瑪嘉烈·愛特伍
瑪嘉烈·愛特伍,CC OOnt CH FRSC(英語:Margaret Atwood,1939年11月18日—),加拿大詩人、小說家、文學評論家、作家、教師、環境保護倡議者與發明家。自1961年開始,陸續出版了18本詩集、18本小說、11本非小說類書籍、9本短篇小說集、8本兒童讀物、2本圖畫小說以及一些獨立出版的詩集與小說。其作品屢次獲得許多重大獎項的肯定,包含:兩次布克獎、亞瑟·克拉克獎、加拿大總督獎、卡夫卡獎、阿斯圖里亞斯女親王獎以及美國國家書評人協會獎。[2]多項作品被改編成電影及電視劇。
瑪嘉烈·愛特伍 | |
---|---|
出生 | Margaret Eleanor Atwood 1939年11月18日 加拿大安大略省渥太華 |
職業 | 小說家、詩人 |
國籍 | 加拿大 |
母校 | 維多利亞書院 |
創作時期 | 1953年至今 |
體裁 | 歷史小說、推想小說、科幻小說、反烏托邦小說 |
代表作 | |
獎項 | 亞瑟·克拉克獎(1987年) 布克獎(2000年) 卡夫卡獎(2007年) 阿斯圖里亞斯親王獎(2008年) |
官方網站 | |
margaretatwood |
「Margaret Atwood」的各地常用譯名 | |
---|---|
中國大陸 | 瑪格麗特·阿特伍德 |
臺灣 | 瑪格麗特·愛特伍 |
港澳 | 瑪嘉烈·愛特伍 |
星馬 | 瑪格麗特·阿特伍德 |
生平
早年經歷
愛特伍生於渥太華,由於她父親在森林昆蟲學方面的研究,愛特伍的童年大部分時間是在魁北克省北部的後山長大,[3]並在渥太華、蘇聖瑪麗和多倫多之間來回旅行。她直到12歲才上全日制學校。成為了一個貪婪的文學讀者,喜歡戴爾口袋書的神秘故事、格林童話、加拿大動物故事和漫畫書。她在多倫多的利賽德高中上學,並於1957年畢業。[4]愛特伍在6歲時開始寫劇本和詩歌。[5]
小時候,她還參加了加拿大女童子軍的布朗尼計劃。愛特伍在她的一些出版物中寫到了她在女童軍中的經歷。[6]愛特伍在16歲時意識到她想進行專業寫作。[7]
1957年,她開始在多倫多大學維多利亞學院學習,在那裏她在學院文學雜誌《Acta Victoriana》上發表了詩歌和文章,並參加了大二的傳統戲劇《Bob Comedy Revue》。[8]她的教授包括諾思洛普·弗萊。她於1961年畢業,獲得英語(榮譽)文學士學位,輔修哲學和法語。[4]
1961年,愛特伍開始在哈佛大學拉德克利夫學院攻讀研究生,並獲得活羅·韋爾遜獎學金。[9]1962年,她從拉德克利夫獲得碩士學位(MA),並攻讀了兩年的博士學位,但沒有完成她的論文《英國形而上學的浪漫》。[10]
二十世紀
愛特伍的第一本詩集《雙珀耳塞福涅》於1961年由鷹頭出版社以小冊子的形式出版,贏得了E.J.普拉特獎章。[11]在繼續寫作的同時,愛特伍於1964至1965年在溫哥華不列顛哥倫比亞大學擔任英語講師,1967至1968年在蒙特利爾的喬治·威廉士爵士大學擔任英語講師,並於1969至1970年在阿爾伯塔大學任教。1966年,《圓圈遊戲》出版,贏得了總督獎。[12]愛特伍的第一部小說《可以吃的女人》於1969年出版。作為對北美消費主義的社會諷刺,許多評論家經常把這部小說作為在愛特伍許多作品中發現的女權主義關注的早期例子。
1971年至1972年,愛特伍在多倫多約克大學任教,1972/1973學年在多倫多大學擔任駐校作家。愛特伍在七零年代出版了六本詩集和三部小說——《浮現》、《女祭司》以及《人類以前的生活》,後者曾入圍總督獎。[12]這些小說探討身份和性別的社會結構,因為它們與民族和性政治等話題有關。特別是《浮現》,以及她的第一本非虛構專著《生存:加拿大文學主題指南》(1972年),幫助愛特伍成為加拿大文學中一個重要的新興聲音。1977年,愛特伍出版了她的第一本短篇小說集《跳舞的女孩》,獲得了聖羅倫士小說獎和加拿大期刊發行商的短篇小說獎。到1976年,人們對愛特伍、她的作品和她的生活產生了濃厚的興趣,《麥克林》雜誌宣佈她是 "加拿大最愛說閒話的作家"。[13]
愛特伍的文學聲譽在20世紀80年代繼續上升,出版了《肉身傷害》(1981年);《使女的故事》(1985年),獲得亞瑟·克拉克獎[14]和1985年總督獎[12],並入圍1986年布克獎;[15]以及《貓眼》(1988年),同時入圍1988年總督獎[12]和1989年布克獎。[16]儘管愛特伍不喜歡文學標籤,但她後來承認將《使女的故事》稱為科幻作品,或者更準確地說,是推想小說。[17]正如她多次指出的那樣,"書中的一切在現實生活中都有先例可循。我決定不放任何別人沒有做過的東西。"[18]
雖然評論家和批評家都想在愛特伍的作品中讀到她生活中的自傳性元素,特別是《貓眼》,[19]總的來說,愛特伍抵制批評家在他們的作品中過於仔細地閱讀作家的生活的願望。電影導演米高·魯博的《瑪嘉烈·愛特伍:8月的一次》詳細介紹了導演在發掘愛特伍作品中的自傳性證據和靈感時的挫敗感。
在20世紀80年代,愛特伍繼續教書,1985年擔任塔斯卡盧薩的阿拉巴馬大學的MFA榮譽主席;1986年擔任紐約大學的英語教授;1987年擔任澳大利亞麥考瑞大學的駐校作家;1989年擔任德克薩斯州聖安東尼奧的三一大學的駐校作家。[20]關於她的教學工作,她曾指出:"對我來說,成功意味着不再需要在大學裏教書"。[21]
90年代愛特伍作為作家的聲譽繼續增長,出版了小說《強盜新娘》(1993年),該書入圍1994年總督獎[12]併入圍小占士·蒂普特里獎。[22]儘管在背景和形式上有很大不同,但這兩部小說都通過對女性惡棍的描寫,用女性角色來質疑善惡和道德。正如愛特伍在談到《強盜新娘》時指出的那樣,"我不是在為邪惡的行為辯護,除非你有一些女性角色被描繪成邪惡的角色,否則你就沒有發揮全面的作用。"[23]《強盜新娘》發生在當代多倫多,而《別名嘉麗絲》是一部歷史小說作品,詳細描述了1843年湯馬士·金尼爾和他的管家蘭茜·蒙哥馬利的謀殺。愛特伍之前寫過1974年加拿大廣播公司的電視電影《女僕》,講述了嘉麗絲·馬克斯的生活,這位年輕的僕人和占士·麥克德莫特一起被定罪。 [24]愛特伍繼續她的詩歌貢獻,於1999年為婦女文學雜誌《Kalliope》出版了《蛇女》。
二十一世紀
小說
2000年,愛特伍出版了她的第十部小說《盲眼刺客》,受到好評,贏得了2000年的布克獎[25]和哈米特獎[26]。《盲眼刺客》還被提名2000年的總督獎,[12]百利女性小說獎,以及2002年的國際都柏林文學獎。[27] 2001年,愛特伍入選了加拿大的星光大道。[28]
