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深密經
解深密經(梵語:saṃdhi-nirmocana-sūtra;藏語:དགོངས་པ་ངེས་འགྲེལ༏,威利轉寫:dgongs pa nges 'grel,THL:Gongpa Ngédrel),屬於大乘佛教唯識學派經典,如來藏學派亦重視此經。
經題
「解深密」或譯為「相續解脫」、「深密解脫」或「解節」,依梵音為「珊地涅暮折那」,是闡明密意(Abhiprāya)的意思。[1]
涅暮折那(nirmōcana)即鬆解、放開[2]。珊地(saṃdhi)是指相續、連結、連續[3]。由於此經所明甚深密義,難可通達,難可解釋,如同堅結堅固拘結,相續連接。將此相續堅結解開,解釋闡明如是甚深之義,名為解深密。[4]
版本
解深密經的梵文本已失,現存漢譯本與藏譯本。
梵文本
漢譯本
有二種完整的漢文譯本:
二種節譯本:
本經又見於論書徵引:
藏譯本
現存藏傳佛教《甘珠爾》中的《解深密經》,譯者不詳。布頓佛教史記載:11世紀時,由智軍所譯。
藏傳佛教譯本的根源,有數種不同說法。呂澂與關德興考證,藏譯本是由梵文譯出。呂澂認為是由玄奘攜回的梵文本譯出,在前弘期譯出。日本學者桍谷憲昭考證,圓測《解深密經疏》曾被譯為藏文,因此現存的藏文譯本可能也參考了漢譯本。
另外,藏語《瑜伽行地攝決擇》(Viniścaya-Saṃgrahaṇī) 引用本經(缺序品),此與漢譯《瑜伽師地論》卷75至卷78同。
日文譯本
現存日譯本《解深密經》由深浦正文註疏並日譯。
法文譯本
法文譯本由Etienne Lamotte譯出,其底本不詳,不確定是由藏譯本或漢譯本轉譯出。
英文譯本
Buddhist Yoga: A Comprehensive Course by Thomas Cleary. (Shambhala: June 13, 1995)
內容
本經提出的三性(tri-lakṣaṇā/tri-svabhāva)、三無性(trividhā nihsvabhāvatā)之說,成為唯識宗的核心理論。這是把《般若經》中「一切法無自性」的義理,用三自性及三無自性的架構加以清楚闡明。
三性中:
- 遍計所執性 (parikalpita-svabhāva):人們妄執五蘊、十二處和十八界以及宇宙萬法都是實有,都有自性,並普遍執著這種假有;說明了我們凡夫的我執、法執境界。
- 依他起性 (paratantra-svabhāva):一切事物都是依因待緣和合而生的,是相有性空的假有;顯示了客觀世界中依因待緣所生的假有現象。
- 圓成實性 (pariṇispanna-svabhāva):徹底遠離虛妄遍計所執自性,真正明瞭一切皆依他起自性,就是圓成實自性;揭示聖人以如實智所認識的宇宙人生實質。
這三性也對應佛法的三轉過程。
- 凡夫由無知產生的心外 實有我法境界是沒有的,所以依遍計所執立相無性,相即無性,了不可得。
- 依因待緣所生現象雖有,但不是自然有,有而不真,所以依依他起立生無性,蓋無自然性也。
- 宇宙人生的實質,真實不虛,但必須遠離凡夫錯誤觀念,空去遍計所執才能證得,所以依圓成實立勝義無性,由此勝義是依無性所顯,修道人遣除遍計所執性之後,才能證得。
註釋
真諦、令因、玄範、憬興、元曉曾為《解深密經》註疏,不過皆亡佚不存,古代的漢語註疏只剩圓測所作還保存下來。《測疏》約於九世紀時期由法成傳譯到西藏,成為日後宗喀巴立《辨了不了義善說藏論》的引據之一。另外,遁倫(道倫)的《瑜伽師地論記》、清素的《瑜伽師地論義演》亦保存對《解深密經》的註疏。現存的《解深密經》註疏有:
現代考證
呂澂與橫山紘一主張,《解深密經》屬於中期大乘經典,在龍樹後才出現,約在西元3世紀時編成。
《瑜伽師地論》在〈攝抉擇分〉中大量引用《解深密經》,但在較早編成的〈本地分〉中則大量引用《雜阿含經》。《瑜伽師地論》與《解深密經》之間的關係,在學者之間有所爭論。
平川彰、栲谷憲昭、勝呂信靜等學者認為,最早的《解深密經》可能是以單行本出現,獨立流通於世。《解深密經》中〈勝義諦相品〉、〈心意識相品〉、〈一切法相品〉、〈無自性相品〉這四品最早出現,〈分別瑜伽品〉接着出現,〈地羅密多品〉及〈如來成所作事品〉時代更晚,至於〈序品〉受到《華嚴經》影響,則是最晚加入的。在《瑜伽師地論》〈本地分〉編成後,至〈攝抉擇分〉編成前,這段時間由瑜伽行派,將這些單行本集結成《解深密經》。集結《解深密經》的目的在於對抗龍樹的中觀學派論點,大乘瑜伽行派以密意說,重新詮釋一切法空,以支持自身唯識無境的論點。
Lambert Schmithausen認為,《解深密經》是由《瑜伽師地論》〈攝決擇分〉獨立出來,之後編集寫成。
《解深密經》的集成,其目的可能在於解決由龍樹中觀學派所提出的質難。在《大智度論》中,龍樹曾提出,如果意識是存在的,應該有第七識與六識相應,但是沒有第七識存在,因此無我[8]。
註釋
- ^ 趙國森. 華嚴經及解深密經 (PDF). [2020-05-26].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20-08-09).
