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棟朝(1872年—1957年),字振廷廣東省廣州府番禺縣(今海珠區琶洲街道黃埔)人,是勘測川漢鐵路的第一個工程師

生平

祖籍福建崇安的胡姓祖先文達公到南雄保昌當縣尹,南宋時又從南雄珠璣巷遷來廣州,再遷到今廣東省海珠區琶洲街道黃埔。文達公十七世胡宏根生有長子胡旋澤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二子胡建初。胡建初就是胡棟朝的父親。4歲的時候父親過世,17歲赴香港,由叔父養育,21歲就讀香港英國皇仁書院。1897年,胡25歲,剛好中國第一所稱為「大學堂」的高等學校天津北洋大學堂成立。該校來香港招生,正在皇仁書院讀書的他入選。29歲那年,他畢業於天津北洋大學堂,取得工科學士學位,獲選赴美留學,入加州大學。第四年入康奈爾大學讀工程,專攻鐵路橋樑,並寫成《比較栓橋及釘橋之用》一書,獲得土木工程碩士學位。同年還寫成《中國鐵路指南》一書在上海廣知書局出版,受到國內外學術界的好評,引起中國有關鐵路公司的注意。 胡棟朝在康奈爾大學畢業後,曾先後到編斯雲利雅鐵路公司練習鐵路測量、美國橋樑公司練習制橋及繪圖、波魯雲機車公司練習製造機車及設計機器零件圖。

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棟朝應四川總督錫良聘請回國興辦鐵路。他是勘測川漢鐵路的第一個工程師。

1906年4月30日,胡棟朝到達黃埔村時,恰巧其母逝世,在鄉居喪三個月。同年7月15日在入川途中,有人勸胡先入京參加學部考試,然後再去川未晚。胡便去試一試,結果名列第九名,被賜給進士銜頭。同年9月17日,胡到漢口時,家人來電報告訴他其妻病逝。在兩位親人先後去世的打擊下,胡仍以事業為重,繼續儘快入川。

11月,胡被正式任命為四川川漢鐵路正工程師,帶領助理工程師7人、委員2人、親兵14人,測量由宜昌經夔州、萬縣至成都的路線。1907年4月,到達成都市,10月測量由成都經重慶至宜南的路線。

經過他的精心勘測,最後確定從宜昌北望橋起,經馬難波、西河口、楊家河、馬粉坪、石家壩、大峽口、香溪,繞避巫峽以達夔州為路線。然而,此時的川漢鐵路公司內部意見不統一,爭論不休,胡因此而辭職。

值得一提的是胡棟朝想修築的川漢鐵路,在1950年修建成的渝鐵路線中就有原來川漢鐵路線的一段。

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胡棟朝通過學部考試,獲取工科進士

宣統元年(1909年)選授翰林院庶吉士

胡辭職後出國,先到日本長崎,後到海參崴,又赴瑞典。

中華民國大陸時期

胡回國後奉命勘查江浙、福建等地商辦鐵路。民國三年至六年(1914-1917),先後擔任了南京寧湘鐵路工程局科長、北京鐵路處處長。相繼勘查了江浙鐵路、海靖鐵路及清徐、杭甬兩線等,並繪出江浙鐵路總圖。

民國九年(1920),48歲的胡棟朝任粵漢鐵路督辦處工程科長,親自勘查潮汕鐵路。民國十一年(1922)任廣東省建設公路處工程師,對韶關至坪石公路進行測量,使第一段工程能順利完成。

民國十一至十六年(1922-1927),棟朝在任廣州市工務局建築科長時,對惠愛路(今中山四、五、六路)、永漢路(今北京路)、長堤大馬路等進行了全面規劃設計並主持修築。海珠區的馬路,絕大部分是經他主持興建的。民國二十一年(1932),棟朝任廣東省廣九鐵路管理局局長。他千方百計籌資建好當時的廣九車站月台。有一次,他過生日,有人送來一桶白銀。他發現後,馬上叫人送回去。

1945年,73歲的胡棟朝回到黃埔村,充當黃埔村小學的拳術老師。全國解放後,他繼續在本村傳授拳術,為黃埔村培養了一批青少年拳術尖子。

中華人民共和國時期

新中國成立後,胡棟朝目睹新中國建設一日千里,每天自定時間對國外有關鐵路書籍進行翻譯,如鐵路歷史、鐵路起源、鐵路橋樑、重力學等,準備寫成書,貢獻於社會。(1962年由其孫子胡仲化將他的遺稿捐獻給華南工學院(現華南理工科大學)圖書館。)並曾寫有《上省政府葉主席書》,提出對廣東公路的修築方案。

1950年他到廣東省文物保管委員會工作。1955年回黃埔村安度晚年,於1957年病逝。

胡棟朝故居,位於海珠區琶洲街道黃埔「棟園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