愛特伍在這一成功之後,於2003年出版了《末世男女》,這是一個系列的第一部小說,還包括《洪荒年代》(2009年)和《瘋狂的亞當》(2013年),這些作品統稱為瘋狂的亞當三部曲。三部曲中的世界末日景象涉及基因改造、製藥和企業控制以及人為災難等主題。2005年,愛特伍出版了長篇小說《珀涅羅珀記》。這個故事從珀涅羅珀和原故事結尾處被謀殺的12名女僕的合唱團的角度重述了《奧德賽》。2007年,《珀涅羅珀記》被安排在劇院演出。[29]
2016年,愛特伍出版了小說《女巫的子孫》,是對莎士比亞《暴風雨》的現代重述,作為企鵝蘭登書屋《霍加斯·莎士比亞》系列的一部分。[30]
2018年11月28日,愛特伍宣佈她將於2019年9月出版《使女的故事》的續集《證言》。[31]這部小說有三個女性敘述者,故事發生在《使女的故事》最後一幕的15年後。該書於2019年10月14日被宣佈為2019年布克獎的聯合獲獎者。[32]
非虛構
2008年,愛特伍出版了《償還:債務和財富的陰暗面》,是2008年10月12日至11月1日作為梅西講座的一部分而發表的五個演講的合集。該書的發行是為了記錄這些講座,這些講座也被錄製下來並在加拿大廣播公司第一台的《思想》節目中播放。
歌劇
2008年3月,愛特伍接受了一個室內歌劇的委託。由溫哥華城市歌劇院委託,《寶琳》以1913年3月加拿大作家和表演者寶琳·約翰遜生命的最後幾天為背景。[33]《寶琳》由托賓·斯托克斯作曲,愛特伍作詞,於2014年5月23日在溫哥華的約克劇院首演。
詩歌
2020年11月,愛特伍出版了《親愛的》(Dearly),這是一本探討缺席與結束、衰老與回顧、禮物與更新的詩集。[34]中心詩《親愛的》也在《衛報》上發表,同時發表的還有一篇探討時間的流逝、悲傷以及詩如何屬於讀者的文章;這篇文章還附有愛特伍在該報網站上朗讀這首詩的錄音。[35]
未來圖書館項目
愛特伍憑藉她的《Scribbler Moon》成為未來圖書館項目的第一個貢獻者。[36]該作品於2015年完成,同年5月27日被隆重移交給該項目。[37]該書將由該項目保管,直到2114年最終出版。她認為讀者可能需要一位古人類學家來翻譯她故事的某些部分。 [38]在接受《衛報》採訪時,愛特伍說:"它是一種神奇的東西。這就像睡美人。這些文本要沉睡100年,然後它們會醒來,再次出現在人們面前。這是一個童話般的時間長度。她睡了100年"。[37]
發明長筆
2004年初,愛特伍在丹佛為她的小說《末世男女》進行巡展時,構思了一種遠程機械人書寫技術的概念,也就是後來的長筆(LongPen),它可以使人在世界任何地方通過平板電腦和互聯網遠程書寫墨水,從而使她能夠在不親自在場的情況下進行圖書巡展。她迅速成立了一家公司,即Unotchit公司,以開發、生產和銷售這項技術。到2011年,該公司將其市場重點轉向商業和法律交易,並在LongPen技術的基礎上生產一系列產品,用於各種遠程書寫應用。2013年,該公司將自己更名為Syngrafii公司。2021年,它以云為基礎,提供電子簽名技術。截至2021年5月,愛特伍仍然是Syngrafii公司的聯合創始人和董事,並持有與LongPen和相關技術有關的各種專利。[39][40][41][42][43]
主題及文化背景
加拿大身份認同理論
愛特伍對加拿大身份理論化的貢獻在加拿大和國際上都得到了關注。她的主要文學批評作品《生存:加拿大文學主題指南》被認為有些過時,但仍然是國際上加拿大研究項目中對加拿大文學的標準介紹。[44][45]然而作家和學者約瑟夫·皮瓦托批評阿南西出版社繼續重印《生存》是對加拿大文學學生的一種狹隘傷害。[46]
在《生存》中,愛特伍認為,加拿大文學,以及延伸到加拿大的身份認同,是以生存的象徵為特徵的。[47]這些位置代表了 "勝利者/受害者"關係中受害者的自我意識和自我實現的尺度。這些場景中的 "勝利者"可能是其他人類、自然、荒野或其他壓迫受害者的外部和內部因素。愛特伍的《生存》帶有諾思洛普·弗萊駐軍心態理論的影響;愛特伍將弗萊關於加拿大渴望與外界影響隔絕的概念作為分析加拿大文學的批評工具。[48]根據她在《生存》等作品中的理論以及她在小說中對類似主題的探討,愛特伍認為加拿大文學是加拿大身份認同的表現。根據這些文學作品,加拿大人的身份被對自然的恐懼、定居者的歷史和對社區的毫無疑問的堅持所定義。[49]在1979年對蘇格蘭評論家比爾·芬德利的採訪中,愛特伍討論了加拿大作家和寫作與美國和英國的 "帝國文化"的關係。[50]
愛特伍對加拿大理論化的貢獻並不限於她的非小說作品。她的幾部作品,包括《蘇珊娜·穆迪的日記》、《別名嘉麗絲》、《盲刺客》和《浮現》,都是後現代文學理論家蓮達·哈切恩所說的歷史學元虛構的範例。[51]在這些作品中,愛特伍明確探討了歷史和敘述的關係以及創造歷史的過程。[52]
在她對加拿大文學的貢獻中,愛特伍是格里芬詩歌獎的創始理事,[53]也是加拿大作家信託基金的創始人,這是一個旨在鼓勵加拿大寫作界的非營利文學組織。[54]
女權主義
愛特伍的作品一直受到女權主義文學評論家的關注,儘管愛特伍有時不願意給她的作品貼上女權主義的標籤。[55]從她的第一部小說《可以吃的女人》出版開始,愛特伍斷言,"我不認為這是女權主義,我只認為這是社會現實主義。"儘管她有時拒絕這個標籤,但評論家們通過女權主義的視角分析了她作品中的性政治、神話和童話的使用以及性別關係。[56]2017年,她澄清了她對女權主義標籤的不適,她說:"我總是想知道人們對女權主義這個詞的理解。有些人的意思是相當消極的,有些人的意思是非常積極的,有些人的意思是廣義的,有些人的意思是更具體的。因此,為了回答這個問題,你必須問對方是什麼意思。"[57]她在接受《衛報》採訪時說:"例如,一些女權主義者歷來反對塗口紅和讓跨性別女性進入女廁所。這些都不是我同意的立場。"[58]她向《愛爾蘭時報》重複了這個立場。[59][60]愛特伍在接受企鵝圖書的採訪時說,她在寫《使女的故事》時一直在思考的問題是:"如果你要把婦女推回家裏,剝奪她們自認為已經取得的所有成果,你會怎麼做?"但她把這個問題與極權主義而不是女權主義聯繫起來。
2018年1月,愛特伍為《環球郵報》撰寫了評論 "我是個壞女權主義者嗎?"[61]這篇文章是為了回應社交媒體的反擊,因為愛特伍在2016年的請願書上簽名,要求對被學生指控性騷擾和性侵犯的英屬哥倫比亞大學前教授史提芬·加洛韋的解僱進行獨立調查。[62]雖然女權主義批評家譴責愛特伍對加洛韋的支持,但愛特伍聲稱她的簽名是為了支持法律制度的正當程序。她因圍繞#MeToo運動的評論而受到批評,稱其為一個 "破碎的法律體系的症狀"。[63]
