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代瑟洛男爵愛德華·瑟洛

第一代瑟洛男爵愛德華·瑟洛PCKC(英語:Edward Thurlow, 1st Baron Thurlow,1731年12月9日—1806年9月12日),英國托利黨政治家、律師,以其保守立場,獲得英皇佐治三世重用,也因此能夠在多屆政府中擔任大法官,任職時間達十四年之久。他亦曾出任英格蘭及威爾斯法律政策專員(Solicitor General for England and Wales)、英格蘭及威爾斯檢察總長(Attorney General for England and Wales)與總管大臣(Lord High Steward)等重要職位。瑟洛亦以雄辯滔滔,能言善辯著稱。[1]

The Right Hon. the Lord Thurlow
瑟洛勳爵閣下
PC KC
大法官
任期
1778年—1783年
前任巴瑟斯特伯爵
繼任委員會狀態
大法官
任期
1783年—1792年
前任委員會狀態
繼任委員會狀態
個人資料
出生1731年12月9日
英國羅福郡
逝世1806年9月12日
英國東修適士郡
政黨托利黨
母校劍橋大學岡維爾與凱斯學院

生平

早年

愛德華·瑟洛,1731年12月9日生於羅福郡,父親是英國國教會牧師湯馬士·瑟洛(Thomas Thurlow),母親是羅拔·史密夫(Robert Smith)之女伊利沙伯(Elizabeth)。[2][3][4]他是長子,有兩個姊妹,三個兄弟,當中有一人後為林肯主教(Bishop of Lincoln)、杜倫主教(Bishop of Durham),也曾擔任諾域治地方議會參事(Alderman)。[3]

瑟洛到了九歲,才到郡內一鄉村,隨布朗(Brett)念了兩年書。[3][2]隨後,他又到一民政教區內的一間學校,念了大概五年書,布雷特(Brett)是該校當時的校長。[3]念書期間,瑟洛表現突出,學習知識的速度很快,從來都不會忘記學過的知識,不過,他非常叛逆,脾氣暴躁。[3]離開這間學校後,他入讀根德伯里國王公學,入讀之後,他的表現與之前相比,有所改善。[3][2]1748年10月5日,瑟洛獲劍橋大學岡維爾與凱斯學院錄取,深造期間,他經常引起校方不滿,因為他態度惡劣,十分懶散,還與之前一樣,非常叛逆。[3]1751年,他未取得學位,就中途退學,學習法律。[3][2]次年1月9日,瑟洛獲內殿律師學院錄取,隨霍本(Holborn)事務律師查普曼(Chapman)學習法律,期間結識了詩人威廉·古柏[3][2]他學習法律的態度,與之前相比,認真了許多。[3]

1754年11月22日,瑟洛取得律師資格,[4][2]在榕樹法院(Fig-Tree Court)任職,又開始在西部巡迴法庭(Western Circuit)執業。[3][2]1758年,他在盧克·羅賓遜訴溫奇爾西伯爵案中,為後者辯護,表現令人印象深刻。[3]1761年,他在一件有關版權的案件中,為出版商雅各·湯森(Jacob Tonson)辯護時,又一次引起了時人的注意。[3]這段時間裏,他與勞合·凱尼恩(Lloyd Kenyon)、約翰·鄧寧(John Dunning)兩人建立了深厚友誼,但並未取得事業上的成功。[3]他收入微薄,曾因為於一件有關婚姻授產協議(Marriage settlement)的訴訟中失敗,被時任檢察總長曼斯菲特勳爵(Lord Mansfield)批評。[3]1762年,他獲選為內殿主管委員(Bencher),並在同年獲封為御用大律師(KC)。[3][4][2]

1765年6月,托利黨政治家,百福伯爵(Earl of Bedford)重要追隨者韋茅斯勳爵(Lord Weymouth)獲任為愛爾蘭總督(Lord Lieutenant of Ireland),計劃任命與他有交情的瑟洛為布政司(Chief Secretary),但這個計劃還未實現,他就在同年8月被輝格黨同行赫福伯爵取代。[3][4]但百福伯爵仍想將瑟洛帶入政壇,於是,他在同年12月支持瑟洛出選施他佛郡塔姆沃思自治市下院議員。[3]瑟洛成功當選後,很快成為下院法律權威與百福派的重要發言人。[3]他與所屬派系百福派的主張一致,認為英國對北美殖民地擁有管轄權,也反對國內的激進主義者,如約翰·威爾克斯(John Wilkes)。[3]1769年,他被內殿、塔姆沃思自治市分別選為準教授(Reader)與特委法官(Recorder)。[3][4]

