movie Review – Motor Trend. [2009-07-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6-03-20).
- ^ Product Placement in the Film "I, Robot" a Huge Success: The Audi RSQ Spurs on the Brand's Image Ratings. [2009-07-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5-03).
- ^ TOP 10 WORST MOVIES FOR PRODUCT PLACEMENT Movie Feature at TheShiznit.co.uk. [2009-07-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07-02).
- ^ I, Robot (2004). Box Office Mojo. [2008-02-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7-06).
- ^ I, Robot Soundtrack CD. [2009-07-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10-20).
- ^ SoundtrackNet: I, Robot Soundtrack. [2009-07-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