2018年,在Hulu改編的《使女的故事》與婦女權利組織Equality Now合作後,愛特伍在他們的2018年Make Equality Reality Gala上受到表彰。[64] 她在獲獎致辭中說:
當然,我不是一個真正的活動家,我只是一個沒有工作的作家,經常被要求就那些有工作的人如果自己發言會被解僱的話題發言。然而,Equality Now的你們是真正的活動家。我希望人們今天就給Equality Now很多很多的錢,這樣他們就可以編寫平等的法律,制定平等的法律,並確保平等的法律得到實施。這樣,到時候,所有的女孩都能在成長過程中相信,沒有什麼渠道會因為她們是女孩而被關閉。
2019年,愛特伍與Equality Now組織合作發行了《證言》。[65]
科幻與推想小說
愛特伍抵制《使女的故事》和《末世男女》是科幻小說的說法,在2003年向《衛報》提出,它們反而是推想小說。"科幻小說有怪物和飛船;投機小說可能真的會發生"[66]她告訴每月圖書俱樂部。"《末世男女》是一部推想小說,而不是科幻小說。它不包含星系間的太空旅行,沒有傳送,也沒有火星人。"在BBC早餐會上,她解釋說科幻小說與她自己寫的東西相反,是 "在外太空說話的魷魚"。後面這句話尤其讓科幻小說的擁護者感到憤怒,在討論她的寫作時經常出現。[67]
2005年,愛特伍說她有時確實在寫社會科幻小說,《使女的故事》和《末世男女》可以被定為社會科幻小說。她澄清了她對推想小說和科幻小說之間區別的意思,承認其他人可以交替使用這些術語。"對我來說,科幻小說的標籤屬於書中有我們還做不到的東西.....推想小說是指運用已經掌握的手段,發生在地球上的作品。" 她說,科幻小說的敘述使作家有能力以現實小說無法做到的方式探索主題。[68]
愛特伍在2011年進一步澄清了她的術語定義,在回應與厄休拉·勒古恩的討論時說。"勒古恩所說的'科幻小說'就是我所說的'推想小說',她所說的'幻想'也包括我所說的'科幻小說'。"[69]她還說,流派的邊界越來越不穩定,所有形式的科幻都可以放在一個共同的大傘下。[69]
動物保護
愛特伍在她的作品中多次對人類與動物的關係進行觀察。[70]愛特伍在《末世男女》中創造的反烏托邦有很大一部分是基於對動物和人類的基因改造,從而產生了諸如pigoons、rakunks、wolvogs和Crakers等混血兒,它們的作用是提出關於科學和技術的限制和倫理的問題,以及關於作為人類的意義的問題。[71]
愛特伍是一個魚素主義者。在2009年的一次採訪中,她說:"我不應該用素食這個詞,因為我允許自己吃腹足類動物、甲殼類動物和偶爾的魚。但沒有帶皮毛或羽毛的東西"。[72]
政治參與
愛特伍在一次採訪中表示,她認為自己是歷史意義上的紅色保守黨人,她說:"保守黨人認為當權者對社會有責任,金錢不應該成為衡量一切的標準。"[73]愛特伍還在Twitter上表示,她是一個君主主義者。 在2008年的聯邦選舉中,她參加了魁北克分離主義政黨魁人政團的集會,因為她支持他們對藝術的立場,並表示如果她住在魁北克,在魁人政團和保守黨之間做出選擇,她會投票給該前者。 在《環球郵報》的一篇社論中,她敦促加拿大人投票給保守黨以外的任何其他政黨,以防止他們獲得多數。[74]
愛特伍對環境問題有着強烈的看法,她和丈夫格雷姆·吉遜是國際鳥盟內部珍稀鳥類俱樂部的聯合榮譽主席。愛特伍在安大略省薩德伯里的勞倫森大學舉行的晚宴上慶祝她的70歲生日。她表示,她之所以選擇參加這個活動,是因為這個城市一直是加拿大最雄心勃勃的環境開墾計劃的所在地。"當人們問及(環境)是否有希望時,我說,如果薩德伯里可以做到,你們也可以。它曾經是荒涼的象徵,現在已經成為希望的象徵。"[75]愛特伍曾是加拿大作家聯盟的主席,並幫助創建了國際筆會的加拿大英語分會,該組織最初是為了釋放被政治監禁的作家。[76]她在20世紀80年代中期擔任加拿大筆會主席一職,[77]是2017年美國筆會中心終身成就獎的獲得者。[78]儘管加沙學生呼籲抵制,愛特伍還是訪問了以色列,並於2010年5月在特拉維夫大學與印度作家阿米塔夫·戈什一起接受了100萬美元的丹·大衛獎。[79]愛特伍評論說:"我們不做文化抵制。"[80]
在她的反烏托邦小說《使女的故事》中,所有的發展都發生在美國的波士頓附近,現在被稱為吉利德,而加拿大則被描繪成唯一的逃生希望。在一些人看來,這反映了她作為 "20世紀60年代和70年代加拿大反美主義先鋒 "的地位。[81]批評者將被虐待的女僕視為加拿大。[82]在1987年關於加拿大和美國之間自由貿易協定的辯論中,愛特伍公開反對該協議,並寫了一篇文章反對該協議。[83] 她說,2016年美國總統選舉導致《使女的故事》的銷量增加。[84]亞馬遜報告說,《使女的故事》是2017年閱讀量最高的書。[85]
獲獎與榮譽
瑪嘉烈·愛特伍獲許多機構頒發獎項及榮譽,包含:索邦神學院、愛爾蘭國立大學戈爾韋分校、牛津大學以及劍橋大學。[86]
獲獎
- 加拿大總督獎,1966年、1985年[87]
- 加拿大同伴勳章,1981年[88]
- 古根海姆獎,1981年[89]
- 洛杉磯時報圖書獎,1986年[90]
- 美國人道主義者協會年度人道主義獎,1987年 [91]
- 星雲獎,1986年
- 普羅米修斯獎,1987年[92][93]
- 亞瑟·克拉克獎,1987年[94]
- 美國文理科學院外籍榮譽院士,1988年[95]
- 加拿大圖書銷售商協會年度作家,1989年
- 多倫多亞美尼亞社區中心傑出加拿大公民獎,1989年[96]
- 安大略勳章,1990年[97]
- 安大略省三瓣花圖書獎,1991年、 1993年、 1995年[98]
- 法國文化部藝術與文學騎士勳章,1994年[99]
- 赫爾默里奇獎,1999年[100]
- 布克獎,2000年、2019年[101]
- 肯永評論文學成就獎,2007年[102]
作品
小說
- 可以吃的女人(1969年)
- 浮現(1972年)
- 女祭司(1976年)
- Life Before Man(1979年,入圍1979年加拿大總督獎決選)
- Bodily Harm(1981年)
- 使女的故事(1985年,獲1987年亞瑟·克拉克獎、1985年加拿大總督獎、入圍1986年曼布克獎決選)
- 貓眼(1988年,入圍1988年加拿大總督獎以及1989年曼布克獎決選)
- 強盜新娘(1993年,入圍1994年加拿大總督獎決選、小占士·提普奇獎初審)
- 雙面葛蕾斯(1996年,獲1996年吉勒獎、入圍1996年加拿大總督獎以及曼布克獎決選、1997年百利女性小說獎初審)
