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安泰古厝
25°04′21″N 121°31′49″E / 25.072412°N 121.530394°E
林安泰古厝 | |
---|---|
安泰厝、荣泰厝 林安泰古厝民俗文物馆 | |
位置 | 台北市中山区滨江街5号 |
建成时间 | 道光年间(1820年代) |
官方名称 | 林安泰古厝 |
类型 | 登录等级:历史建筑 登录种类:宅第 |
评定时间 | 2012年10月31日 |
详细登录资料 |
林安泰古厝,又称荣泰厝(台语:Îng-thài-tshù),是位于台湾台北市中山区滨江公园的四合院,原于乾隆年间建在今大安区,1978年因敦化南路拓宽而面临拆除,引起古迹保护运动,促进《文化资产保存法》立法,1984年迁建后作民俗文物馆之用,今列历史建筑。
建筑特色
林安泰古厝为明清时期闽南风格的单层二进四合院住宅,具水形山墙、燕尾式屋脊,以祭祀祖先的正厅为中轴,前有凹巢三川门,外有前埕、月眉池[1]。整体建筑有正屋、上院、下院、左右配院、上下院次梢间、门房、过水、卧房、护院、书塾[2]。比起一般四合院建筑,前厅别具特色,将四根主要的金柱移在厅内,以扩大使用空间[3]。建造不使用明钉,全以接榫、暗钉或楔子接合[4]。因多次建设,所用土砖就有六种、石材三种[5]。
进到正厅,可发现地砖特地以菱形交会成人字形,象征家族兴盛、来访客人川流不息。透雕窗也象征子嗣绵绵不绝,为六只螭虎环抱一香炉。正厅神龛门各刻一百五十朵牡丹花,花姿不一,绽放程度并不相同。神龛下方以夔龙图腾组合成“福、禄、寿、全”四字,周围雕刻“老莱子彩衣娱亲”及“尧请舜出仕”、“孙真人点龙睛”、“许真人医虎喉”等古典故事。[6]
历史沿革
建立缘由
乾隆十九年(1754年),福建省泉州府安溪县积德乡杂货商人林钦明渡海,家族在艋舺开设名为“荣泰行”的商行,经商富有后,先在现今的罗斯福路兴屋治产,至乾隆末年,又买下现在松山、内湖的地[8]。
相传台北有“一鸟、二关刀、三蛇、四莲花”四大风水穴,其中“三蛇”原位于四维路141号的林安泰古厝所在,又称“南蛇拜斗,蛇头向七星”[9]。林钦明四子林志能从福建请来的风水师,选在这地兴建大宅[8]。当时淡水河支流可直通到现在的敦化南路附近,故建屋所需的闽南砖、黑心石、福杉都可直接由船运到工地[8]。约建于乾隆四十八(1783年)至五十年(1785年)兴建[10][11],宅名“安泰”取自安溪地名以及荣泰行的“泰”[12],建筑面积二百六十四坪[13][14],前后经五次辟建[5],道光初(1820年代)才完工[9],地基隙缝刻意填塞道光通宝[15]、内护龙条环木板也刻着道光通宝造型[16]。
家族资产
台北古谚有“拥有荣泰厝,不知荣泰富;有荣泰富,盖不出荣泰厝”[12]。林安泰古厝由林志能的六个儿子后裔以一年一轮方式管理[8]。林志能的长子林先平夫妻于古厝正厅有悬挂容像。该家族最盛时期,拥有今日台北巿三分之一土地、台湾大学、旧三军总医院等过去也都是林家土地,旧三总院内还有林家祖坟[12]。据后裔林耀义从父执辈讲述,昔日他们从家走到松山,根本不需经过别人土地[8]。日治时期,日本政府开始对拥有广大土地的林家课以土地税,林家只好以捐土地方式抵税,家族一度盛转衰[12]。
战后台北市区往东发展,林安泰家族遂成台北市房地产界的大户,坐拥市内许多精华地段的不动产和土地[17]。1970年代,他们转营纺织业,设立荣泰等六家纺织公司,总投资额逾百亿元,公司员工总数曾多达六千余人[12]。
面临拆迁
林安泰古厝在旧址时,席德进常带一些外国朋友来参观,也常带他的学生前往写生[18]。1970年时代时,古厝尚有三、四百人族人居住[19]。他们会以六房为一轮,每天早晚轮流至正厅上香[8]。自出生就长于此的林柴竹在1970年代末回忆,十多年前附近尚是一片稻田,如今附近已是西式高楼大厦[20]。过去的地景,曾在文化大学教书的吴承砚有绘成水彩画[21]。古厝旁有建安国小[2]、毗邻林肯大厦[19]、面对大安国中[8][22]。