- ^ Nirmocana, Nirmōcana: 6 definitions. [2020-05-2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2-21).
- ^ Samdhi, Saṃdhi: 8 definitions. [2020-05-2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2-21).
- ^ 知周《成唯識論演祕》:「此經梵本名曰珊地涅暮折那。涅暮折那此翻名解。珊地之聲含於三義。一諸物相續。二骨節相連。三深密之義。西方土俗呼此三種並名珊地。亦如薩達摩聲包於二義。仙陀婆號通詮四名。前後譯人各取一義以立經題。皆不相違。然據經旨解深密名理為優矣。」
遁倫《瑜伽論記》:「前中言解深密經者。此經有四翻。一流支翻名深密解脫經。二求那跋陀羅翻名相續解脫經。三真諦翻名解節經。四玄奘翻名解深密經。梵本一音具含三義。一兩物相續義。二骨節相連義。三深密義。歷代三藏各取一義故譯名不同。」
圓測《解深密經疏》:「言解節者。如真諦記。解即解釋。節謂堅結。堅是堅固結縛。猶如木節及人骨節。並有堅固拘結纏縛。此經所明甚深密義。難可通達。難可解釋。故非凡夫新行菩薩所能解了。故說此義。名為堅結。此經能解。故名解節。解節之義。凡有五種。一深密義。如法身等。難可通達。名為義節。此經能釋。故名解節。二者無明習氣心惑。凡夫二乘所不能破。故說此惑名為堅結。由緣真實。能滅此惑。故說真實名為解節。三者智慧。緣此真實。亦說此智名為解節。從境得名也。四者此經文句。名為解節。從所顯得名。五者一切三乘教中。所有微細難可了義。聚在此經。分明解釋。故說此經名為解節。。」
- ^ 深密解脫經序:「時有北天竺三藏法師菩提留支。魏音道晞。曾為此地之沙門都統也。識性內融。神機外朗。沖文玄藏。罔不該洞。以永熈二年。龍次星紀。月呂蕤賓。詔命三藏。於顯陽殿。高陞法座。披匣揮麈。口自翻譯。義語無滯。皇上尊經祇法。執翰輪首下筆成句。文義雙顯。旨包群籍之祕理。含眾典之奧。但萬機淵曠。無容終訖。捨筆之後。轉授沙門都法師慧光。曇寧。在永寧上寺。共律師僧辯。居士李廓等。遵承上軌。歲常翻演。新經諸論。津悟恆沙。」
- ^ 稻葉正就. 圓測‧解深密經疏の散逸部分の漢文譯. 大谷大學研究年報. 1972, 24.
- ^ 釋觀空. 解深密經疏(補篇). 圓光佛學院. 1986.
- ^ 《大智度論》卷12:「問曰:云何我不可得?答曰:如上我聞一時中已說,今當更說。佛說六識:眼識及眼識相應法,共緣色,不緣屋舍、城郭種種諸名。耳、鼻、舌、身識,亦如是。意識及意識相應法,知眼、知色、知眼識,乃至知意、知法、知意識。是識所緣法,皆空無我。生滅故,不自在故。無為法中亦不計我,苦樂不受故。是中若彊有我法,應當有第七識識我;而今不爾,以是故知無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