轉折

 
羅金漢侯爵

不久後,瑟洛的事業迎來了轉變,即他捲入了一件轟動一時的案件,道格拉斯訴咸美頓案。[3][2]法院的判決是道格拉斯勝訴,但瑟洛在一間咖啡廳中對其他人說判決是錯誤的。[3]消息很快傳到道格拉斯那裏,道格拉斯隨即派出一名代理人,與瑟洛決鬥,雙方都沒有在決鬥中受傷。[3]上院最後推翻了法院的判決,這件事令他名噪一時。[3]

瑟洛進入下院時,首相羅金漢侯爵正處理印花稅的問題,他企圖取消印花稅,消除北美殖民地人民的不滿,瑟洛當時反對羅金漢侯爵取消印花稅。[3]漆咸伯爵上台擔任首相後,瑟洛所屬派系加入了政府。[3]到了羅富勳爵執政時期,他先後獲任為法律政策專員檢察總長[3][4][2]他經常就政府立場合法性這個問題,在下院中發言。[3]瑟洛對葛斯比號事件(Gaspée Affair)的反應十分強烈。他也支持羅富勳爵在1774年引入的、針對北美殖民地的懲罰性立法,但支持力度不如之前那樣大。[3]

1777年,大陸軍薩拉托加戰役(Battles of Saratoga)中擊敗英軍,同年,法國加入戰爭,與北美殖民地一起對抗英國。[3]羅富勳爵因此受到猛烈批評,為應對批評,他尋求更強硬的政策。[3]佐治三世也提出升遷與自己觀點相近的瑟洛為大法官。[3]1778年6月3日,瑟洛正式獲任為大法官,又獲封為沙福郡阿什菲爾德的瑟洛男爵Baron Thurlow of Ashfield, Suffolk),升入上議院,同時獲任為樞密院委員(PC)。[3][5][4][2]

初任大法官

 
謝爾本伯爵

上任後,瑟洛工作十分認真,出席率十分高。[3]他在辯論中採取的態度十分進取,令到對手對此頗有微言,他也因此獲得了「老虎」(Tiger)的外號。[3]曾有人取笑瑟洛出身低微,他巧妙地反駁了對方。[3]英軍在北美逐漸失利,瑟洛所屬的百福派,對政府的態度,也逐漸轉變。[3]1779年,在政府中擔任閣員的百福派,如高爾勳爵(Lord Gower)與韋茅斯勳爵大多都辭去了政府職務,唯有瑟洛繼續留在政府里,因為他把國王利益看得更重。[3]同年秋季,他參與了機密的政府改組工作。[3]瑟洛對羅富勳爵的悠遊寡斷,日益不滿,到了後來更不加掩飾地表達出來,甚至在上院發言反對政府舉措,這引起了一些同事的反感。[3]首相羅富勳爵因此說他「在內閣里反對一切事情,不提任何意見,不決定任何事情。」[3]有謠言說瑟洛正密謀叛亂,推翻現屆政府,並以百福派政府取而代之。[3]後來,他證明這個謠言只是無稽之談。[3]瑟洛雖然不親近天主教,但是,他仍然支持佐治·薩維爾爵士(Sir George Savile)在1778年引入的天主教徒法令(Papists Act),這是一系列的羅馬天主教救濟法(Roman Catholic relief bills)中的第一個法令。[3]他反對兩年後出現的哥頓暴徒(Gordon rioters)的主張,阻止他們廢除這個法令。[3]瑟洛的兄弟湯馬士在暴動中,曾受到暴徒襲擊,險些喪命。[3]

約克鎮圍城戰役過後,羅富政府在下院失去了優勢,羅金漢侯爵,取代羅富勳爵,與謝爾本伯爵組成聯合政府,成為首相。[3]羅金漢侯爵在國王的壓力下,留用瑟洛。[3]瑟洛與羅金漢侯爵意見相左,發生了不少衝突。[3]1782年7月1日,羅金漢侯爵突然逝世,其首相職位,由謝爾本伯爵頂替,瑟洛在新政府內繼續擔任大法官。[3]謝爾本伯爵與他立場相近,政府中的羅金漢派,也所剩無幾了,所以,他與其他人的發生衝突的次數,大為減少了,他對政府的支持,也變得堅定。[3]1783年,謝爾本伯爵提出與北美殖民地和談,提議被下院否決,瑟洛在上院為提議辯護,免得提議被上院否決,英國最後成功與美國達成和約。[3]同年4月,謝爾本政府倒台,取而代之的是福克斯-羅富聯盟,聯盟沒有像上屆政府那樣,留用瑟洛,大法官的權力,改由一個委員會行使。[3][2]令瑟洛更為憤怒的是,他的政敵拉夫堡勳爵(Lord Loughborough)也是委員會的委員之一。[3][2]