拓宽敦化南路时,古厝后侧有三分之二建筑物在工程预定地上,面临拆除[23]。1976年8月5日晚,台北市长林洋港来林安泰古厝,次日上午宣布将会把古厝重建于将新辟的木栅动物园内[19]。8月24日,市府召开协调会议,林安泰族人表示,为使祖厝能永久保存,均愿意送给市府择地重建,但认为置于动物园内似有未妥,协调后增加青年公园、阳明山国家公园、通化公园、内湖风景开发区这四个迁移地点[24]。由于圆山动物园迁建木栅尚无眉目,林洋港主张把拆除后,先予编号保存,等待动物园迁建后,再复建[18]。市府工程局新建工程处委托李重耀办理拆除前的测绘、编号,估算其建材中,砖石料约百分四十、木料约百分五十,却多已破损朽坏[14]。为计划拆除,李重耀先画了五十八张工程图,后来不满意又予重画,增加为七十张工程图[5]。
1977年3月8日,新建工程处邀请有关专家讨论拆迁问题,席德进、李干朗皆反对拆迁[18]。工务单位认为若不拆古屋,需将敦化南路采高架或地下道的方式通过,技术上有困难[25]。王国璠赞同市府拆迁是决定果断,因房屋为私人财产,若不拆又不能以国家公款来整建私产[26]。10月13日下午2点半,林洋港再去林安泰古厝,决定仍是易地拆迁重建并作为中华民俗文物村[14]。为勘查民俗村设置地,17日下午,林洋港和有关单位主管人,前往计划中的内湖观光区、国立故宫博物院附近公园预定地、及南港中央研究院后侧,决定中研院后侧的农业保护区土地可作民俗村用[27]。12月12日,市府首长会报通过中华民俗文物村筹建构想,展示项目内容包含中华民族发展史、社会习俗、经济生活、宗教生活、艺术生活五大项[28]。
自1976年夏传出林安泰古厝要拆迁的消息后,此宅成了全台湾注目的焦点,从各地涌到的人潮参观,连带也有窃贼偷走了平安炉、千里眼与顺风耳神像、福建的蜡烛台、甚至大厅中两块雕著廿四孝的木雕更被整块偷走[29]。1978年3月20日,古厝产权所有人代表林福传对市府表达,祖宅如能原地保存,林家愿意分文不取,开放供全国民众及外宾参观[30]。对于林家要求拆迁提高补偿费至二千万元导致重建工作搁置,新建工程处处长萧藏文于同月22日举行记者会,声明按法令规定,包括各项补偿费在内,市府最高仅可付五百余万元[23]。28日,经市府人员、古厝所有人代表、以及市议员林钰祥的会同协调,市府愿多增加一百万元作补偿[31]。后来,敦化南路拓宽工程公告前两个月就在林安泰设籍者,每户补偿每户十万元[32]。
拆除过程
1978年6月18日下午,工人开始拆除准备作业[33]。同月26日正式拆除之日上午,大厅、庭院挤满林家的后代,管理员林敬令在祖先牌位前焚香告祭,然后新建工程处配合科彭科长接香,递给十几位拆建工人,众人祈祷保祐拆建顺利,燃鞭炮,由工人跨上两座新做木梯,在马背型屋背上象征性拿起小𨱍头敲打,以代表拆建工程正式开始[7]。林敬令发言他们会在先祖遗留的此地上,兴建一栋新颖的房子,建筑物将遥对当年祖先上岸之处[20]。
依蓝图的拆除构想,先由两侧厢房拆起,再拆隔间,再处理最复杂的大厅、下院主梁、结构、木雕、花堵、堵格板[7]。负责迁建工作的李重耀,吩咐工人使用的槌头不得超过五磅,绳索限用草绳,袋子也以棉制或草编的为主,每块石砖在敲下以前先要连续浇水四小时以稀化石灰和糯米混合物的粘接剂[33]。各建材由工人用粉笔简单记下编号,做来日拆建的依据[7][34]。梁柱共有二万零九百八十二才(建材计算单位)、砖石共三万八千零九十三块、瓦有二十四万五十片[35]。此次首创的编码系统,成了未来台湾古迹维修建筑的学习范例[36]。当时,现场的一位建筑规划师目睹后,批评此种编号太过简单,拆建后期碰上一些形态相似的石材、地砖、瓦片等,单靠百分之一的绘图或照片可能会凑不起来[34]。夏铸九回忆,他目击拆除工人并未用心处理拆下来,比起日本重建古迹小心拆卸、逐项登录,若有毁损立即登记处理予以修复,两者简直天壤之别[5]。
