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望道
陳望道(1891年1月18日—1977年10月29日),原名參一、融,後改望道,字任重,筆名佛突、雪帆,浙江義烏人,中國學者、教育家。他參與了中國共產黨的建立。主要從事進步語文運動和語文科學的教學研究,建立了中國修辭學的科學體系,對哲學、倫理學、文藝理論、美學等造詣較深。
陳望道 | |
---|---|
個人資料 | |
出生 | 1891年1月18日 中國浙江省義烏縣 |
逝世 | 1977年10月29日 中華人民共和國上海市 | (86歲)
政黨 | 中國共產黨(1921-1923) 中國民主同盟(1951-1957) 中國共產黨(1957-) |
生平
早年
1891年1月18日(清光緒十六年農曆臘月初九),陳望道出生於浙江義烏河裏鄉(今夏演鄉)分水塘村一個農民家庭。祖父陳孟坡務農同時兼營靛青(一種染土布的染料),逐漸積累了一些家產。父親陳君元繼承家業,克勤克儉,購田置屋,家道達於小康。6歲起,陳望道在分水塘當地私塾學習「四書五經」。16歲時,進入義烏縣城的繡湖書院學習,之後赴金華府立中學堂(浙江省立第七中學校)學習數理化等現代科學知識四年,他「以為歐美的科學發達,要興辦實業,富國強民,不得不藉助歐美科學」,畢業後便積極為留學歐美做準備。1913年赴上海一所補習學校補習英語,之後考入杭州之江大學學習數學和英語。由於各種條件限制,陳望道最終選擇赴日留學,父親陳君元變賣部分田產作為他的學費。[1]
赴日留學
1915年起赴日本留學,在東京「日華同人共立東亞高等預備學校」進修日語,期間與同學參與反對袁世凱接受日本「二十一條」和袁世凱復辟。1916年後,先後在早稻田大學法科、東洋大學文科、中央大學法科等校學習文學、哲學、法律等,同時還在東京物理夜校學習數理課程。在日期間,通過日本學者河上肇、山川均等人接觸到了馬克思主義學說,意識到救國不僅要興辦實業,還必須進行社會革命。同時在學術上,從「一時泛覽無所歸,轉而逐漸形成以中國語文為中心的社會科學為自己的專業」。[1]
新文化運動時期
1919年畢業於日本中央大學法科,獲法學學士學位。同年回國,經沈仲九介紹,應浙江第一師範學校校長經亨頤之聘,任該校國文教員。他與夏丏尊、劉大白、李次九三位國文教員提倡新思想、新文化和改革語文教育,四人被稱為「四大金剛」。他們的語文改革遭到了北洋政府的打壓和強烈抵制,引發了「一師風潮」。陳望道與廣大師生一起與軍警展開面對面的鬥爭,浙江當局被迫收回成命,陳望道等人則辭職離校。[2][1]
1920年4月,在分水塘家中依據日文本與英文本完成了《共產黨宣言》全書的中文翻譯[3],成為《共產黨宣言》的首位全本中譯者。4月底,應邀前往上海擔任《星期評論》編輯,抵滬後由於刊物因故停刊,旋應陳獨秀之請參加《新青年》編輯工作。並與陳獨秀、李漢俊等人籌建上海馬克思主義研究會,參與創辦通俗性刊物《勞動界》和《共產黨》月刊。此外陳望道還設立工人補習夜校,自己親自給工人上課[4],並創辦郵電工會。同年8月,參與上海共產主義小組,他是上海地區推選的中國共產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代表,但未參會。9月,應聘至復旦大學中文系任教,開設文法、修辭課程,同時還在外國語學社擔任教員並負責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事務。同年11月,陳望道組建上海機器工會[5]。同年年底,繼陳獨秀主持《新青年》編輯工作。[1]
1921年11月,擔任中共上海地方委員會第一書記。1922年5月底正式提出辭呈辭去書記職務,次年8月脫黨。1923年後擔任上海大學中文系主任、教務長、代理校務主任等職。1926年擔任上海藝術協會執行委員。1927年出任復旦大學中文系主任及復旦實驗中學校長。1928年創辦大江書鋪並任經理。1929年秋出任上海中華藝術大學校長,次年「左聯」在該校成立。[1]
抗戰和內戰時期
1931年辭去復旦大學教職,在上海寓所完成《修辭學發凡》的寫作。1932年,同魯迅、郁達夫、葉聖陶、丁玲等43人,就日本侵華「一·二八」事變,聯名發表《上海文化界告世界書》。此外,還參與發起「中國著作家抗日會」並擔任秘書長。之後赴省立安徽大學、廣西桂林師範專科學校(後併入國立廣西大學)任教,創刊《太白》雜誌。
1937年抗戰爆發後,從廣西回到上海,積極從事抗日救亡運動,提倡拉丁化新文字運動,親自到難民所從事掃盲、普及新文字工作。1940年,經香港赴重慶北碚復旦大學中文系任教。1942年,擔任復旦大學新聞系主任,提出「宣揚真理,改革社會」為科學和民主辦系的一個綱領。1945年抗戰勝利後回到上海,積極參與和平民主建國運動。[1]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