再任大法官

 
小威廉·皮特

1783年11月,福克斯-羅富聯盟政府在議會內引入印度草案,受到議會內外人士反對。[3]佐治三世通過坦普爾勳爵,警告上院議員,不要支持草案,趁機推翻聯盟政府。[3][2]瑟洛也在上院辯論中,猛烈批評福克斯、羅富勳爵等人,說他們企圖將印度直接納入自己的控制之下。[3][2]聯盟政府果然倒台,年僅24歲的小威廉·皮特組成新政府,上台執政。[3]同年12月23日,瑟洛獲小皮特任命為大法官,他對缺乏支持的小皮特政府至關重要。[3]1784年3月,為了在下院中取得優勢,小皮特解散議會,提前舉行大選。[3]經過一輪激烈的鬥爭後,小皮特在下院中取得了優勢,席位比對手多出一百個。[3]

小皮特上任初期,還要依靠國王,瑟洛在政府中擔當了重要角色。[3]他運用自己的口才,為小皮特引入的法令辯護,當中包括有關愛爾蘭貿易的法令。[3]雖然,瑟洛曾反對進行小規模的議會改革,也曾在私底下批評軍事干預尼德蘭的提議,但是,他與同事之間的關係依然良好。[3]在奴隸貿易的問題上,政府官員分成了兩派,一派主張禁止奴隸貿易,另一派則主張不公開支持廢奴運動,瑟洛個人則反對廢除奴隸制,不滿小皮特傾向於廢奴主義者。[3][2]

失勢

 
瑟洛勳爵

1788年,佐治三世突然精神失常,無法處理國務,國會就其子威爾斯親王應否出任攝政,展開了辯論。[3]威爾斯親王寵信福克斯等人,出任攝政後,很有可能任命福克斯為首相。[3]瑟洛既擔心自己因此失去官職,又擔心政敵拉夫堡勳爵會取代他,開始考慮投向福克斯一派。[3]正當議會準備通過攝政草案之時,佐治三世突然康復,福克斯擔任首相的希望由此破滅。[3]事後,小皮特對瑟洛的信任大不如前,更在1790年提出冊封威廉·格倫維爾為貴族,使他升入上院,取代瑟洛。[3]格倫維爾勳爵在遇到重大問題的時候,會諮詢瑟洛。[3]但瑟洛仍感到自己被小皮特刻意無視,開始產生不滿情緒。[3]他公開批評其他官員制定的政策,使得小皮特與格倫維爾勳爵對他更為反感。[3]1792年,瑟洛又猛烈批評償債基金草案,小皮特與格倫維爾勳爵忍無可忍,以辭職要挾佐治三世,要求他辭退瑟洛。[3][2]瑟洛得知此事後,極力補救,希望能保住官職,最終都無功而返。[3]同年6月,他正式離任,再獲封為沙福郡瑟洛的瑟洛男爵Baron Thurlow of Thurlow, Suffolk),鑑於他沒有合法子嗣,所以,國王特許這個爵位傳予其侄子。[3][5][4][2]而且,他還能保留在財政部的職務。[3][4]瑟洛離任的消息震驚了倫敦各界,有人甚至預言,他只是「暫時」離任,很快就會回到政府。[3]退出政壇後,瑟洛與佐治三世一直保持聯繫,但兩人之間的關係,已經不及當年那麼親密。[3]

晚年

瑟洛離任前,參與了對好友華倫·喜士定的聆訊,他出盡全力,為喜士定辯護。[3]聆訊還未結束,他就失去了大法官職位,但他如常出席上院會議,投票為好友脫罪,最終,議會裁定對喜士定的指控不成立。[3]退出政府後,瑟洛多次發表演說,批評政府政策。[3]他的晚年過得不是太好,他的私生女卡羅林(Caroline)隨人私奔,令他十分憤怒,而他的生活也缺乏意義,更沒有令他歡快的人陪伴。[3]這段時間裏,瑟洛經常去做水療,去海濱度假地打發時間。[3]1806年9月12日,他在東修適士郡白禮頓逝世,並於同月25日下葬於倫敦聖殿教堂[3]他的爵位由侄子埃德蒙(Edmund)繼承。[4][2]