李重耀特别要求运送建材的卡车将时速控制在二十公里以下,以免路面颠簸造成建材破损,同时每辆卡车也派专人押车,避免这些建材被偷[35]。最初建材是堆在安和路靠近和平东路路边,上面仅以塑胶篷盖住,看管者还曾在木料中间起油锅生火煮饭,待和平西路通往万华的高架桥完工,就改放桥下[37]。因和平西路陆桥排水口位置正好在仓库顶部,雨水侵入造成木料浸湿,导致原有的粉笔和铝片标记连李重耀都很难辨认[38]。
李干朗、席德进、马以工、王镇华在拆迁时一起讨论及每人心目的台湾十大民居,李干朗列出此宅、马兴陈宅、林本源园邸、李腾芳古宅、筱云山庄、雾峰林家宅园、摘星山庄、社口大夫第、余三馆、佳冬萧宅[39]。马以工在皇冠文化的支持下,将汉宝德、孙铁刚、李干朗、王镇华、席德进、黄鸿铭等专家学者探讨林安泰古厝保存,编成书《再见林安泰》[37]。此次保护运动,除促成《文化资产保存法》的制定外,也促进中华民国文化资产维护学会的成立[36]。
抢救建材
林安泰古厝拆除后的一些古物寄放于四维路139号、143号及137巷3号之1的三栋古厝。这些地六十余坪,登记在林安泰兴业株式会社名下,后因部分族人想拆屋变地而引起家族纠纷。1980年12月13日,工务局拆除工作队拆除四维路137巷3号之1旁一户违建后,当天数十名工人带一辆号码被胶布遮住的挖土机,对路人假称是工务局,拆毁三栋古厝,里面的古物也损毁。[40]
原先市府委托中央研究院民族学研究所进行中华民俗文物村的规划,因财源有限,设立遥遥无期[41]。民族研究所所长文崇一曾分别向省府主席林洋港、台北市长李登辉、高雄市长王玉云呼吁,由中央、省、市共同合作建筑中华民俗文化村,以安置林安泰古厝,但未收到任何反响,之后预定地更是成了公寓[5]。之前李重耀1977年时就担忧建材件数太多,若稍有不慎编号错误,重建就会发生困难,若不能边拆边建,那工程更加浩大[42]。 1982年12月底,议员于秉溪等市议员在工务局局长成坚陪同下到仓库内勘查林安泰古厝建材[38]。
1983年1月4日,立法委员周文勇听闻新建工程处拟议报废这批建材,向行政院提出紧急质询,指出有部分精品已流落市面出售,望文建会能会同有关部门尽快与市府协调,在三张犁靶场划归民俗文化村使用,聘请专家规划设计以重建林安泰古厝[41]。6日,工务局回复,房子价值在于房舍整体结构,偷走一砖、一石根本不会有什么价值,应不会发生失窃精品情形,又抱怨保管建材对工务局来说根本是陷阱[43]。13日《民生报》举办商讨如何抢救林安泰古厝的座谈会,与会人士有夏铸九、马以工、林衡道、周文勇、于秉溪、李干朗、李重耀与姚孟嘉等,一致呼吁应于新生公园立即重建林安泰古厝[44]。次日,《民生报》刊出林衡道[45]、马以工[3]等人投书。
台北市府新闻处对于专家在1983年1月质疑建材上已有白蚁痕迹,指称是蚂蚁[46][47]。接着,记者转问中研院动物研究所副所长周延鑫,得到蚂蚁与白蚁两者都会留下路径的回答,未给肯定答案[47]。从事除虫业、曾为时任市长杨金欉清理卧室地板除白蚁的张长坤,18日晚专程到《民生报》社,表示依报纸刊出的照片与潮湿环境,绝对为白蚁所留,也愿义务为林安泰建材仓库驱除白蚁[48]。
重建期间
1983年3月10日,市长杨金欉宣布为重建林安泰古厝,市府将于民国七十三年度编列二千万元左右预算,等市议会通过该项预算之后才能考虑选择地点[49]。经文建会协调市府,由工务局城市规划处纳入滨江计划范围一并规划,决定迁建于滨江公园[50]。对市府没有应允林家在正厅供奉祖先牌位的请求,李重耀认为可能市府担忧被冠上图利他人[51]。由于林家不愿捐出古厝原有家具,市府只好依原样重新订制[4]。餐厅家具四十万元、神明厅家具五十万元、客厅家具一百万元、厨房家具设备廿万元、其他包括床、衣橱、衣架、洗脸架、化妆架等六百卅万元[52]。5月17日,市议会工务审查会上,原先主张削减预算的议员陈俊雄不再坚持前议,通过二千六百七十八万一千元预算[53]。