- 盲眼刺客(2000年,獲2000年曼布克獎、入圍2000年加拿大總督獎決選、2001年百利女性小說獎初審)
- 末世男女(2003年,入圍1996年加拿大總督獎以及曼布克獎決選、2004年百利女性小說獎初審)
- 彭妮露(2005年,獲2005年創神獎成人文學獎提名、入圍2005年都柏林文學獎)
- 洪荒年代(2009年,入圍2011年都柏林文學獎)
- 瘋狂亞當(2013年,獲2013年Goodreads網站最佳科幻小說票選)
- 最後死亡的是心臟(2015年)
- 血巫孽種(2016年)
- 證詞(2019年,共享2019年曼布克獎)
詩集
- Double Persephone (1961)
- The Circle Game (1964) - winner of the 1966 Governor General's Award
- Expeditions (1965)
- Speeches for Doctor Frankenstein (1966)
- The Animals in That Country (1968)
- The Journals of Susanna Moodie (1970)
- Procedures for Underground (1970)
- Power Politics (1971)
- You Are Happy (1974)
- Selected Poems (1976)
- Two-Headed Poems (1978)
- True Stories (1981)
- Love songs of a Terminator (1983)
- Interlunar (1984)
- Morning in the Burned House (1996)
- "The Moment" from Morning in Burned House, online at CBC Words at Large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 Eating Fire: Selected Poems, 1965-1995 (1998)
- The Door (2007)
短篇小說集
- Dancing Girls (1977) - winner of the St. Lawrence Award for Fiction and the award of The Periodical Distributors of Canada for Short Fiction
- Murder in the Dark (1983)
- Bluebeard's Egg (1983)
- Through the One-Way Mirror (1986)
- Wilderness Tips (1991) - finalist for the 1991 Governor General's Award
- Good Bones (1992)
- Good Bones and Simple Murders (1994)
- Moral Disorder (2006)
- Stone Mattress (2014)
- Old Babes in the Wood (2023)
選集編輯
- The New Oxford Book of Canadian Verse (1982)
- The Canlit Foodbook: From Pen to palate - A Collection of Tasty Literary Fare (1987)
- The Oxford Book of Canadian Short Stories in English (1988)
- The Best American Short Stories 1989 (1989) (with Shannon Ravenel)
- The New Oxford Book of Canadian Short Stories in English (1995)
其他短篇故事
- Death by Landscape
- Rape Fantasies (1977)
- Unearthing Suite (1983)
- When it Happens (1983)
- Freeforall (1986)
- Homelanding (1989)
- Daphne and Laura and So Forth (1995)
- Half-Hanged Mary (1995)
- The Labrador Fiasco (1996)
- Shopping (1998)
- Bread
- Happy Endings
童書
- Up in the Tree (1978)
- Anna's Pet (1980) with Joyce C. Barkhouse
- For the Birds (1990) (with Shelly Tanaka)
- Princess Prunella and the Purple Peanut (1995)
- Rude Ramsay and the Roaring Radishes (2003)
- Bashful Bob and Doleful Dorinda (2006)
非小說
- Survival: A Thematic Guide to Canadian Literature (1972)
- Days of the Rebels 1815-1840 (1977)
- Second Words: Selected Critical Prose (1982)
- Strange Things: The Malevolent North in Canadian Literature (1995)
- Negotiating with the Dead: A Writer on Writing (2002)
- Moving Targets: Writing with Intent, 1982-2004 (2004)
- Writing with Intent: Essays, Reviews, Personal Prose--1983-2005 (2005)
繪畫
- Kanadian Kultchur Komix featuring "Survivalwoman" in This Magazine under the pseudonym, Bart Gerrard 1975-1980
- Others appear on her website.