感情生活

沒有足夠證據顯示,瑟洛曾經結婚,但有證據證明,他曾與兩名女子發生關係。[3]第一名女子是根德伯里教長(Dean of Canterbury)約翰·林奇(John Lynch)之女嘉芙蓮·林奇(Catherine Lynch),她在1760年為瑟洛誕下一子,但自己也在分娩時死亡。[3]第二名女子是瑟洛常去的咖啡店Nando的店主的女兒,波莉·漢弗萊斯(Polly Humphries),她為瑟洛誕下三女。[3]

流行文化

瑟洛曾在1991年英國戲劇《瘋狂的佐治三世》(Madness of George III)中出現,並由湯馬士·惠特利(Thomas Wheatley)飾演。[6]三年後,有人把這部戲劇改編為電影《神經大帝》,並由尼古拉斯·海特勒爵士(Sir Nicholas Hytner)擔任導演。[7]電影中的瑟洛由約翰·活(John Wood)飾演。[7]

參考網頁

  1. ^ Edward Thurlow, 1st Baron Thurlow. Encyclopaedia Britannica. 2011-03-31 [2012-11-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09-14) (英語). 
  2. ^ 2.00 2.01 2.02 2.03 2.04 2.05 2.06 2.07 2.08 2.09 2.10 2.11 2.12 2.13 2.14 2.15 2.16 2.17 2.18 Edward Thurlow, 1st Baron Thurlow. Encyclopaedia Britannica. 1902 [2012-11-09] (英語). 
  3. ^ 3.00 3.01 3.02 3.03 3.04 3.05 3.06 3.07 3.08 3.09 3.10 3.11 3.12 3.13 3.14 3.15 3.16 3.17 3.18 3.19 3.20 3.21 3.22 3.23 3.24 3.25 3.26 3.27 3.28 3.29 3.30 3.31 3.32 3.33 3.34 3.35 3.36 3.37 3.38 3.39 3.40 3.41 3.42 3.43 3.44 3.45 3.46 3.47 3.48 3.49 3.50 3.51 3.52 3.53 3.54 3.55 3.56 3.57 3.58 3.59 3.60 3.61 3.62 3.63 3.64 3.65 3.66 3.67 3.68 3.69 3.70 3.71 3.72 3.73 3.74 3.75 3.76 3.77 3.78 3.79 3.80 3.81 3.82 3.83 3.84 3.85 3.86 3.87 3.88 Thurlow, Edward, first Baron Thurlow (1731–1806), lord chancellor. Oxford Dictionary of National Biography. 2004-12 [2012-11-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3-08) (英語). 
  4. ^ 4.00 4.01 4.02 4.03 4.04 4.05 4.06 4.07 4.08 4.09 Thurlow, Baron (GB, 1792). Cracroft's Peerage. 2011-08-15 [2012-11-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3-31) (英語). 
  5. ^ 5.0 5.1 Edward Thurlow, 1st Baron Thurlow of Thurlow1. THE PEERAGE. 2011-06-03 [2012-11-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11-04) (英語). 
  6. ^ The Madness of George III. [2012-11-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3-10) (英語). 
  7. ^ 7.0 7.1 The Madness of King George (1994). [2012-11-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11-13) (英語). 

參考書籍

司法職務
前任:
約翰·鄧寧
法律政策專員
1770–1771
繼任:
亞歷山大·韋德伯恩
前任:
威廉·德·格雷
英格蘭及威爾斯檢察總長
1771–1778
繼任:
亞歷山大·韋德伯恩
官銜
前任:
巴瑟斯特伯爵
大法官
1778–1783
繼任:
委員會狀態
前任:
委員會狀態
大法官
1783–1792
繼任:
委員會狀態
前任:
諾辛頓伯爵
財政部出納
1786–1806
繼任:
威廉·伊登閣下
前任:
總管大臣
1788–1792
繼任:
亞歷山大·韋德伯恩
大不列顛貴族爵位
新建立 瑟洛男爵 (瑟洛)
1792–1806
繼任者:
埃德蒙·霍維爾-瑟洛
瑟洛男爵 (阿什菲爾德)
1778–1806
斷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