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愈
鄧愈(1337年—1378年),原名友德,字伯顏,明朝開國名將,淮安路虹縣龍宿里(今安徽泗縣大路口鄉)人,封衛國公,寧河王。
鄧愈 | |
---|---|
大明開國輔運推誠宣力武臣特進榮祿大夫右柱國 | |
爵位 | 衛國公 追贈寧河王 |
族裔 | 漢族 |
原名 | 鄧友德 |
字號 | 伯顏 |
諡號 | 武順 |
出生 | 至元三年(1337年)二月十五日 河南江北等處行中書省淮安路虹縣龍宿里 |
逝世 | 洪武十一年(1378年)十一月九日 中書省鳳陽府壽春縣 |
墓葬 | 鄧愈墓 |
親屬 | 鄧鎮(子) 鄧銘(子) |
鄧愈早年投奔朱元璋,賜名愈,任管軍總管,隨朱元璋渡長江,克太平、金陵,屢立戰功,升為廣興翼元帥。歷官僉行樞密院事、江西行省參知政事、江西行省右丞、湖廣行省平章、右御史大夫、太子諭德。洪武三年(1370年),鄧愈跟隨徐達遠征甘肅,擊敗北元,招降烏斯藏諸部。洪武十年,病逝於壽春,追封為寧河王,諡武順。
生平
早年經歷
鄧愈幼時聰敏好學,其父鄧順興,與元軍作戰時陣亡,其兄鄧友隆接掌兵權,不久病故。鄧愈代父兄職率兵與元作戰,驍勇異常,泗州、靈璧、盱眙等地居民多附之。元至正十五年(1355年),率所部萬餘人從盱眙投奔朱元璋,任管軍總管;期間,朱元璋為他改名「鄧愈」。跟隨朱元璋渡江,攻克太平,擊敗並擒獲陳野先,平定溧陽、溧水,次年破集慶、鎮江,升廣興翼元帥。出守廣德州,在城下擊敗長槍帥謝國璽,俘其總管武世榮,俘虜士卒千人[1]。
至正十七年(1357年),擢樞密院院判,同年七月,為征南將軍,鄧愈移軍鎮守宣州,率領其軍攻取績溪,又與胡大海一起攻克徽州,升為行樞密院判官,駐守徽州[2]。「苗帥」楊完者率十萬大軍前來進攻,徽州防守薄弱,鄧愈激勵將士,與胡大海合力進攻,將楊完者軍擊退。進而攻取休寧、婺源,俘獲士卒三千,又攻下高河壘。鄧愈與李文忠、胡大海進攻建德,途經遂安,擊敗長槍帥余子貞,向北追擊至淳安,又敗其援兵,於是攻克建德。楊完者率軍來攻,鄧愈擊敗並擒獲其將李副樞,降服溪洞三萬軍隊。一月過後,在烏龍鎮再敗楊完者。鄧愈又升為僉行樞密院事[3]。
隨後,鄧愈率軍攻取臨安,李伯升率軍前來救援,鄧愈在閒林寨將其擊敗。又派遣使者勸降了饒州守將於光,鄧愈於是移軍駐守饒州。饒州在彭蠡湖畔,與陳友諒相鄰,陳友諒軍屢次前來進攻,鄧愈每次都將其擊退。進升為江南行省參政,總領各軍。又攻取浮梁,攻戰於樂平,餘干、建昌都被攻下[4]。
江西作戰
至正二十二年(1362年),陳友諒撫州守將鄧克明遭吳宏進攻,便派遣使者假裝投降以作緩兵之計。鄧愈得知此情,率軍夜奔二百里,天明時進入撫州。鄧克明未曾料到,只得獨自騎馬逃走。鄧愈號令嚴明,秋毫無犯,於是平定撫州。鄧克明不得已而降。正逢陳漢丞相胡廷瑞進獻龍興路,朱元璋將它改為洪都府,命鄧愈為江西行省參政,而命降將祝宗、康泰率部跟隨鄧愈[5]。
