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丁·懷特
羅伯特·詹姆斯·馬丁·懷特(Robert James Martin Wight,1913年11月26日—1972年7月15日),又名馬丁·懷特,是英國20世紀國際關係理論的代表人物。馬丁·懷特是《強權政治》(Power Politics) 以及〈為什麼沒有國際關係理論〉(Why is there no International Theory?)的作者。 馬丁·懷特是倫敦政經學院和蘇塞克斯大學的知名教師,亦為薩塞克斯大學歐洲研究學院的創始院長。
馬丁·懷特 Martin Wight | |
---|---|
出生 | Robert James Martin Wight 1913年11月26日 英國蘇塞克斯布萊頓 |
逝世 | 1972年7月15日 | (58歲)
學術背景 | |
母校 | 牛津赫特福德學院 |
博士導師 | 巴特菲爾德 |
受影響自 | |
學術工作 | |
學科 | 國際關係理論 |
學派或傳統 | 基督教和平主義 英國學派 |
研究機構 | 薩塞克斯大學 |
著名作品 | 《強權政治》(1946) |
早年
馬丁·懷特生於蘇塞克斯的布萊頓。他曾就讀於布拉菲爾德學院,於1931年前往牛津赫特福德學院學習現代史。取得學位後,在牛津大學從事研究生研究。牛津期間,馬丁·懷特成為了一名和平主義者。 1936 年在《神學》(Theology)雜誌上發表了一篇對「基督教和平主義」的辯護。大約同期,馬丁·懷特也參與了反戰牧師狄克‧薛帕的工作和他的誓言和平聯盟。
1937 年,懷特加入皇家國際事務研究所(查塔姆研究所)。懷特在此與研究所的研究主任史學家小湯恩比共事。 [2] 1938 年,懷特離開查塔姆研究所,在哈利伯瑞學院找到教職。然而,兩年後,懷特被徵召服兵役。他選擇登記為良心拒服兵役者。在停止教書的條件下,法院同意他的申請。應瑪格麗‧佩勒姆之邀,懷特回到牛津,在二戰期間從事關於殖民地法制的研究項目。懷特出版了三本關於這個主題的書:《立法局的發展》(The Development of the Legislative Council, 1946)、《黃金海岸立法局》(The Gold Coast Legislative Council, 1947)和《英國殖民地憲法》(British Colonial Constitutions, 1952)。
戰後
1946 年,懷特受《觀察家報》編輯大衛·阿斯托(David Astor)之邀,在美國成功湖舉行的聯合國成立大會上擔任該報特派員。親眼目睹聯合國早期的外交爭吵,加深了懷特對主權國家之間持久合作可能性的懷疑——此點反映在他的《強權政治》(Power Politics)。 1947 年,懷特再次回到查塔姆研究所,與湯恩比合作調查涵蓋戰爭年代的國際情況,並為他的《歷史研究》做出了貢獻。1947年後,懷特受聘於倫敦政經學院,教授國際組織,與國際關係理論。1957年,懷特在美國芝加哥大學待了一學期,並開設針對國際關係理論的講座。懷特的講座影響了英國學派(English School)。1990年,重新編排出版的《國際理論:三種傳統》試圖將國際關係思想史分為現實主義、理性主義和革命主義(某些學者稱為馬基維利傳統、格老秀斯傳統和康德傳統)。 [3]
1959 年,懷特應劍橋史學家巴特費爾德邀請加入英國國際關係研究會。該會最初由洛克菲勒基金會資助。他向該會提交了他對國際理論最明確的陳述,特別是〈國際關係中的西方價值〉(Western Values in International Relations)和一篇關於權力平衡的論文。這兩篇論文隨後發表在《外交調查》(Diplomatic Investigations)。1960年代末和1970年代初,在研究會中的研究在去世後由布爾集結成《國家系統》(Systems of States, 1977)。
1960年,懷特離開倫敦政經學院,成為薩塞克斯大學歐洲研究的創始院長和歷史學教授。在薩塞克斯大學的歐洲研究課程反映了他的信念,即學生不僅應該學習歐洲歷史,還應該學習經典、文學和語言。
晚年與其後
1972年,懷特去世。在其死後,懷特的一些著作才陸續面世。1981年《國際關係理論》(Review of International Studies)上,Roy Jones的〈國際關係研究中的英國學派:結束該學派的理由〉(The English school – a case for closure, 1981),和Michael Nicholson的〈馬丁·懷特之謎〉,確立了懷特作為英國學派核心人物的形象。其死後發表的論文驅動了英國學派在1990年代的復興。
Michael Nicholson說,在英國學派中,懷特特別受人尊敬。 [4]
參考
- ^ Ian Hall, The International Thought of Martin Wight (New York: Palgrave, 2006).
- ^ Ian Hall, "Challenge and Response: The Lasting Engagement of Arnold J. Toynbee and Martin Wight."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17.3 (2003): 389-404.
- ^ Hedley Bull, "Martin Wight and the theory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the second Martin Wight Memorial Lecture." Review of International Studies 2.2 (1976): 101-116.
- ^ Michael Nicholson, "The Enigma of Martin Wight." Review of International Studies 7.1 (1981): 15-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