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印石
此條目需要補充更多來源。 (2014年5月21日) |
海印石指古時廣州珠江中的一塊巨型礁石。由紅色砂岩和砂礫岩構成,為海蝕平台地貌,形似印章而得名海印石。與浮丘石、海珠石並稱為羊城三石。原址在今廣九大馬路一帶。
歷史
海印石是珠江上的一塊大礁石,四面環水,因所處位置較低,漲潮時會被波浪卷淹一半。
明朝萬曆十一年(1583年),廣州知府郭師古在石上建海印閣[1],供遊人登樓觀賞珠江景色,後改建為京觀樓。清順治五年(1648年),李成棟在廣州倒戈反清,並在東西兩翼城外修築炮台,東炮台(又稱為「東定炮台」或「東水炮台」)就位於海印石上,成為江防要地。林則徐到廣州禁煙時,曾在東炮台銷毀繳獲的部分鴉片。鴉片戰爭時期,東炮台曾被英軍攻佔。
清末,隨着泥沙淤積,海印石與東北面的築橫沙連成一體,成為珠江北岸、東濠東岸陸地的一部分[2]。海印石被埋入地下,1918年,建成廣九大馬路。1988年12月建成的海印大橋即因位於此石附近而得名[3]。1991年,海印大橋南端建海印公園。2010年,海印大橋北端的林則徐紀念園建成開放。
參考文獻
- ^ 三石入地化身城基 见证广州千年变迁 - 广州市人民政府门户网站. www.gz.gov.cn. [2024-09-24].
- ^ 海印,海之封印. www.sohu.com. [2024-09-24].
- ^ 馮民牧,楊介林,廖汝忠,胡灼華. 《廣州市地名志》. 香港: 香港大道文化有限公司. 1989. ISBN 7-5359-029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