祝、康二人奉命跟隨徐達進攻武昌時反叛。戰船停泊女兒港,兩人率軍迅速趕回,乘夜攻破新城門而入。鄧愈倉促之間獲悉兵變,率領數十人騎馬逃走,多次與叛軍遭遇。隨從騎兵幾乎全部死去,鄧愈處境十分困迫。連換三匹戰馬,卻全部倒斃。最後乘上其養子之馬,才得以奪撫州門而出,奔返應天府。不久徐達收復洪都,朱元璋又命鄧愈輔佐朱文正鎮守。次年,陳友諒率領六十萬軍隊進攻洪都。鄧愈分守撫州門,正當要衝。陳友諒親自指揮部隊進攻,城牆損壞達三十餘丈,鄧愈且築且戰。陳軍進攻日益猛烈,鄧愈軍衣不解帶,晝夜防守達三月之久。朱元璋率軍來援,與陳友諒展開鄱陽湖之戰,擊斃陳友諒,城圍得以解除[6]。
至正二十四年,朱元璋命鄧愈率軍進攻江西。鄧克明之弟鄧志清率軍二萬佔據永豐,鄧愈將其擊敗,擒獲其大帥五十餘人。又隨常遇春平定沙坑、麻嶺諸寨,進兵攻取吉安,包圍贛州,五個月後將其攻克。鄧愈晉升為江西行省右丞[7]。鄧愈為人簡練而穩重、謹慎而細緻,不憚危苦,治軍嚴格,善於安撫投降、歸附者。他在安福作戰時,軍隊中出現擄掠百姓者。判官潘樞前來謁見,當面指責鄧愈。鄧愈驚起謝罪,急忙下令搶掠百姓者斬,並將軍中部卒所掠百姓子女搜索交出。潘樞於是將他們安置在空屋當中,自己坐在屋外煮粥給他們吃。士卒中有人企圖乘夜劫取,鄧愈便將這些士兵鞭打示眾。潘樞將被掠百姓子女全部護送回家,百姓十分高興[8]。
不久,常遇春攻克襄陽,朱元璋命鄧愈為湖廣行省平章鎮守,並說:「你戍守襄陽,應當謹守法度,山寨中前來歸附者,兵民全部仍屬舊籍,小校以下全部命令他們屯種田地,邊耕邊戰。你所戍之地與擴廓帖木兒相鄰,如果你對百姓仁愛有加,在軍中嚴於執法,則擴廓所部將士都將慕義來歸,就如掙脫虎口,投靠慈母一樣。我把你當長城一般地依靠,你要盡力。」鄧愈設立軍府營屯,招徠、安撫歸附者,恩威並重[9]。吳元年(1367年),朱元璋建立御史台,鄧愈出任右御史大夫,統領御史台事務[10]。
洪武年間
洪武元年(1368年),鄧愈加封太子諭德。掛征戍將軍印,率領軍隊進軍南陽以北。於是攻克唐州,進攻南陽,在瓦店擊敗元軍,向北追擊,直抵城下,攻克南陽,擒獲史國公等二十六人。隨州、葉縣、舞陽、魯山各州縣相繼投降。鄧愈又率軍攻下牛心、光石、洪山諸山寨,均州、房州、金州、商州全部平定。洪武三年(1370年),任征虜左副將軍,協同徐達西征甘肅。王保保駐紮車道峴,鄧愈直抵其堡壘,設立柵欄進行威逼,王保保部潰敗。諭降吐蕃諸酋長,宣慰何鎖南普等都交出印章,請求投降。明軍追擊豫王至西黃河,直抵黑松林,擊斬元軍大將。河州以西朵甘、烏思藏各部全部歸附。明軍兵出甘肅西北數千里而返。論功之時,鄧愈被授為開國輔運推誠宣力武臣、特進榮祿大夫、右柱國,封為衛國公,參與軍國要事,年祿三千石,給予世券[11]。
