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澤大街
迎澤大街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山西省太原市的一條主要道路,始建於1956年,當時的設計寬度為70米,在那時的中國僅次於北京長安街,以故贏得了「中國第二街」、「太原的長安街」、「三晉第一街」[1] 的稱號。迎澤大街歷經四次增建,目前有雙向14條機動車道(含2條公交專用道),以及非機動車道、行人路、綠化帶各兩條。迎澤大街東起太原火車站,向西延伸跨越汾河直抵南寒廣場,全長10公里,汾河以西的部分被稱為迎澤西大街。道路沿線有太原火車站、五一廣場、迎澤公園、太原工人文化宮、迎澤賓館、并州飯店、中國煤炭博物館、太原理工大學等地標建築。時至今日,迎澤大街雖不再是太原市最寬的大街,但它已經成為太原市的象徵之一[2]。
得名
關於迎澤大街的得名,有一個廣為流傳的說法:20世紀50年代,為迎接毛澤東到太原視察,太原市政府修建了這條大街,為此命名為「迎澤大街」,取「迎」接毛「澤」東之意。事實上毛澤東終其一生並沒有來過太原。更加可信的說法是,老太原城的大南門「迎澤門」(已被拆除)正好處在迎澤大街上,大街以迎澤門而得名。而迎澤門的名字,一說來源於門外的沼澤地,一說與《南風歌》有關:「南風之薰兮,可以解吾民之慍兮;南風之時兮,可以阜吾民之財兮。」迎澤門在太原城的南面,定名「迎澤」,取迎接南風的恩澤,解民憂阜民財之意。除迎澤大街之外,太原市的迎澤公園、迎澤大橋、迎澤區皆以「迎澤」為名[3]。
初建
20世紀50年代初,時任太原市市長岳維藩主持制定了太原市1949年後的第一部城市規劃,迎澤大街是整個規劃中最引人注目的部分。規劃中的迎澤大街以太原南城外的一條土路為基礎,設計寬度為70米,這在當時引起了相當大的爭議,華北局會議上這一方案被批評為「貪大求洋」。50年代初,太原市的大多數街道只有六七米寬[4],70米的寬度足以同時容許四千輛車通行,而當時全太原市一共只有八百輛汽車。面對爭議,岳維藩主張城建應當本着「五十年不落後、一百年不後悔」的思想,着眼於太原市的長遠發展。最終岳維藩力排眾議,迎澤大街的建設得以在1956年拉開大幕。一年後,東至五一廣場、西至迎澤大橋的一期工程完工。由於道旁建築的影響,最終一期工程的實際路寬定為66米[5]。
增建
1976年,迎澤大街第二期工程動工,經過兩年的建設,迎澤大街的東端由五一廣場延至太原火車站(廣場到火車站的一段曾一度稱「迎澤東大街」)。1985年實施了「迎澤西大街取直工程」,一年後迎澤大街西延至下元(這一段稱為「迎澤西大街」)。1996年的「迎澤西大街打通工程」使得迎澤西大街在同年向西通到南寒廣場。[1]2007年,迎澤大街迎來了修建以來的第一次拓寬改造[6],並配套修建了「微循環道路」以緩解周圍道路的交通壓力[7]。
參考
- ^ 1.0 1.1 "中国第二街"迎泽大街51年来首次改造 实行半封闭. 中新山西網. 2007-05-09 [2012-04-0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11-09).
- ^ 高正. 迎泽大街展雄姿. 今日山西. 1997年, (第1期): 31.
- ^ 太原:迎泽大街的来历. 發展導報. 2011-04-26 [2012-04-0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9-24).
- ^ 迎泽大街:见证太原几十年发展变迁. 山西電視台. 2009-10-04 [2012-04-0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11-09).
- ^ 張捷夫 楊富山. 岳维藩与新太原建设. 滄桑. 1999年, (第3期): 16.
- ^ 好漂亮 迎泽大街展露新姿容. 山西新聞網 山西晚報. 2007-09-16 [2012-04-0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11-09).
- ^ 迎泽大街微循环道路将于近日竣工. 山西新聞網 三晉都市報. 2007-09-06 [2012-04-0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1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