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杜金德

維杜金德(德語:Widukind, Widuking 或者 Wittekind)是日耳曼部落薩克森的領導人,法蘭克國王查理大帝薩克森戰爭(777年~785年)中的主要對手。查理最終取得了勝利,將薩克森併入法蘭克王國成為一個省,並下令原本信奉異教的薩克遜人皈依羅馬天主教。 隨後,維杜金德成為了象徵撒克遜人的獨立性的傳說人物。著名的福音書維杜金德抄本據說曾是他的所有物。

維杜金德
薩克森公爵
德國寧布爾格的維杜金德像
在位?-785年
前任提奧多里克
繼任愛格伯特
逝世?
推測為恩格, 在黑爾福德周邊
墓地?
協同教堂(恩格)
貴族厄登家族

生平

維杜金德的生平目前所知甚少。「維杜金德」的字面意思為「森林之子(狼)」,根據當時的習慣這可能只是一個描述性的綽號(kenning)而不是他的真名實姓。 所有對他的描述都來自於他的敵人,也就是法蘭克人。在法蘭克人口中維杜金德是一個「亂黨」「叛徒」的負面形象。他被認為是薩克遜人反抗法蘭克人的領袖,但他在戰鬥中的實際作用仍尚未明確。

根據法蘭克王國編年史,法蘭克人對薩克森的征伐始於772年查理大帝下令摧毀薩克森人異教崇拜對象聖樹。 隨後薩克森人的分支威斯特法倫人摧毀了代芬特爾的教堂,另一支薩克森部落恩根人也包圍了法蘭克宮廷所在的弗里茨拉爾。 查理大帝為此對當地貴族進行了報復,強迫其同意薩克森加入法蘭克並成為後者的一個邊境領地。

編年史第一次提到維杜金德是在777年,據記載他是唯一一個未動身前往查理大帝在帕德博恩宮廷的薩克森貴族。 相反,他選擇與丹麥國王希弗(有可能就是斯堪的納維亞傳說中的騎士「指環希古」)待在一起。第二年,趁查理大帝在西班牙無法脫身之時,威斯特法倫人再次入侵法蘭克領地萊茵蘭並與查理的軍隊及其當地盟友展開了一系列戰鬥。

到了782年,維杜金德已經從丹麥返回並慫恿薩克森貴族加入叛亂。782年到784年之間,薩克森人和法蘭克人之間每年都大打出手,其間查理在費爾登大屠殺中一次性處決了4,500名薩克森人。維杜金德成功與弗里斯蘭人結為同盟,但儘管如此,查理在784/785年之交的冬季攻勢成功地將薩克森人及其盟友趕回了老家。 785年維杜金德在巴爾登大區向查理投降以換取自身安全,隨後他和他的盟友接受了洗禮(很有可能是在阿蒂尼)。[1] 查理大帝親自擔任其教父。 維杜金德自此與法蘭克人握手言和並憑藉與法蘭克人的關係重新躋身薩克森貴族之列。

同時期的記錄沒有關於維杜金德受洗以後的生活及其逝世的記錄。歷史學家格爾德·阿爾特霍夫推測他應該像其他被查理處置的政敵一樣被監禁在一個修道院中。格爾德更試圖證明維杜金德最終是在賴興瑙島上的修道院中渡過了餘生,[2] 但這一假說被認為缺乏說服力,並未被廣泛接受[3] 。另一種可能是維杜金德最終與法蘭克人合作並在薩克森的新政權中取得了一個職位。 聖盧德在其自傳Vita Liudgeri 中提到維杜金德曾隨查理大帝與維勒提人(西斯拉夫人的一支)的領袖杜格萬作戰。 12世紀成書的皇家編年史中記載,維杜金德最終被查理大帝的妻舅巴爾的傑洛殺死。

傳說

 
查理大帝於785年在帕德博恩接受維杜金德的投降》,作者阿里·謝弗(1795-1858),藏於凡爾賽

維杜金德是很多傳說的主人公,最後甚至成為一個類似聖人的角色(「受祝福的維杜金德」),也被認定為許多教堂的奠基人。 他被假定於808年去世,其慶日被規定為1月6日。

根據傳說,維杜金德皈依基督教是因為一個異象。在復活節期間,維杜金德在偽裝成一個乞丐刺探查理大帝的營地時,親眼目睹了一個神父在住持彌撒時行聖祭的過程,其間神父懷中抱着一個漂亮的孩子。在人們領聖體的過程中奇蹟出現了,維杜金德看到這個孩子被分發給了每一個人。他為此目瞪口呆,在彌撒結束以後跪在外面祈求。一個皇帝的僕人識破了他的偽裝——維杜金德的一根手指是畸形的——於是他被捕了。 經過審訊,維杜金德供認他刺探查理軍營的目的是了解基督教信仰,隨後他講述了自己看到的異象。查理認為上帝已經給予了維杜金德恩典,使其得以看到彌撒中的聖嬰。 自此維杜金德放棄異教皈依基督。[4]

