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嘉學派
永嘉學派,又稱「事功學派」、「功利學派」,是南宋時期重要的一個儒家學派,與朱熹的「理學」、陸九淵的「心學」呈鼎足相抗之勢。因成型及發展於永嘉(今溫州)地區,代表人物又多為永嘉學者,故稱為「永嘉學派」。
歷史
淵源於北宋慶曆年間的王開祖、丁昌期流派,永嘉地區學者輩出,史稱「溫多士,為東南最」[1]。元豐年間,周行己與許景衡、劉安節、劉安上、戴述、趙霄、張輝、沈躬行、蔣元中就學於太學,號稱「永嘉九先生」[2]。到南宋時,在鄭伯熊、薛季宣、陳傅良、徐誼等永嘉學者手中形成學派,後葉適集永嘉學派前輩之大成[3],進一步擴大了「永嘉學派」的影響,在南宋的學術界擁有舉足輕重的地位。黃宗羲稱「濂洛之統合諸家,橫渠之禮教、康節之數學、東萊之文獻、艮齋止齋之經制、水心之文章,莫不旁推交通,連珠合璧,自來儒林所未有也」[4]。
背景
南宋時期,永嘉地區工商業經濟發達,出現數量眾多的富商、富工及經營工商業的地主,他們要求抵禦外侮,維持社會安定,主張買賣自由,尊重富人,並希望能減輕捐稅,發展商業。這和宋代一定程度上市場經濟的發達、資本主義勢力的發展有密切關係。
內容
永嘉學派最早提出了「事功」思想,亦是永嘉學派最大的特點,主張利與義的一致性,「以利和義,不以義抑利」,反對某些道學家的空談義理或是無條件的付出。
- 認為「道不離器」,反對「專以心性為宗主」,對董仲舒提出的「正其義不謀其利,明其道不計其功」的說法表示異議,曰:「既無功利,則道義者無用之虛語爾。」
- 繼承了傳統儒學中「外王」和「經世」,提倡「學與道合,人與德合」,傑出人物應是「實德」和「實政」的結合。
- 論述了「夷夏之辨」與「正惡之辨」的區別,突出金兵入侵的非正義性,強調抗擊金人的正義性與合法性。
- 強調以民為本,堅持改革政弊,重視歷史和制度的研究,考求歷代國家的成敗興亡、典章制度的興廢,希望以此尋出振興南宋,轉弱為強的途徑。
- 反對傳統「重農抑商」的政策,主張「通商惠工,以國家之力扶持商賈,流通貨幣」,認為應該大力發展工業與商品經濟,並指出僱傭關係和私有制的合理性。
評價
代表人物
註釋
- 楊際開:〈從道德主體到法政主體——以程朱理學與永嘉事功學之間的交匯與轉換為線索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 早坂俊廣:〈關於《宋元學案》的"浙學"概念——作為話語表象的"永嘉"、"金華"和"四明"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