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大社會主義俱樂部

馬大社會主義俱樂部(英語:University Socialist Club;abbrev: USC)是一個於1953年至1971年活躍於英屬馬來亞和後殖民時代的馬來西亞新加坡的學生組織。1953年,當時設於新加坡的馬來亞大學的左翼學生正式成立社會主義俱樂部。該俱樂部的成員在英屬馬來亞脫離大英帝國獨立以及關於後殖民國家形態的辯論中發揮了重要作用。該俱樂部對於人民行動黨和後來的新加坡社會主義陣線的組建和早期成功發揮了重要作用[1]。俱樂部的著名成員包括王賡武塞拉潘·納丹傅樹介英語Poh Soo Kai桑德拉斯加蘭·兀哈爾林福壽英語Lim Hock Siew許通美拉惹古瑪英語M. K. Rajakumar[2][3]

背景

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結束促進了世界各地的民族獨立運動,英國殖民地日益增長的民族主義情緒威脅到了戰前的大英帝國。當地民族主義者和英國統治者都期望促進非殖民化[4]。與此同時,冷戰的興起也推動了文化和意識形態的變革。當俱樂部成立時,新加坡仍處於緊急狀態條例的控制之下,這是殖民政權在馬來亞半島和新加坡各地針對共產主義叛亂而實施的。英國人將馬來亞共產黨的地下活動視為威脅[4]。反英活動和殖民政府反應的一個典型例子是,1951年1月,35名馬來亞大學學生因作為反英同盟成員參與反殖民運動而被捕[5]。社會主義俱樂部於1953年在民族主義、非殖民化和現代主義的影響下成立。

俱樂部的起源

馬大社會主義俱樂部的起源可以追溯到馬來亞大學醫學院學生舉行的政治討論。隨後討論範圍擴大到武吉知馬校區文理學院的學生 (13)[5]。1952年10月,醫科生和文科生在路旅社休息室舉行辯論,提出了建立一般政治辯論社的構想[5]

1953年2月21日[4],俱樂部成立大會召開。會議期間,通過了將俱樂部稱為社會主義俱樂部的提案。大會選出了中央工作委員會的成員:王賡武被選為第一任主席,Oorjitham擔任秘書長,兀哈爾擔任出版秘書。馬大社會主義俱樂部章程起草如下:

  1. 激發學生的政治討論和積極分子
  2. 宣傳社會主義思想
  3. 支持馬來亞大學學生會維護學生權利的訴求
  4. 研究馬來亞的團結手段[5]

上述俱樂部章程也體現了俱樂部是以靈活和開放的方式設立的,因此任何有不同政治觀點的個人都可以成為會員,只要這些觀點支持反殖民主義[5]

1954年2月,俱樂部在校園內發行的機關刊物被命名為《華惹》(Fajar,阿拉伯語的意思為「黎明」)[5]。3月,第一期《華惹》出版[4]

華惹審判

1954年5月,《華惹》編委會成員因發表題為《在亞洲的侵略》的涉嫌煽動性文章而被捕。然而,經過三天的審判後,編委會成員獲釋。英女皇律師丹尼斯·普里特擔任被告的首席律師,李光耀(當時一位年輕律師)和陳偉忠作為初級律師協助他[5]。《華惹》編委會八名被告如下:[5]

  • 資深成員:

James Puthucheary(榮譽文科);傅樹介(3年級醫學生);拉惹古瑪英語M. K. Rajakumar(4年紀醫學生);林群傑(3年級文科生);柯武山(3年級文科生)

  • 新人:

P. Arudsothy(1年級文科生);Edwin Thumboo(1年級文科生);Thomas Varkey(1年級文科生)

如果包括Jeyaraj C. Rajarao(文科一年級),實際被捕的編委會成員人數為9人。然而,只有8名成員被控,因為Jayaraj在1954年5月被捕和審訊後辭去了編委會職務[5]

丹尼斯·普里特在審判中發揮了重要作用。然而,是誰邀請普里特為學生辯護的問題尚不清楚。在《白衣人》一書中,說是李光耀安排的(35)[6]。而根據傅樹介的回憶,是一位名叫約翰·埃伯的馬來亞民主同盟前領導人負責安排[5]。由於相反的敘述,邀請普里特的人的身份仍然不清楚。然而,毫無疑問,李光耀在8月26日《海峽時報》宣佈取得「言論自由的巨大勝利」後,享有廣泛的聲譽[6]

華惹審判的影響

華惹審判審判是戰後馬來西亞和新加坡首次煽動叛亂案審判;俱樂部的最終勝利成為這一地區非殖民化進程中的顯著里程碑之一。

首先,華惹審判見證了民族主義思潮對馬來亞各階層人民產生巨大影響的歷史時期。包括華校學生和工人在內的左傾個人和組織為俱樂部的辯護基金慷慨解囊。許多學者站出來公開支持該俱樂部[5]

其次,對於俱樂部本身來說,這次意外的勝利無疑是其成員在新加坡傳播社會主義思想,甚至通過泛馬來亞學聯在馬來亞掀起波瀾的有效和振奮人心的結果。審判結束後,充滿激情的俱樂部也開始以非大學生為對象,擴大其演講和論壇的影響力[5]。另一方面,此次審判也影響了俱樂部的組織架構。在俱樂部成立的第一年,它既有左翼社會主義者,也有中間派傾向的人。華惹審判使後者離開了俱樂部[4]

