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吾爾族枝條編織

流行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吐鲁番市、喀什地区等地的传统编结手工艺

維吾爾族枝條編織是流行於中華人民共和國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吐魯番市喀什地區等地的傳統編結手工藝。是第二批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維吾爾族枝條編織的保護單位是吐魯番市高昌區文化館[網 1]

柳編(維吾爾族枝條編織)
中華人民共和國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申報地區或單位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吐魯番市
分類傳統美術
序號831
編號項目Ⅶ—55
登錄2008年(第二批)

歷史

手工枝條編織在新疆一帶具有上千年的歷史,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吐魯番市和田地區喀什地區等地出土或發現了數千年前用植物藤條編造的器皿、甚至由柳木編造架設的房屋[書 1]。比如在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且末縣的扎滾魯克古墓群中發現的皮奩(鏡匣)便是由檉柳盤編製成木胎,外包羊皮製成,墓地的棚木之上也墊有檉柳編製成的柳枝席[刊 1]。在吐魯番市鄯善縣洋海墓地中用韌木條夾雜芨芨草編織而成的草編簍[刊 2]。在和田地區民豐縣尼雅遺址中可以看到由紅柳、柳樹枝或胡楊枝所製造的的編笆牆[刊 3]。11世紀語言學家麻赫穆德·喀什噶里所撰寫的《突厥語大詞典》之中講述了氈帳的圍壁就是由柳條編織成網狀柵欄,再罩上毛氈製作而成[刊 4]。由柳條編扎製成的小屋在20世紀50年代初還有在使用[書 2]清代的《欽定皇輿西域圖志》中記載了很多柳木編織品,如用細柳編成的圓筐且用以漉米的綽里,用柳木編成的筐且用以盛糞的蘇堪,用以運土的贊畢勒也是由柳編製品、木頭和繩子組成的[書 3]

製作、樣式及用途

在新疆各地生活的維吾爾人常用柳樹和沙柳的枝條作為製作柳編器物的原材料,其中沙柳包括生長在沙漠邊緣地帶、鹽鹼地附近及河窪處的黃花柳紅柳五蕊柳山柳等多種柳屬種。這些樹的枝條往往有較強的彈性和韌性。枝條的採集會選擇在春季和秋季,在春季採集的枝條多用於作為需要做脫皮器物的原材料。秋季所採集的枝條相比於春夏即不易脫皮,質量也較高。在除去叉枝、樹葉和幼芽後,將相同長短、粗細的枝條分類綑紮在一起。與其他地區柳編不同的是維吾爾人在製作柳編器物時,除非在製作食器或精美的手工藝品時會將枝條皮剝下,製作其他器物時基本不會剝皮。採集完成後需要放在背陰處晾乾。在製作器物之前,剝皮的枝條需要在水中浸泡7到8小時,而未剝皮的枝條則需要浸泡2到3天。浸泡後的枝條開始變的柔韌時,就成為製作柳編器物的原材料。這種經過晾乾、浸泡的枝條相比於未經過晾曬和浸泡的枝條更加穩固。維吾爾族枝條編織手法主要有平編法和麻花編法。平編法使用於器物的底部、腰部和肩部,而麻花編法主要用於器物的邊沿。為避免折斷,有時會用到火烤的方式定型。維吾爾族的編織器物一般並不會顏色,常見的編織圖形包括菱形、鏈條型、波浪形、橢圓形等。器物的形狀則取決於製作器物的匠人技術[刊 5][刊 6][書 4]

維吾爾族編織器物具有一定的特徵。第一,因用於農業、畜牧業的生產以及日常生活之中,故需要結實耐用。第二,手工枝條器物在合理的使用樹木枝條的情況下不會產生製造塑料等其他器物時所產生的污染物[刊 6]。另外,在編織手法和設計圖案上,枝條製品屬於一種工藝美術品。現在常見的維吾爾族編織器物有數百種,包括農業生產使用的柳條耙子、抬把子、筐子等,畜牧業使用的柳條食槽、養雞籠子、枝條篩子等,日常生活使用的柳條筐、笊籬、柳條籃、果盤等以及手工藝品、紀念品的枝條花瓶、枝條葫蘆、枝條酒杯、枝條蘇公塔、小馱筐等[刊 5][刊 6][書 5]

技藝傳承

從左至右:維吾爾族枝條編織作品;枝條編織所用的紅柳枝;維吾爾柳編匠人正在進行枝條編織

在維吾爾族聚居的鄉村,柳編是較為常見的手工活。在鄉鎮巴扎(集市)上也能看到各類柳編製品。隨着逐步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視,在2007年,維吾爾族枝條編織作為傳統手工技藝被列入第一批《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書 1]。2008年,在吐魯番市的申報後,維吾爾族枝條編織作為傳統美術類別被列入第二批《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網 1]。在吐魯番市葡萄溝街道拜什買里社區,從事手工枝條編織的匠人有胡吉艾合買提·吐爾遜,胡吉艾合買提的家族從18世紀開始就開始從事手工枝條編織行業,到胡吉艾合買提時已經是第七代[刊 6]。而在喀什地區伽師縣,也有柳編傳承人玉蘇甫·卡依木,玉蘇甫的家族從事柳編行業也有大約200年的歷史[網 2]