1949年,擔任復旦大學校委會副主任和文學院長、上海市政協副主席和華東軍政委員會委員等職。1951年,加入中國民主同盟。1952年,出任復旦大學校長。[1]
1954年,他當選第一屆全國人大代表。9月,他出席第一屆全國人大第一次會議討論憲法草案,期間並發言[6]。1955年被選為中國科學院哲學社會科學學部常務委員。1957年中共中央組織部批准接受他為中共黨員。[1]1958年起歷任中國民主同盟上海市委第四、五、六屆主任委員,並擔任民盟中央副主席、上海市主任委員[4]。1960年冬,陳望道接任《辭海》總主編。
主要作品
譯作[8]
出版年份 | 譯作名 | 出版社 |
---|---|---|
1920 | 《共產黨宣言》 | 社會主義研究社
上海新文化書房 |
1921 | 《空想的和科學的社會主義》 | 人民出版社(已佚) |
1928 | 《文學及藝術之技術的革命》 | 上海大江書鋪 |
1928 | 《藝術簡論》 | 上海大江書鋪 |
1929 | 《社會意識學大綱》(與施存統合譯) | 開明書店 |
1930 | 《蘇俄文學理論》 | 上海大江書鋪
開明書店 |
1930 | 《藝術社會學》 | 上海大江書鋪(已佚) |
1936 | 《倫理學底根本問題》 | 上海中華書局 |
1939 | 《實證美學的基礎》(與虞人合譯)[9] | 世界書局 |
著作[8]
出版年份 | 著作名 | 出版社 |
---|---|---|
1922 | 《作文法講義》 | 上海民智書局 |
1927 | 《美學概論》 | 上海民智書局 |
1931 | 《因明學概略》 | 世界書局
中華書局 |
1932 | 《修辭學發凡》 | 上海大江書鋪、重慶中國文化服務社、
上海文藝出版社、上海教育出版社、 上海世紀出版集團 |
1973 | 《論現代漢語中的單位和單位詞》 | 上海人民出版社 |
1973 | 《漢語提帶複合謂語的探討》 | 上海人民出版社 |
1978 | 《文法簡論》 | 上海教育出版社 |
1979-1990 | 《陳望道文集》(四卷) | 上海人民出版社 |
1980 | 《陳望道語文論集》 | 上海教育出版社 |
1985 | 《陳望道修辭論集》 | 安徽教育出版社 |
2011 | 《陳望道全集》(十卷) | 浙江大學出版社 |
參考文獻
引用
- ^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鄧明以. 陈望道传. 上海: 復旦大學出版社. 2005. ISBN 7-309-04323-5.
- ^ 金仁拓、周玲. 【红色校史】一师风潮. 杭州師範大學. 2021-05-31 [2023-04-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4-18.
- ^ 霍四通. 《共产党宣言》中文本首译本用了什么底本. 文匯學人. 2020-07-10.
- ^ 4.0 4.1 陈望道雕塑在复旦大学揭幕,还原他夜校宣讲马克思主义的场景. [2021-06-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6-11).
- ^ “心有所信,方能行远”——陈望道践行信仰的一生. 光明日報. [2021-06-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6-21).
- ^ 張希坡著.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创建史. 北京:中共黨史出版社. 2009.08: 657. ISBN 978-7-5098-0341-7.
- ^ 上海名人殡葬老照片讲述先烈先贤的殡葬往事. web.archive.org. 2008-04-09 [2023-12-0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8-04-09).
- ^ 8.0 8.1 陳望道. 陈望道著译编述目录. 池昌海 (編). 陈望道全集 10. 杭州: 浙江大學出版社. 2011: 283. ISBN 978-7-308-08005-7.
- ^ 陳啟明. 新发现的陈望道佚(译)文. 光明網. 2017-09-20 [2023-04-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4-14).
來源
- 陳望道,義烏市檔案局,2007年8月31日
外部連結
教育職務 | ||
---|---|---|
前任: 張志讓 |
復旦大學校長 1952年9月 - 1966年12月 |
繼任: 蘇步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