此外,華惹審判不僅為李光耀的政治生涯鋪平了道路,也為俱樂部與李光耀未來即將展開的合作關係奠定了基礎。庭審結束後,李光耀被全體新加坡人稱讚為一位勤奮、值得信賴、致力於反殖民主義民族解放事業的社會主義律師[5]。通過這次合作,李光耀獲得了幾名被告的俱樂部成員的信任;這些人隨後幫助李光耀於1954年11月成立人民行動黨。俱樂部參與了對該黨的目標和方向及其黨章草案的討論[6]。更重要的是,該俱樂部在對不同社會階層產生影響的同時,還支持人民行動黨的成立。即使在人民行動黨第一次選舉只有四名候選人時,俱樂部成員也煞費苦心地為候選人拉票[5]

1961年人民行動黨分裂(支持社會主義陣線)

1961年人民行動黨分裂時,許多俱樂部成員和校友加入了左傾的新加坡社會主義陣線傅樹介英語Poh Soo Kai桑德拉斯加蘭·兀哈爾林福壽英語Lim Hock Siew和James Puthucheary成為12人組成的執行委員會委員(兀哈爾任副主席,林福壽是黨報《陣線報》的編輯)[5]。其他成員如Philomen Oorijtham、陳精貴、林樹平和詹盛南也加入社陣成為一般黨員[4]。馬大社會主義俱樂部支持社陣對馬來西亞計劃的批評。

1963年冷藏行動

1963年2月2日,多名俱樂部校友在冷藏行動中被捕並被判入獄:林福壽被判16年;傅樹介被判15年直至1973年,又被判3年[5]。其他被捕者還包括兀哈爾、賈米特·辛格、A·馬哈德瓦、林樹平、何飄和James Puthucheary。隨後,《華惹》和五個南洋大學的出版物於2月在新加坡被查禁(283)[4]

在「冷藏行動」的記錄中,馬大社會主義俱樂部被視為親共產主義組織(156)[5]。然而,許多學者或作家以各種方式為俱樂部辯護。

1960年代中期爭取大學自治的學生運動

20世紀60年代中期,學生政治代表了不同教育背景的學生組織的大規模融合。無論是英語教育群體還是華語教育群體,都表現出以問題為導向,求同存異、相互尊重、共同追求大學自主權的傾向[7]

該俱樂部在1960年10月由馬大社會主義俱樂部、南大政治學會及新加坡工藝學院政治學會組成的聯合行動委員會的工作中發揮了積極作用,以反對人民行動黨政府干預大學自治和學生權利聯盟。

人民行動黨上台並獲得對這個新生國家的絕對控制權後,它與俱樂部的關係發生了本質的變化。1966年,文化部責令社會主義俱樂部取得《Siaran》的出版許可,否則就需要停止出版;俱樂部被告知要根據《社團法》向社團註冊官登記[4]

在20世紀60年代的學生活動中,俱樂部仍然在校園內保持着影響力,並舉起了與另類學生團體結盟的大旗,捍衛學生的權利和言論自由,使其免受政府的干預。從1966年學生運動爆發到1971年,見證了俱樂部在人民行動黨政府日益加強的社會控制下的最後掙扎[4]。最終,馬大社會主義俱樂部在1971年被註銷。

1975年政府重建新加坡大學學生會;學生失去了自行選舉領袖的權利,學生會的經費也歸大學行政部門控制。這些規定是對學生活動的有力限制。因此瑪麗·特恩布爾認為這是記錄學生激進主義終結的里程碑[8]

其他

馬大社會主義俱樂部一些成員加入了馬來亞左翼政黨的鬥爭,例如拉惹古瑪英語M. K. Rajakumar加入了馬來亞勞工黨卡欣阿末加入了馬來亞人民黨

參考文獻

  1. ^ 策略資訊研究中心. 《左翼运动对独立建国的贡献》. Malaysiakini. 2007-11-11. 
  2. ^ Nathan, S. R. 50 Stories From My Life. Editions Didier Millet. 2013: 77–80. ISBN 9789814385343 (英語). 
  3. ^ New book on varsity club tells 'untold story' of independence struggle. www.asiaone.com. [2017-08-31]. 
  4. ^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Loh, Kah S. The University Socialist Club and the Contest for Malaya: Tangled Strands of Modernity. Amsterdam: Amsterdam University Press. 2012: 22–23. ISBN 978-9089644091. 
  5. ^ 5.00 5.01 5.02 5.03 5.04 5.05 5.06 5.07 5.08 5.09 5.10 5.11 5.12 5.13 5.14 5.15 5.16 Poh, Soo K; Tan, Jing Quee; Koh, Kay Yew. The Fajar Generation: The University Socialist Club and the Politics of Postwar Malaya and Singapore. Petaling Jaya: SIRD. 2010. ISBN 9789833782864. 
  6. ^ 6.0 6.1 6.2 Yap, Sonny; Richard, Lim; Weng, K. Leong. Men in White: The Untold Story of Singapore's Ruling Political Party. Singapore: Straits Times Press. 2010. ISBN 978-9814266512. 
  7. ^ Hong, Lysa; Jianli, Huang. The Scripting of a National History: Singapore and its Past. Singapore: NUS Press. 2008. ISBN 978-9971694333. 
  8. ^ Turnbull, C. M. A History of Modern Singapore, 1819-2005. Singapore: NUS Press. 2009. ISBN 9789971694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