1984年4月20日,庆仁营造厂以一千八百四十八万元得标第一期重建工程[50][54]。参与重建工程的工人包括数十位曾有彰化孔庙、鹿港龙山寺、三峡祖师庙等庙宇修复经验的人[55]。市府未找同批团队执行,导致原按编码排列的建材构件顺序全乱[56]。除部分横梁因屋顶漏水而腐烂,及窗棂的木雕霉烂外,其他木料使用率近三分之二[51]。7月31日下午,新建工程处处长康有为主持施工前协调会议[57]。会中决定对有疑问的建材集中一处,由林相年、李干朗、孙全文负责鉴定[58]。原瓦片为福建安溪黑瓦[59],近八成瓦片因搬运碰撞而残缺[56],改采三和瓦窑产品[60]。靠山墙的柱子为避免潮湿与虫害,便更换成桧木,木色上还是力求仿古[61]。
1984年8月13日开工[2][62],1985年4月24日上梁[63],1985年11月15日第一期迁建工程完工[2][61]。
1987年6月5日正式对外开放参观[64],先由市府公园路灯管理处圆山公园管理所管理[65]。林衡道批评重建后内外布置错误,许多民众参观时,在场讲解的学者专家常愕然不知如何是好[59]。不过对曾住于此的林家后代来说,感觉像是回到老家、忆起从前的场景[56]。
当时滨江公园因建立尚短,地面绿化不够、面临中山高速公路而背景突兀[66]。第二期工程就包括清水砖围墙、门楼、月眉池、竹林、园林绿化和管理设施等,由李重耀设计[2]。之后专案会勘报告上,杨仁江便指出水池设计都相当现代化,前院种满树木与农业时代前院用来作农事的设计背道而驰,前低后高的风水也没有表达出来[59]。
场地运用
1997年7月9日,市长陈水扁在民政局长陈哲男等人的陪同下视察林安泰古厝,指示民政局将古厝朝民俗文化村的方向规划[1]。1999年6月25日,民俗文物馆空间规划计划公布,展示纲目初步拟定为:导入区、台北.台北人、林安泰的兴起、林安泰古厝建筑之美导览、传统民居的空间与生活机能、正厅、房与房间、卧房的陈设、寝室的起居与生活、衣物服饰、灶脚间、饭厅、食、书房、账房与文房用具、客厅、农具间、土砻间与生产工具、交通、运输、通讯、商业与交易、岁时年节、生命礼俗、宗教信仰、娱乐与游艺、童玩、传统音乐、民间戏曲演艺、民间工艺、民俗美术、吉祥与厌胜、及民俗体验教室等二十九大项[68]。7月2日,民政局的民俗文物馆规划报告期末审查会上,采纳福雅设计工程公司的设计[10]。2000年1月16日,民俗文物馆工程开工[15][16]。5月27日开馆之日,林安泰家族从信义路的林安泰宗祠迎接林安泰牌位,安奉于林安泰古厝,由市长马英九在民政局长林正修陪同下主持典礼[22]。民俗馆的整体展示从历史简介开始,再介绍明古厝的建筑、方位、格局与林氏家族的关系,并概要式说明台北早期的凯达格兰族与汉人垦民的生业、聚落形态、商业都市的兴起[16]。
韩剧《一枝梅归来》剧组曾于2008年8月7日来此取景,以作丁一宇主角养父的住所[69]。
2010年台北国际花卉博览会,市府斥资一亿零六百卅万元,在周围建造仿古庭园作为花博展区使用,称为“花茶殿”[70]。
列入文保
林安泰古厝曾于1994年6月3日,由林衡道、黄富三、王启宗这三位教授讨论是否要列为古迹,但因意见不一,暂缓提报[71]。直到2012年11月5日,文化局公布林安泰古厝列为历史建筑,至于花博期间新增的庭园则不纳入[72]。
参考资料
- ^ 1.0 1.1 陈盈珊. 林安泰古厝外強中「空」?陳水扁視察發現內部文物稍嫌不足指示朝民俗文化村的方向規劃. 中国时报. 1997-07-10 (中文(台湾)).