洪武四年,明軍伐蜀,朱元璋命鄧愈前往襄陽組織後勤保障。洪武五年,辰州、澧州諸少數民族作亂,朱元璋命鄧愈掛征南將軍印,江夏侯周德興、江陰侯吳良為副將軍,率軍征討。鄧愈率楊璟、黃彬兵出澧州,攻克十八洞,又捕斬房州反叛者。六年,鄧愈以副將軍身份跟隨徐達巡視西北邊境。十年,吐蕃川藏阻塞道路,搶劫貢使,鄧愈為總兵官,掛征西將軍印,同副將軍沐英前往征討。分兵三路,窮追至崑崙山,俘斬數以萬計,俘獲馬牛羊十餘萬頭,留軍戍守各處要害,然後才班師回朝。鄧愈在歸途中生病,在壽春病逝,終年四十一歲[12]。噩耗傳到南京,朱元璋聞訊大哭,輟朝三日,靈柩運至三山門時,朱元璋親往祭奠。安葬在南京雨花台西安德門裏的西山。追封為寧河王,諡號武順[13]。
子女
鄧愈長子鄧鎮,襲衛國公,改封申國公,後因連坐李善長親黨而死。有子鄧銘,官至錦衣衛指揮僉事[14]。一女為朱元璋次子朱樉次妃[15],後因妒忌被責,自縊而死。一女為朱元璋七子朱榑繼妃。
延伸閱讀
[編]
註釋
- ^ 《明史》(卷126):「鄧愈,虹人。初名友德,太祖為賜名。父順興,據臨濠,與元兵戰死,兄友隆代之,復病死,眾推愈領軍事。愈年甫十六,每戰必先登陷陣,軍中咸服其勇。太祖起滁陽,愈自盱眙來歸,授管軍總管。從渡江。克太平,破擒陳野先,略定溧陽、溧水,下集慶,取鎮江,皆有功。進廣興翼元帥,出守廣德州,破長槍帥謝國璽於城下,俘其總管武世榮,獲甲士千人。」
- ^ 《明史》(卷126):「移鎮宣州,以其兵取績溪,與胡大海克徽州,遷行樞密院判官守之。」
- ^ 《明史》(卷126):「苗帥楊完者以十萬眾來攻,守御單弱,愈激勵將士,與大海合擊,破走之。進拔休寧、婺源,獲卒三千,徇下高河壘。與李文忠、胡大海攻建德,道遂安,破長槍帥余子貞,逐北至淳安,又破其援兵,遂克建德。楊完者來攻,破擒其將李副樞,降溪洞兵三萬。逾月,復破完者於烏龍嶺。再遷僉行樞密院事。」
- ^ 《明史》(卷126):「略臨安,李伯升來援,敗之閒林寨。遣使說降饒州守將於光,遂移守饒。饒濱彭蠡湖,與友諒接境,數來侵,輒擊卻之。進江南行省參政,總制各翼軍馬。取浮梁,徇樂平,餘干、建昌皆下。」
- ^ 《明史》(卷126):「友諒撫州守將鄧克明為吳宏所攻,遣使偽降以緩師。愈知其情,卷甲夜馳二百里,比明入其城。克明出不意,單騎走。愈號令嚴肅,秋毫不犯,遂定撫州。克明不得已降。會友諒丞相胡廷瑞獻龍興路,改洪都府,以愈為江西行省參政守之,而命降將祝宗、康泰以所部從。」
- ^ 《明史》(卷126):「二人初不欲降,及奉命從徐達攻武昌,遂反。舟次女兒港,趨還,乘夜破新城門而入。愈倉卒聞變,以數十騎走,數與賊遇。從騎死且盡,窘甚。連易三馬,馬輒踣。最後得養子馬乘之,始得奪撫州門以出,奔還應天。太祖弗之罪也。既而徐達還師復洪都,復命愈佐大都督朱文正鎮之。其明年,友諒眾六十萬入寇,樓船高與城等,乘漲直抵城下,圍數百重。愈分守撫州門,當要衝。友諒親督眾來攻,城壞且三十餘丈,愈且築且戰。敵攻益急,晝夜不解甲者三月。太祖自將來援,圍始解,論功與克敵等。」