作品在台灣的出版
- 張慧倩/譯,《夢斷長夜》,皇冠出版社,1988年。
- 陳小慰/譯,《使女的故事》,天培文化,2002年、2004年。
- 嚴韻/譯,《與死者協商:布克獎得主瑪嘉烈‧愛特伍德談寫作》,麥田出版,2004年、2010年。
- 韋清琦、袁霞/譯,《末世男女》,天培文化,2004年。
- 田含章/譯,《彭妮露》,大塊文化,2005年。
- 梁永安/譯,《盲眼刺客》,天培文化,2007年。
- 梅江海/譯,《雙面葛蕾斯》,天培文化,2007年。
- 李繼宏/譯,《當半個神不容易:愛特隨想手札》,天培文化,2008年。
- 謝佳真/譯,《女祭司》,天培文化,2009年。
- 呂玉嬋/譯,《債與償》,天培文化,2009年。
- 呂玉嬋/譯,《洪荒年代》,天培文化,2010年。
- 嚴韻/譯,《與死者協商: 瑪嘉烈.愛特伍談作家與寫作【劍橋大學文學講座】》,漫遊者文化,2022年。
作品在中國大陸的出版
- 梅江海/譯,《別名格雷斯》,譯林出版社,1998年。
- 蔣麗珠/譯,《浮現》,譯林出版社,1999年。
- 韋清琦,袁霞/譯,《羚羊與秧雞》,譯林出版社,2004年。
- 嚴韻/譯,《與死者協商:布克獎得主瑪嘉烈·艾特活談寫作》,上海三聯書店,2007年。
- 劉凱芳/譯,《可以吃的女人》,南京大學出版社,2008年。
- 張璐詩/譯,《帳篷》,南京大學出版社,2008年。
- 劉國香/譯,《強盜新娘》,南京大學出版社,2009年。
- 曾敏昊/譯,《黑暗中謀殺》,上海譯文出版社,2010年。
- 包慧怡/譯,《好骨頭》,上海譯文出版社,2010年。
- 鄭小倩/譯,《人類以前的生活》,南京大學出版社,2011年。
- 鄒殳葳、王子夔/譯,《荒野指南》,南京大學出版社,2012年。
- 周瓚/譯,《吃火》,河南大學出版社/上河卓遠文化,2015年。
- 韓忠華/譯,《盲刺客》,上海譯文出版社,2016年。
- 梅江海/譯,《別名嘉麗絲》,上海譯文出版社,2016年。
- 錢思文/譯,《跳舞女郎》,上海譯文出版社,2016年。
- 陳曉菲/譯,《洪水之年》,上海譯文出版社,2016年。
- 陳曉菲、趙奕/譯,《瘋癲亞當》,上海譯文出版社,2016年。
- 陳小慰/譯,《使女的故事》,上海譯文出版社,2017年。
- 沈希/譯,《女巫的子孫》,北京聯合出版公司/未讀,2017年。
- 蔡希苑、吳厚平/譯,《在其他的世界》,河南大學出版社/上河卓遠文化,2018年.
- 張嘉寧/譯,《償還:債務和財富的陰暗面》,南京大學出版社/三輝圖書,2019年。
- 趙俊海、李成文/譯,《與逝者協商》,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9年
- 於是/譯,《證言》,上海譯文出版社,2020年。
- 張瓊/譯,《石床墊》 ,河南文藝出版社/讀客文化,2022年。
- 謝佳真/譯,《神諭女士》,文匯出版社/讀客文化,2022年。
- 黃協安/譯,《貓眼》,河南文藝出版社/讀客文化,2022年。
家庭
愛特伍於1968年與美國作家占·波爾克結婚,但在1973年離婚。[66][103]不久之後,她與同為小說家的格雷姆·吉遜建立了關係,並搬到安大略省艾利斯頓附近的一個農場,他們的女兒伊莉諾·傑斯·愛特伍·吉遜於1976年在那裏出生。[104]
1980年,他們一家回到了多倫多。[105]愛特伍和吉遜一直在一起,直到2019年9月18日,吉遜因患痴呆症而去世。 她在2020年發表在《衛報》上的詩歌《親愛的》和一篇關於悲傷和詩歌的隨筆中寫到了吉遜。[35]愛特伍談到吉遜時說:"他不是一個自我主義者,所以他沒有受到我所做事情的威脅。他在生命的最後時刻對我們的女兒說,'如果你媽媽沒有遇到我,她還是會成為一名作家,但她不會有那麼多的樂趣'"。[106]
雖然她是一個有成就的作家,但愛特伍說她是一個 "糟糕的拼寫者",她既用電腦寫,也用手寫。[107]
社會活動
2018年,她簽署了美國筆會中心為烏克蘭導演奧列格·森索夫辯護的呼籲書,他是被俄羅斯關押的一名政治犯。[108]
2020年7月,愛特伍是 "哈珀信"(又稱 "關於正義和公開辯論的信")的153名簽名者之一,該信對 "作為自由社會命脈的信息和思想的自由交流每天都在變得更加受限"表示關切。[109]
2022年2月24日,在俄羅斯入侵烏克蘭時,愛特伍簡短地報道了烏克蘭的戰爭,並在推特上發佈了國家援助基金的連結。 [110]她持續在社交網絡上發佈有關烏克蘭戰爭的信息。2022年11月14日俄羅斯外交部宣佈制裁100名加拿大公民,包括愛特伍、金·凱瑞、史提夫·班德拉等知名人士。[111]
相關書籍、論述
繁體:
- 曾信閔/撰,〈瑪格麗特·愛特伍《化名嘉麗絲》中的生存論述與情感移轉/反移轉〉,國立中興大學外國語文學研究所,2006年。>__^
- 呂逸勤/撰,〈瑪格麗特·愛特伍《使女的故事》中的壓迫與反抗〉,國立台灣大學外國語文學研究所,2007年。
簡體:
- 袁霞/撰,《生態批評視野中的瑪格麗特·阿特伍德》,學林出版社,2010年。
外部連結
參考文獻
- ^ Front Row. 24 July 2007 [January 18, 2014]. BBC Radio 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02-04). 缺少或
|title=
為空 (幫助) - ^ Awards List. margaretatwood.ca. [February 6, 202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12-26).