- ^ 2.0 2.1 2.2 2.3 2.4 林安泰古厝積極重建 暑假前可望完工開放. 联合报. 1986-01-28 (中文(台湾)).
- ^ 3.0 3.1 马以工. 到底有沒有重建古厝的決心?. 民生报. 1983-01-14 (中文(台湾)).
- ^ 4.0 4.1 洪扬才. 《一周專題﹕台北古蹟遊(五)》林安泰古厝泱泱古風. 联合晚报. 1988-07-30 (中文(台湾)).
- ^ 5.0 5.1 5.2 5.3 5.4 王震邦. 遷建古厝 真是「虛晃一招」? 工作人員 似乎「早有預感」!. 民生报. 1983-01-07 (中文(台湾)).
- ^ 朱芳瑶. 林安泰古厝 蘊藏先人智慧. 中国时报. 2008-06-29 (中文(台湾)).
- ^ 7.0 7.1 7.2 7.3 一盤供果一炷香 告祭林家祖先後 古厝拆遷 正式動工. 民生报. 1978-06-27 (中文(台湾)).
- ^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刘复兴. 兩百年煙雲過眼 安泰厝歷盡滄桑 林家古屋 聚族安居十三代 物換星移 畫棟雕樑餘陳跡. 联合报. 1974-12-12 (中文(台湾)).
- ^ 9.0 9.1 萧文杰. 大安區高氏安溪厝:文資保存運動40年,難以跨越的都更難題. 联合报. 2019-12-27 [2021-07-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11-05) (中文(台湾)).
- ^ 10.0 10.1 洪茗馨. 老建物新風貌林安泰古厝將成主題陳列館. 中国时报. 1999-07-03 (中文(台湾)).
- ^ 曾至贤. 休閒妙點│林安泰古厝半日遊照片. 中国时报. 1996-09-02 (中文(台湾)).
- ^ 12.0 12.1 12.2 12.3 12.4 王莫昀. 要把當年捐贈土地 用另一種方式賺回來 林安泰後人 轉行殯葬業 擁27萬坪墓地. 中国时报. 2007-05-01 (中文(台湾)).
- ^ 林安泰古厝 今動工拆除. 联合报. 1978-06-26 (中文(台湾)).
- ^ 14.0 14.1 14.2 林市長勘查林安泰古厝 決定遷建民俗村內 定本月底拆除完畢. 联合报. 1977-10-14 (中文(台湾)).
- ^ 15.0 15.1 陈盈珊. 林安泰古厝 民俗文物館 動工. 中国时报. 2000-01-17 (中文(台湾)).
- ^ 16.0 16.1 16.2 陈盈珊. 林安泰古厝 格局嚴謹 房舍為二進式四合院 共卅四間房大瓦厝. 中国时报. 2000-05-28 (中文(台湾)).
- ^ 蔡惠芳. 神祕家族揭祕 發跡二百年 絕對不碰政治. 工商时报. 2007-05-01 (中文(台湾)).
- ^ 18.0 18.1 18.2 曾怡宪. 拓馬路要拆百年古厝 藝術家期期以為不可 遷往動物園 勢難恢復舊觀 古典四合院 最好原地保存. 联合报. 1977-03-09 (中文(台湾)).
- ^ 19.0 19.1 19.2 郭淑敏. 林安泰古厝斜陽 兩百年歷經滄桑 畫棟斑剝‧繞樑仍見舊時燕 拆遷木柵‧保存風貌發幽思. 联合报. 1976-08-07 (中文(台湾)).
- ^ 20.0 20.1 刘玉磬. 歷經兩百六十多年滄桑 林安泰古厝拆除了 子孫將蓋大樓紀念祖先. 联合报. 1978-06-27 (中文(台湾)).
- ^ 赵慧琳. 吳承硯12幅畫 捐贈北美館 九幅台北街頭寫生 表現卅年前歷史古建築風貌. 联合报. 2002-07-29 (中文(台湾)).