- ^ 《明史》(卷126):「太祖已平武昌,使愈帥兵徇江西未附州縣。鄧克明之弟志清據永豐,有卒二萬。愈擊破之,擒其大帥五十餘人。從常遇春平沙坑、麻嶺諸寨,進兵取吉安,圍贛州,五月乃克之。進江西行省右丞,時年二十八。」
- ^ 《明史》(卷126):「愈為人簡重慎密,不憚危苦,將軍嚴,善撫降附。其徇安福也,部卒有虜掠者。判官潘樞入謁,面責之。愈驚起謝,趣下令掠民者斬,索軍中所得子女盡出之。樞因閉置空舍中,自坐舍外,作糜食之。卒有謀乘夜劫取者,愈鞭之以徇。樞悉護遣還其家,民大悅。」
- ^ 《明史》(卷126):「已而遇春克襄陽,以愈為湖廣行省平章鎮其地,賜以書曰:「爾戍襄陽,宜謹守法度。山寨來歸者,兵民悉仍故籍,小校以下悉令屯種,且耕且戰。爾所戍地鄰擴廓,若爾愛加於民,法行於軍,則彼所部皆將慕義來歸,如脫虎口就慈母。我賴爾如長城,爾其勉之!」愈披荊棘,立軍府營屯,拊循招徠,威惠甚著。」
- ^ 《明史》(卷126):「吳元年建御史台,召為右御史大夫,領台事。」
- ^ 《明史》(卷126):「洪武元年兼太子諭德。大軍經略中原,愈為征戍將軍,帥襄、漢兵取南陽以北未附州郡。遂克唐州,進攻南陽,敗元兵於瓦店,逐北抵城下,遂克之,擒史國公等二十六人。隋、葉、舞陽、魯山諸州縣相繼降。攻下牛心、光石、洪山諸山寨,均、房、金、商之地悉定。三年,以征虜左副副將軍從大將軍出定西。擴廓屯車道峴,愈直抵其壘,立柵逼之,擴廓敗走。分兵自臨洮進克河州,招諭吐蕃諸酋長,宣慰何鎖南普等皆納印請降。追豫王至西黃河,抵黑松林,破斬其大將。河州以西朵甘、烏斯藏諸部悉歸附。出甘肅西北數千里而還。論功授開國輔運推誠宣力武臣、特進榮祿大夫、右柱國,封衛國公,同參軍國事,歲祿三千石,予世券。」
- ^ 《明史》(卷126):「四年伐蜀,命愈赴襄陽練軍馬,運糧給軍士。五年,辰、澧諸蠻作亂,以愈為征南將軍,江夏侯周德興、江陰侯吳良為副。討之。愈帥楊璟、黃彬出澧州,克四十八洞,又捕斬房州反者。六年,以右副將軍從徐達巡西北邊。十年,吐番川藏為梗,剽貢使,愈以征西將軍偕副將軍沐英討之。分兵為三道,窮追至崑崙山,俘斬萬計,獲馬牛羊十餘萬,留兵戍諸要害乃還。道病,至壽春卒,年四十一。追封甯河王,諡武順。」
- ^ 《國朝獻徵錄》(卷5):「訃聞,上哭之哀,為輟朝三日。詔追封寧河王,諡武順。其月十九日,柩車至三山門,車駕臨奠。且親視其葬地,而舊塋在鳳台鄉者,狹隘弗稱。上乃遍覽傍近岡阜,擇於城南西山之原。」
- ^ 《明史》(卷126):「長子鎮嗣,改封申國公,以征南副將軍平永新龍泉山寇。再出塞,有功。其妻,李善長外孫也,善長敗,坐奸黨誅。弟銘錦衣衛指揮僉事,征蠻,卒於軍。有子源為鎮後。」
- ^ 《明史》(卷116):「樉妃,元河南王王保保女弟。次妃,寧河王鄧愈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