根據神話,維杜金德受洗前騎一匹黑馬,受洗後騎一匹白馬。在英國漢諾威王國,德國(北萊茵-威斯特法倫州下薩克森州的州旗,黑爾福德的紋章)和荷蘭(特文特的旗幟)的許多地區的旗幟和紋章上的白馬或者黑馬就是起源於此。

後世觀點

中世紀

9世紀以來,維杜金德已經被當做一個神話英雄來崇拜。 1100年前後恩格鎮建起了一座維杜金德墓;近期的考古發掘表明這確實是一座中世紀早期的墓葬,但墓主是一個年輕女人。 1971年,考古學家在整修恩格鎮的協同教堂時在祭壇的前方發現了三座墓穴,並證實墓主為三位死於九世紀初的男子。根據墓葬形式,推斷墓穴位置最好的一人應該就是傳說中的教堂奠基人維杜金德[5] 。10世紀時奧托王朝的薩克森國王們在取得東法蘭克王國 (後來的神聖羅馬帝國)的統治權之後,自豪地宣稱自己是維杜金德的子孫: 捕鳥者亨利的王后瑪蒂爾達是維杜金德的直系後代。後來統治薩克森的比隆家族因為先祖曾娶瑪蒂爾達的姐妹為妻,因此也自稱是維杜金德的後裔。

德國民族主義

維杜金德在20世紀初成為了德國民族主義者的一個偶像。 德國的新異教主義者把他視為保護德國傳統信仰和宗教,抵禦來自中東的基督教的影響的英雄。基督教民族主義者也以維杜金德為旗號。第一次世界大戰後法國佔領萊茵蘭地區使德國蒙羞,維杜金德和查理的關係就被用來類比此時德國和法國的關係——查理曼被認為是一個「法國」侵略者。[6]

1933年納粹上台之後,大量以維杜金德為主角的戲劇和其他文藝作品被創作出來,以至於這個題材已經再沒有什麼可挖掘的了。 阿爾弗雷德·羅森堡稱讚其為為德國自由而戰的英雄,儘管他最後歸順了查理大帝,而查理大帝也是所謂德意志第一帝國(神聖羅馬帝國)的奠基人。1934年,兩部關於維杜金德的重要戲劇發表:弗里德里希·福斯特的《勝利者》和 埃德蒙·基斯的《維杜金德》。 前者歌頌了維杜金德的皈依,而後者卻因為明顯的反基督教情節而引起了廣泛爭議:在費爾登大屠殺中維杜金德有這樣一句台詞「這就是基督徒們做的事:他們口稱仁愛,卻只帶來殺戮!」結果引起了台下觀眾的抗議 。在劇中,天主教教會領導人計劃通過種族同化的方式摧毀德國的自由,繼而把德國人轉化為「順從的劣等人」。他們捕獲了成千上萬的德國少女被迫其與「猶太人希臘人意大利人摩爾人」通婚。只有維杜金德答應皈依基督教才能換回她們的自由。劇中維杜金德有一段演講,他聲明德意志民族的延續是他最關切的事情,因此他不得不同意皈依;而當德意志民族的精神再一次興起時,他的後代們將紀念並讚揚他今天的決定。

當代

恩格當地的許多建築物以他的名字命名,例如恩格維杜金德文理中學

參考文獻

  • Lexikon des Mittelalters IX. München. 
  • Springer, Matthias. Die Sachsen. 2004. ISBN 3-17-016588-7. 
  • Widukind of Corvey. Deeds of the Saxons. 2015. ISBN 978-0-8132-2693-4.  反。 伯納德*S.Bachrach和David S.Bachrach的。 華盛頓特區: 天主教大學美國新聞中。
  1. ^ Kampers, Franz.. [2017-05-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5-03). 
  2. ^ Gerd Althoff: Der Sachsenherzog Widukind als Mönch auf der Reichenau.
  3. ^ Eckhard Freise: Die Sachsenmission Karls des Großen und die Anfänge des Bistums Minden.
  4. ^ Martin Von Cochem, Cochem's Explanation of the Holy Sacrifice of the Mass (1896)
  5. ^ Results (summary) of genetical analysis of the skeletons. [2017-05-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3-05). 
  6. ^ Glen W. Gadberry, "An 'Ancient German Rediscovered' The Nazi Widukind Plays of Forster and Kiß", Essays on Twentieth-Century German Drama and Theater: An American Reception, 1977-1999, pp.156-163.

外部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