- ^ Margaret Atwood’s Wild Childhood. WSJ. [2022-11-2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9-03) (美國英語).
- ^ 4.0 4.1 Internet Archive, Nathalie. Margaret Atwood : a biography. Margaret Atwood : a biography. Toronto : ECW Press ; Chicago : Distributed in the U.S. by LPC Group-InBook. 1998. ISBN 978-1-55022-308-8.
- ^ Daley, James. Great Writers on the Art of Fiction: From Mark Twain to Joyce Carol Oates. Great Writers on the Art of Fiction: From Mark Twain to Joyce Carol Oates. Courier Corporation. 2007-01-15. ISBN 978-0-486-45128-2 (英語).
- ^ Blog, Girl Guides of Canada. What it Means (to me) to Be an Owl. GirlGuidesCANBlog. 2013-08-07 [2022-11-2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8-06) (美國英語).
- ^ Morris, Interviewed by Mary. The Art of Fiction No. 121. Winter 1990 (117). 1990 [2022-11-29]. ISSN 0031-203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3-30) (英語).
- ^ the newspaper :: Despite cuts and critics, Bob carries on. web.archive.org. 2018-06-16 [2022-11-2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6-16.
- ^ Margaret Atwood. University of Toronto Alumni. [2022-11-2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5-30) (英語).
- ^ On Being a Poet: A Conversation With Margaret Atwood. archive.nytimes.com. [2022-11-2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11-29).
- ^ The Plutzik Reading Series Features Margaret Atwood. www.rochester.edu. [2022-11-29].[失效連結]
- ^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Past GGBooks winners and finalists. Governor General's Literary Awards. [2022-11-2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4-21) (英語).
- ^ Maclean's — September 1976. Maclean's | The Complete Archive. [2022-11-2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8-09) (美國英語).
- ^ Award Winners – Arthur C. Clarke Award. web.archive.org. 2018-11-05 [2022-11-2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11-05).
- ^ The Booker Prize 1986 | The Booker Prizes. thebookerprizes.com. [2022-11-2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3-29) (英語).
- ^ The Booker Prize 1989 | The Booker Prizes. thebookerprizes.com. [2022-11-2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3-30) (英語).
- ^ Atwood, Margaret. 'Aliens have taken the place of angels'. the Guardian. 2005-06-17 [2022-11-2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9-10) (英語).
- ^ Margaret Atwood on Why The Handmaid's Tale Resonates in the Trump Era. Peoplemag. [2022-11-2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11-29) (英語).
- ^ What Little Girls Are Made Of. archive.nytimes.com. [2022-11-2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11-29).
- ^ Atwood, Margaret. Margaret Atwood: Vision and Forms. SIU Press https://books.google.com/books?id=sMYj59I1jbwC&q=margaret+atwood+%22university+of+british+columbia%22+1965. 1988 [2022-11-29]. ISBN 978-0-8093-1408-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3-23) (英語). 缺少或
|title=
為空 (幫助) - ^ Reflected in Margaret Atwood's Cat's Eye, Girlhood Looms as a Time of Cruelty and Terror. Peoplemag. [2022-11-2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11-29) (英語).
- ^ Notkin, Debbie. 1993 Honor List « Otherwise Award. Otherwise Award. [2022-11-2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8-04) (美國英語).
- ^ MARGARET ATWOOD'S NEW BOOK EXPLORES POWER'S DUALITY. Chicago Tribune. [2022-11-2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11-29).
- ^ Full Bibliography. Margaret Atwood. [2022-11-2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2-01) (美國英語).
- ^ The Booker Prize 2000 | The Booker Prizes. thebookerprizes.com. [2022-11-2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12-08) (英語).
- ^ IACW/NA: Hammett Prize: Past Years. www.crimewritersna.org. [2022-11-2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4-29).
- ^ McClelland.com | Books | The Blind Assassin by Margaret Atwood. web.archive.org. 2014-03-25 [2022-11-2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3-25.
- ^ Canada's Walk of Fame. Canada's Walk of Fame. [2022-11-2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9-09-03) (加拿大英語).
- ^ RMTC's "The Penelopiad" offers an intriguing new take on a familiar tale. [2022-11-2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2-27).
- ^ Nast, Condé. Why Rewrite Shakespeare?. The New Yorker. 2016-10-10 [2022-11-2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5-10) (美國英語).
- ^ Alter, Alexandra. Margaret Atwood Will Write a Sequel to ‘The Handmaid’s Tale’. The New York Times. 2018-11-28 [2022-11-29]. ISSN 0362-433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11-28) (美國英語).
- ^ Margaret Atwood and Bernardine Evaristo share Booker prize 2019. the Guardian. 2019-10-14 [2022-11-2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8-25) (英語).
