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 (經濟學)
在經濟學中,商品(英語:Goods),或財貨、物品、貨物,是一種用於滿足消費者欲望和需求的物品[1],同時提供功用。狹義上的物品指有形財,在此情況下與無形的服務對比。[2]
「Goods」的各地常用譯名 | |
---|---|
中國大陸 | 商品 |
臺灣 | 財貨 |
港澳 | 商品、物品 |
概要
物品能直接或間接增加消費者功用,通常被視為邊際功用遞減。經濟學中一個物品的好壞,取決於每個獨立的消費者。
當該物品的供應量相對於該物品的需求量為有限時,該物品被認為是具稀缺性的。此類物品被稱為經濟物品。相反,如果供應幾乎是無限的,遠遠超過需求,那麼這種物品就沒有價格,稱為免費物品。空氣對於人類生存來說是必不可少的,具有巨大的功用,但它不具稀缺性,並非市場交易的對象,被視為典型的免費物品。另一方面,鑽石只是飾品,不如空氣有用,但它們非常稀有,在市場上交易價格昂貴。
經濟學中議論的物品
經濟物品與免費物品
私用品與共用品
排他性 | 非排他性 | |
敵對性 | 私用品 食物、汽車、衣物 |
共有品 漁業資源、水資源、煤炭 |
非敵對性 | 俱樂部物品 衛星電視信號、圖書館、電影、公共交通 |
共用品 國防、免費電視節目、知識 |
資本財與消費財
代替品與輔助品
物品和服務都具備價格彈性。物品彈性越強,其代替品就越多。例如,鋼筆漲價,需求的交叉彈性會促使消費者購買更多的鉛筆來替代。對於價格彈性較高的物品,相對較小的價格變動足以導致比較大的需求變化。無彈性的物品是指那些絕少甚至完全沒有代替品的物品,例如觀看重大體育賽事或著名藝術家原創作品的門票。
- 代替品(substitute good)
- 需求的交叉彈性為正的物品。
- 輔助品(complementary good)
- 需求的交叉彈性為負的物品。
- 獨立品(independent good)
- 需求的交叉彈性為零的物品。
奢侈財與貧窮物品
- 正常物品(normal good)
- 消費者收入增加後需求亦增加的物品。
- 中性財(neutral good)
- 貧窮物品(inferior good)
- 消費者收入增加後需求減少的物品。
- 奢侈財(luxury good)
- 需求的收入彈性大於1之物品。
- 吉芬商品(giffen good)
- 一種收入效應大於替代效應的貧窮物品。
有形財與無形財
相對於有形財可以販賣、讓渡、購入等方式將物品所有權轉移給消費者,那些不涉及所有權轉移的為無形財(服務)。舉例來說,蘋果為有形財,而理髮(服務)、新聞、資訊屬於一種無形財,並且只能通過媒介接收,如印刷、廣播、網絡。
替代效應與收入效應
假設一個物品 X、它的輔助品 Y 和它的代替品 Z。僅考慮替代效應,當物品X 的價格下降時,對輔助品 Y 的需求增加,對代替品 Z 的需求減少。相反,當物品 X 的價格上升時,對輔助品 Y 的需求減少,而對代替品 Z 的需求增加。
當加上收入效應時,如果輔助品 Y 是貧窮物品或代替品 Z 是奢侈品,收入效應的作用方向相反。因此,總效應取決於替代關係和互補關係的強弱。
參見
參考資料
- ^ Quotation from Murray Milgate, [1987] 2008, "goods and commodities, " The New Palgrave Dictionary of Economics, 2nd ed., preview link,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in referencing an influential parallel definition of 'goods' by Alfred Marshall, 1891. Principles of Economics, 2nd ed., Macmillan.
- ^ Alan V. Deardorff, 2006. Terms Of Trade: Glossary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World Scientific. Online version: Deardorffs' Glossary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good"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and "service".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外部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