- ^ 22.0 22.1 陈盈珊. 林安泰古厝民俗文物館開幕. 中国时报. 2000-05-28 (中文(台湾)).
- ^ 23.0 23.1 林安泰古厝遷建事 市府決定變更計劃 認為業主所提條件逾越法令規定 新工處將代為拆除佔用道路舊屋. 联合报. 1978-03-23 (中文(台湾)).
- ^ 林安泰古厝 將送給市府 拆除重建永久保存 遷建地點尚未決定. 联合报. 1976-08-25 (中文(台湾)).
- ^ 郭淑敏. 林安泰古厝很難不拆 可能遷建新動物園內. 联合报. 1977-03-12 (中文(台湾)).
- ^ 陈长华. 社會采微 古厝和古城.眼看要拆遷!我們需要古蹟保存法. 联合报. 1977-09-09 (中文(台湾)).
- ^ 台北市民俗村 將設在南港區 市長到中研院後側勘查 將先追加預算收購用地. 联合报. 1977-10-18 (中文(台湾)).
- ^ 南港中研院西側地 市府決籌設民俗村 內湖洪氏古宅亦將保存 採拆遷或仿建暫不決定. 联合报. 1977-12-13 (中文(台湾)).
- ^ 翁台生. 拆遷林安泰古厝今天動工 三百年興衰.讓人留下一片回憶. 民生报. 1978-06-26 (中文(台湾)).
- ^ 林安泰古厝產權所有人 希望古厝原地保存 市長表示不能接受. 联合报. 1978-03-21 (中文(台湾)).
- ^ 重建林安泰古厝 補償費增加百萬 市府與所有權人談妥. 联合报. 1978-03-29 (中文(台湾)).
- ^ 古厝現住戶 每戶均發給 十萬搬家費. 民生报. 1978-06-26 (中文(台湾)).
- ^ 33.0 33.1 三百年老屋 八十天拆除 林安泰古厝 昨開始拆建 建築師小心翼翼 一瓦一木不容損壞. 民生报. 1978-06-19 (中文(台湾)).
- ^ 34.0 34.1 拆遷古厝手法太過草率 專家擔心將來湊不起來. 民生报. 1978-06-27 (中文(台湾)).
- ^ 35.0 35.1 郑朝阳. 《房地專刊》《歷史建築的保育與再利用 系列之四》歷史建築 才能長久保存 打破'凍結'觀念 讓它'活著'. 民生报. 1995-01-01 (中文(台湾)).
- ^ 36.0 36.1 邱四珍. 林安泰古厝拆遷影響有多深遠?. 工商时报. 2021-12-20 [2022-02-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2-09) (中文(台湾)).
- ^ 37.0 37.1 马以工. 搜孤!救孤!林安泰古厝可能「復活」嗎?. 民生报. 1983-01-10 (中文(台湾)).
- ^ 38.0 38.1 陈小凌. 白蟻吃 雨水侵 不清理 再藏一年就報廢了. 民生报. 1983-01-14 (中文(台湾)).
- ^ 丁荣生. 十大民居之美 李乾朗出書導覽. 中国时报. 2004-03-15 (中文(台湾)).
- ^ 屋主外出旅遊去 三棟古厝被拆除 疑是一家建設公司人員所為 林安泰家族代表請警方調查. 联合报. 1980-12-20 (中文(台湾)).
- ^ 41.0 41.1 林安泰古厝遺骸面臨報廢噩運 歷經四任市長 民俗文化村在那?? 古厝建材不見天日 飄零腐朽快完蛋了!. 民生报. 1983-01-05 (中文(台湾)).
- ^ 刘玉磬. 林安泰古厝遷建民俗村 可供遊客瞻仰先民文物. 联合报. 1977-10-14 (中文(台湾)).
- ^ 不建民俗村!古蹟該遭殃? 林安泰古厝重建難 學者專家紛指責 處理庫存塵封建材 工務局進退失據. 民生报. 1983-01-07 (中文(台湾)).
- ^ 建材倉庫見白蟻 陸橋接縫滲雨水 林安泰古厝 再拖就完了 專家民代認為 應在新生公園立即重建. 民生报. 1983-01-14 (中文(台湾)).
- ^ 林衡道. 拯救古蹟 是不景氣聲中的「幻夢」?. 民生报. 1983-01-14 (中文(台湾)).