- ^ Atwood pens opera piece about Vancouver first nations writer-performer. web.archive.org. 2015-02-10 [2022-11-2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2-10.
- ^ Dearly. web.archive.org. 2021-08-13 [2022-11-2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8-13.
- ^ 35.0 35.1 Atwood, Margaret; Atwood, Margaret. Caught in time’s current: Margaret Atwood on grief, poetry and the past four years. The Guardian. [2022-11-29]. ISSN 0261-307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1-08) (英國英語).
- ^ May 27, Megan Daley Updated; EDT, 2015 at 05:11 PM. Margaret Atwood submits 'Scribbler Moon,' which won't be read until 2114, to Future Library. EW.com. [2022-11-2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1-23) (英語).
- ^ 37.0 37.1 Into the woods: Margaret Atwood reveals her Future Library book, Scribbler Moon. the Guardian. 2015-05-27 [2022-11-2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6-29) (英語).
- ^ Margaret Atwood's new work will remain unseen for a century. the Guardian. 2014-09-04 [2022-11-2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6-29) (英語).
- ^ Atwood sign of the times draws blank. the Guardian. 2006-03-06 [2022-11-2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8-13) (英語).
- ^ Stocks. Bloomberg.com. [2022-11-2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5-08) (英語).
- ^ Australian Patents. www.ipaustralia.com.au. [2022-11-2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9-25).
- ^ Robotic arm extend authors' signatures over cyberspace - Design Engineering. web.archive.org. 2014-09-02 [2022-11-2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9-02.
- ^ Syngrafii Inc. • undefined. syngrafii.com. [2022-11-2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6-09) (英語).
- ^ Moss, Laura. Margaret Atwood: Branding an Icon Abroad" in Margaret Atwood: The Open Eye. 渥太華: University of Ottawa Press. 2006: 26.
- ^ Chambers, C. M. A topography for canadian curriculum theory. Canadian Journal of Education.
- ^ Atwood’s Survival : A Critique. Canadian Writers, Athabasca University. [2022-12-0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4-12) (英語).
- ^ Internet Archive, Margaret. Survival: a thematic guide to Canadian literature. Survival: A Thematic Guide to Canadian Literature. Toronto, Anansi. 1972. ISBN 978-0-88784-713-4.
- ^ Pache, Walter. "A Certain Frivolity: Margaret Atwood's Literary Criticism" in Margaret Atwood: Works and Impact.. Anansi. 2002: 122.
- ^ Atwood, Margaret. Survival : a thematic guide to Canadian literature. M & S. 2004. ISBN 978-0771008320.
- ^ Findlay, Bill. Interview with Margaret Atwood. Cencrastus.
- ^ Howells, Coral Ann. Writing History from The Journals of Susanna Moodie to The Blind Assassin" in Margaret Atwood: The Open Eye. University of Ottawa Press.
- ^ Structuralist analysis of Margaret Atwood's novels The Handmaid's Tale, Cat's Eye, and The Robber Bride (PDF). [2022-12-01].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20-11-12).
- ^ Trustees. Griffin Poetry Prize. [2022-12-0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4-01) (美國英語).
- ^ About the Writers' Trust of Canada. About the Writers' Trust of Canada | Writers' Trust of Canada. [2022-12-0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5-07) (英語).
- ^ Tolan, Fiona. Margaret Atwood : feminism and fiction. Rodopi. ISBN 978-1435600799.
- ^ Rose Wilson, Sharon. Margaret Atwood's fairy-tale sexual politics. University Press of Mississippi. 1993. ISBN 978-0585227153.
- ^ Margaret Atwood answers the question: Is 'The Handmaid's Tale' a feminist book?. Los Angeles Times. 2017-04-24 [2022-12-0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2-05) (美國英語).
- ^ Lisa Allardice. Margaret Atwood: 'I am not a prophet. Science fiction is really about now. 衛報. [2022-12-0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1-21).
- ^ Margaret Atwood: ‘When did it become the norm to expect a porn star on the first date?’. The Irish Times. [2022-12-0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9-30) (英語).
- ^ Why I Won't Call You A TERF. HuffPost UK. 2018-05-18 [2022-12-0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9-30) (英語).
- ^ Atwood, Margaret. Am I a bad feminist?. The Globe and Mail. 2018-01-13 [2022-12-0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2-06) (加拿大英語).
- ^ Margaret Atwood faces feminist backlash for #MeToo op-ed. BBC News. 2018-01-16 [2022-12-0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2-13) (英國英語).
- ^ https://www.washingtontimes.com, The Washington Times. Margaret Atwood rips ‘rape-enabling Bad Feminist’ attacks over #MeToo scrutiny. The Washington Times. [2022-12-0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2-07) (美國英語).
- ^ Huver, Scott; Huver, Scott. Margaret Atwood, Amandla Stenberg Honored at Equality Now Gala. The Hollywood Reporter. 2018-12-04 [2022-12-0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8-13) (美國英語).
- ^ Atwood to launch The Handmaid’s Tale sequel with live broadcast. the Guardian. 2019-03-07 [2022-12-0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9-03) (英語).
- ^ 66.0 66.1 Profile: Margaret Atwood. the Guardian. 2003-04-26 [2022-11-2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5-10) (英語).
- ^ Langford, David. Bits and Pieces. SFX magazine. 2013-08.
- ^ Atwood, Margaret. 'Aliens have taken the place of angels'. the Guardian. 2005-06-17 [2022-12-0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9-10) (英語).
- ^ 69.0 69.1 Atwood, Margaret. In Other Worlds: SF and the Human Imagination. In Other Worlds: SF and the Human Imagination.. Knopf Doubleday Publishing Group. 2011-10-11 [2022-12-01]. ISBN 978-0-385-53397-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3-23) (英語).
- ^ Vogt, Kathleen. Real and Imaginary Animals in the Poetry of Margaret Atwood. Margaret Atwood: Visions and Forms.. Southern Illinois University Press. 1988: 164. ISBN 978-0585106298.
- ^ Sanderson, Jay. Pigoons, Rakunks and Crakers: Margaret Atwood's Oryx and Crake and Genetically Engineered Animals in a (Latourian) Hybrid World. Law and Humanities. : 7.
- ^ Wright, Laura. The Vegan Studies Project: Food, Animals, and Gender in the Age of Terror. University of Georgia Press. 2015: 83. ISBN 978-0-8203-4856-8.