為了挖掘柳編傳承人,吐魯番市文化體育和旅遊局在吐魯番葡萄節、新疆春季旅遊博覽會和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示活動等官方舉辦的活動中,讓非遺傳承人能夠有機會展示自己的技藝。除此之外,文旅局或傳承人亦會舉辦研學游活動和在景區舉辦展覽、設置攤點等方式推廣和保護相關非遺項目[刊 6][網 3]。而為了讓更多人了解非遺項目,並提升非遺傳承人的各類素養和能力,石河子大學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中心曾在21世紀10年代舉辦維吾爾族枝條編織普及培訓項目等培訓班[新 1]。2020年,在吐魯番舉辦的新疆首屆非物質文化遺產購物節線下活動中,柳編作為非遺產品之一在活動中展出[網 4]。2021年10月,在新疆美術館舉辦的對口援疆19省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展中,伽師縣的柳編傳承人玉蘇甫·卡依木曾向大眾展示柳編技藝[網 2]

雖然維吾爾族枝條編織技藝已被錄入國家級非遺名錄,傳承人的生活的到了保障,亦會受到社會尊重。但作為維吾爾族的傳統手工技藝,枝條編織技藝依然面臨着管理機制不健全,相關法律貫徹不全面,保護資金缺乏等風險[刊 7]。而枝條編織技藝本身也存在枝條編制器物損毀嚴重,生存發展環境被壓縮,原材料供給短缺和後繼乏人的危險[刊 6]

參考文獻

書目
  1. ^ 1.0 1.1 李季蓮. 新疆非物质文化遗产集锦(第3卷). 烏魯木齊: 新疆美術攝影出版社, 新疆電子音像出版社. 2010: 46–49. ISBN 978-7-5469-0194-7. 
  2. ^ 丁克; 沈偉峰. 新疆博闻. 北京: 人民日報出版社. 1985: 225. 
  3. ^ 傅恆; 劉統勛. 钦定皇舆西域图志·卷四十二. 
  4. ^ 鍾廷雄; 莫福山. 國家民委文化宣傳司 , 編. 国家级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集解. 北京: 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 2014: 294. ISBN 978-7-5660-0815-2. 
  5. ^ 王文章. 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图典(二). 北京: 文化藝術出版社. 2015: 692–693. ISBN 978-7-5039-5447-4. 
期刊
  1. ^ 王博; 魯禮鵬; 徐輝鴻; 艾尼瓦爾·艾山; 玉素甫·買買提. 新疆且末扎滚鲁克一号墓地发掘报告. 考古學報. 2003, (01): 89–136, 161–176. 
  2. ^ 李肖; 呂恩國; 張永兵. 新疆鄯善洋海墓地发掘报告. 考古學報. 2011, (01): 99–166. 
  3. ^ 李吟屏. 尼雅遗址古建筑初探. 喀什師範學院學報. 2000, (02): 41–46. doi:10.13933/j.cnki.j.kashgar.teach.coll.2000.02.009. 
  4. ^ 李燕萍. 从《突厥语大词典》看维吾尔传统手工业文化. 新疆職業大學學報. 2011, 19 (02): 37–39. 
  5. ^ 5.0 5.1 李欽曾. 民间美术欣赏系列之五十新疆民间美术欣赏——枝条编织技艺概述及作品赏析. 中國美術教育. 2020, (06): 93–96. doi:10.3969/j.issn.1005-6300.2020.06.019. 
  6. ^ 6.0 6.1 6.2 6.3 6.4 6.5 田振江. 吐鲁番维吾尔族枝条编织的保护与传承研究. 遼寧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11, 34 (03): 15–18. 
  7. ^ 田振江; 陶文俊; 張歡. 吐鲁番地区维吾尔族传统手工技艺保护研究. 中共伊犁州委黨校學報. 2010, (04): 34–36. 
網站
  1. ^ 1.0 1.1 柳编(维吾尔族枝条编织). 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網·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數字博物館. [2021-10-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10-28). 
  2. ^ 2.0 2.1 瑞昌“南竹”与伽师“北柳”的相遇. 喀什地區行政公署. 2021-10-18 [2021-10-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10-26). 
  3. ^ 朱彥蓉; 鄭團長; 牙庫甫·卡德爾. 库尔班·克依木:传承柳编技艺 弘扬工匠精神. 吐魯番廣播電台. 2021-01-23 [2021-10-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10-23). 
  4. ^ 苟繼鵬. 新疆首届非遗购物节启动. 中國新聞網. 2020-06-13 [2021-10-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10-28). 
報紙
  1. ^ 王瑟; 周世祥. 读懂非遗之美 传承技艺之根. 光明日報 (第16版). 2018-06-06 [2021-10-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1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