- ^ 林安泰古厝 可望明年重建 不與民俗村並論 市長決定明快 維護古蹟 主管官員觀念待提昇. 民生报. 1983-01-18 (中文(台湾)).
- ^ 47.0 47.1 陈小凌. 螞蟻?白蟻?. 民生报. 1983-01-18 (中文(台湾)).
- ^ 林安泰古厝建材倉庫蟻跡 當係白蟻痕跡 絕非螞蟻. 民生报. 1983-01-19 (中文(台湾)).
- ^ 重建林安泰古厝 市府明年度編列預算. 民生报. 1983-03-11 (中文(台湾)).
- ^ 50.0 50.1 卓亚雄. 原建材腐蝕難用‧復建工程終發包 林安泰古厝「推陳出新」 古蹟大搬家「面目全非」. 联合报. 1984-04-21 (中文(台湾)).
- ^ 51.0 51.1 陈小凌. 林家祖先牌位遷入古厝 專家贊同可考慮接納. 民生报. 1985-08-29 (中文(台湾)).
- ^ 林安泰古厝遷建預算 工務審查委員會 幾番斟酌後擱置. 联合报. 1983-05-17 (中文(台湾)).
- ^ 遷建林安泰古厝 預算案驚險過關 要想定案 須等三讀通過. 民生报. 1983-05-18 (中文(台湾)).
- ^ 重建林安泰古厝昨發包 原建材是否能用很難說. 民生报. 1984-04-21 (中文(台湾)).
- ^ 陈长华. 拆了古厝重建無先例 且待安泰舊貌能重耀. 联合报. 1984-08-01 (中文(台湾)).
- ^ 56.0 56.1 56.2 张潼. 林安泰古厝 看傳統閩式生活. 中国时报. 2014-07-31 [2021-07-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7-09) (中文(台湾)).
- ^ 林安泰古厝重建在即 又有麻煩 為了古建材 施工前起爭議. 民生报. 1984-08-01 (中文(台湾)).
- ^ 林安泰古厝重建工程展延. 联合报. 1984-08-01 (中文(台湾)).
- ^ 59.0 59.1 59.2 刘子凤. 林安泰古厝遷移復建錯得離譜 舊材料配新建材 陳設佈置不當 空有外表不具內涵. 联合晚报. 1991-11-07 (中文(台湾)).
- ^ 杨舒媚. 紅磚瓦的消失與重生. 中国时报. 2012-11-25 [2021-07-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7-12) (中文(台湾)).
- ^ 61.0 61.1 李美玲. 風雨歲月 安然度過 林宅舊厝 易地重生 寶貝老骨董 設防火系統. 联合报. 1985-11-16 (中文(台湾)).
- ^ 重建不能如期完工 林安泰古厝暫不開放. 民生报. 1985-09-05 (中文(台湾)).
- ^ 林安泰古厝上樑重建 舊建材 近三分之二仍能用. 民生报. 1985-04-25 (中文(台湾)).
- ^ 陈盈珊. 林安泰古厝 夜間開放. 中国时报. 2003-08-01 (中文(台湾)).
- ^ 拆遷時轟動 重建時熱鬧 林安泰古厝悄悄開放了. 民生报. 1987-06-25 (中文(台湾)).
- ^ 李敏勇. 等待 林安泰古厝 的再現. 联合报. 1984-05-07 (中文(台湾)).
- ^ 遷建陳德星堂 屬意濱江公園 市府今將開會協調. 联合报. 1987-10-27 (中文(台湾)).
- ^ 林安泰古厝民俗文物館計畫出爐. 中国时报. 1999-06-26 (中文(台湾)).
- ^ 叶宜欣. 韓劇「一枝梅」取景 見識台灣「熱」情. 中国时报. 2008-08-08 (中文(台湾)).
- ^ 张凯翔. 林安泰古厝億元庭園 仿古柱慘「裂」. 自由时报. 2017-05-07 [2021-07-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7-09) (中文(台湾)).
- ^ 祁止戈. 北投漢番界址 東和禪寺鐘樓 師院禮堂 台大校門 師大行政大樓 五座建築通過提報為三級古蹟. 中国时报. 1994-06-04 (中文(台湾)).
- ^ 林相美. 林安泰古厝、農試所宿舍 列歷史建築. 自由时报. 2012-11-06 [2021-07-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7-11) (中文(台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