- ^ Snell, Marilyn Berlin. Margaret Atwood. Mother Jones. [2022-12-0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6-17) (美國英語).
- ^ http://www.theglobeandmail.com: Anything but a Harper majority. web.archive.org. 2009-01-16 [2022-12-0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9-01-16.
- ^ Sudbury a symbol of hope: Margaret Atwood. Sudbury.com. [2022-12-0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12-01) (英語).
- ^ Margaret Atwood on PEN and politics. [2022-12-0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2-15).
- ^ Member Profile. The Writers' Union of Canada. [2022-12-0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5-10) (英語).
- ^ journals, Agatha French Agatha French is a former staff writer in books at the Los Angeles Times She has worked as an editor for a number of literary; magazines; Born, including the Los Angeles Review of Books She holds an MFA in creative writing from Bennington College; California, raised in; Isl, she has lived on Vancouver; St, British Columbia;; rews; Scotl; Boulder, ;. Margaret Atwood has a few wry comments about being a PEN Center USA lifetime achievement honoree. Los Angeles Times. 2017-06-12 [2022-12-0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1-22) (美國英語).
- ^ Murphy, Maureen Clare. Gaza students to Margaret Atwood: reject Tel Aviv U. prize. The Electronic Intifada. 2010-04-06 [2022-12-0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8-29) (英語).
- ^ Bloomberg Politics - Bloomberg. Bloomberg.com. [2022-12-0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9-06-26) (英語).
- ^ Nischik, Reingard M. Margaret Atwood: Works and Impact. Camden House https://books.google.com/books?id=s_xIap0GDbwC&pg=PA6. 2000 [2022-12-01]. ISBN 978-1-57113-139-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3-23) (英語). 缺少或
|title=
為空 (幫助) - ^ Tandon, Neeru; Chandra, Anshul. Margaret Atwood: A Jewel in Canadian Writing. Atlantic Publishers & Dist https://books.google.com/books?id=2nKLIv_C8hgC&pg=PA154. 2009 [2022-12-01]. ISBN 978-81-269-1015-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3-23) (英語). 缺少或
|title=
為空 (幫助) - ^ handmaid. web.archive.org. 2016-01-28 [2022-12-0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1-28.
- ^ Margaret Atwood says Trump win boosted sales of her dystopian classic. Reuters. 2017-02-11 [2022-12-0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7-12) (英語).
- ^ This Year in Books by Amazon Charts. Amazon.com. [2022-12-0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12-12) (美國英語).
- ^ Awards & Recognitions. margaretatwood.ca. [January 24, 20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12-26).
- ^ CBC books page. Canadian Broadcasting Corporation. [April 13, 20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6-29).
- ^ Office of the Governor General of Canada|Order of Canada. [2021-09-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9-25).
- ^ How Atwood became a writer. Harvard University Gazette. November 8, 2001 [September 19, 2010]. (原始內容存檔於June 29, 2011).
- ^ LA Times Book Prize winners. Los Angeles Times. 2012 [April 13, 2014]. (原始內容存檔於April 5, 2013).
- ^ Humanists of the Year list. American Humanist Association. [October 16, 20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11-28).
- ^ Margaret Atwood. Nebula Awards. [January 24, 20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9-29).
- ^ Prometheus Award for Best Novel – Nominees. Libertarian Future Society. [January 24, 20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3-08).
- ^ Rinehart, Dianne. Arthur C. Clarke move raises questions of sci-fi author equality. Toronto Star. January 24, 2014 [April 13, 20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9-25).
- ^ Book of Members, 1780–2010: Chapter A (PDF). American Academy of Arts and Sciences. [April 27, 2011].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18-10-05).
- ^ Toronto Public Library Archives. Toronto Public Library. [September 18, 20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9-25).
- ^ The Order of Ontario. Government of Ontario. [July 16, 202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10-25).
- ^ Trillium Book Award Winners. Ontario Media Development Corporation. 2013 [April 13, 2014]. (原始內容存檔於October 29, 2013).
- ^ Awards and Recognitions. Margaret Atwood. [January 24, 20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12-26).
- ^ Helmerich Award page. Tulsa Library Trust. [April 13, 20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9-25).
- ^ Booker Prize page. Booker Prize Foundation. [April 13, 2014]. (原始內容存檔於December 25, 2013).
- ^ Kenyon Review for Literary Achievement. KenyonReview.org. [2021-09-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1-09).
- ^ Thomas, Paul Lee. Reading, Learning, Teaching Margaret Atwood. Peter Lang https://books.google.com/books?id=RNakAfT77CgC&pg=PA7. 2007 [2022-11-29]. ISBN 978-0-8204-867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3-23) (英語). 缺少或
|title=
為空 (幫助) - ^ Profile: Margaret Atwood. the Guardian. 2003-04-26 [2022-11-2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5-10) (英語).
- ^ Sutherland, John. Lives of the Novelists: A History of Fiction in 294 Lives. Yale University Press https://books.google.com/books?id=aV9ot7kGdi4C&pg=PA721. 2012-03-27 [2022-11-29]. ISBN 978-0-300-18243-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3-23) (英語). 缺少或
|title=
為空 (幫助) - ^ Freeman, Hadley. Margaret Atwood on feminism, culture wars and speaking her mind: ‘I’m very willing to listen, but not to be scammed’. the Guardian. [2022-11-2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2-19) (英語).
- ^ Setoodeh, Ramin; Setoodeh, Ramin. Margaret Atwood on How Donald Trump Helped ‘The Handmaid’s Tale’. Variety. 2018-04-10 [2022-11-2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7-19) (美國英語).
- ^ PEN International — Promoting freedom of expression and literature. PEN International. [2022-11-2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10-23) (英語).
- ^ A Letter on Justice and Open Debate | Harper's Magazine. Harper’s Magazine. 2020-07-07 [2022-11-2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7-23) (英語).
- ^ Margaret Atwood joins writers condemning Russian invasion of Ukraine. the Guardian. 2022-02-28 [2022-11-2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3-10) (英語).
- ^ 俄羅斯宣布制裁100名加拿大公民. 香港文匯網. [2022-12-0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12-01) (zh-Hans-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