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遮峪遺址

山西省文物保護單位

林遮峪遺址,位於中華人民共和國山西省忻州市保德縣城南35公里林遮峪鄉林遮峪村南,1965年5月24日,被列為山西省文物保護單位,屬新石器時代至東周時期的古遺址。

林遮峪遺址
出土於該遺址的保德銅貝
山西省文物保護單位
地址山西省忻州市保德縣
分類古遺址
時代新石器時代東周
編號1-13
認定時間1965年5月24日

歷史

1950、1960年代

林遮峪遺址位於保德縣西南約35公里的林遮峪鄉林遮峪村南的一個叫堡梁或墩兒梁的台地上[1],是一處新石器時代至東周時期的古遺址[2]。堡梁東西長約1000米,南北寬約500米,西臨黃河,南北兩面都是深溝,僅東面和另一條山樑相接,整座山頭形同一個很規整的長方形半島。堡梁一帶散落着各種碎石頭和碎陶片,在1958年保德縣在山西省文化局文管會直接領導下進行的第一次文物普查中,查得該處陶片分佈面積東西長約1000米,南北寬約500米,文化層厚0.1-0.5米。1965年5月24日,林遮峪遺址被列為山西省文物保護單位,屬新石器時代古遺址[3]

1971年發掘

1971年秋收之後,保德各地再次發起農業學大寨運動,發動群眾上山墾荒、修梯田,11月初,林遮峪公社林遮峪村三個生產小隊集中到堡梁進行修建大寨田的會戰。儘管堡梁一帶是省級文物保護單位林遮峪遺址,但當時保德縣內此類遺址頗多,在學大寨運動中並不受到重視,因此成為了林遮峪村村民的墾荒點。11月27日早飯後,社員們再次來到堡樑上墾荒,由於會戰是採取劃段包幹的方式進行的,絕大多數社員已經在過去的二十多天裏完成了第一段任務,並轉移到了第二片地里,第一段地面上就僅餘下劉五孩夫妻和另一名村民三人。開工一段時間後,該村民發現劉五孩夫妻沒什麼進展,就邊問詢邊朝劉五孩夫妻處走,發現劉五孩手裏拿着一個金燦燦的東西,於是大喊「劉五孩刨住金子了!」其他村民聞聲都聚攏過來要求參加挖寶。劉五孩堅持不讓其他人亂挖,生產隊幹部過來後安排專人進行挖掘。對於如何處理這批文物,大多數村民主張將青銅器賣給供銷社廢品收購門市,而把金器賣到營業所,所得在場村民均分,但是生產隊幹部主張將所得用於購買明天春耕的生產資料,爭執不下後決定上報公社,請公社領導決定如何處置。林遮峪公社書記張黃牛對文物保護有些了解,得知後認為村民的處置方案不妥,決定上報,由縣政府文化部門來處理[4]

11月27日上午11時許,保德縣文教辦公室副主任楊萬續接到張黃牛的電話,得知林遮峪村民在堡梁大寨田挖出一批銅材質的文物。27日下午,楊萬續與同事余訓言徒步前往林遮峪,當天晚上到達。楊萬續等人在現車未能看出頭緒,於是向生產隊幹部提議停止在堡梁的學大寨會戰,等省里派考古專家勘察後再處理,同時向村民普及文物保護的政策和重要性,肯定村民們保護文物的貢獻。根據楊萬續的回憶,文物清點是在縣、公社和生產隊三方幹部的監督下進行了,出土的文物包括一件內盛有銅貝109枚,金線飾6件,瑪瑙2片,骨貝若干的提梁卣1件;弓形金飾品2件,鼎2件,瓿2件,豆2件;輿欄飾、單鈴、雙鈴等車馬器共19件;劍1把,斧1把。楊萬續與余訓言認為提梁卣及其內部的銅貝是極為貴重的文物,由於帶回縣城不具備保存條件,而公社有民兵武器庫,於是決定將這批文物先存放在公社,由專人保存[4]

楊萬續返回縣城後向山西省文物管理委員會電話匯報了文物出土的情況,省文管會很快派由一位逯姓專家帶隊的一行三人到保德縣,在保德縣文化館館長馬林春的陪同下對堡梁進行勘探考察,初步認定堡梁大面積散落在地的瓦片屬於新石器時代文物,並確定遺址附近並無古墓群。1972年春夏之交,保德縣決定將提梁卣及其內裝的銅貝、骨貝、金線飾、瑪瑙送到省文管會鑑別和保管。楊萬續與余訓言到公社提取文物時,張黃牛要求他們把所有文物都帶走被楊餘二人拒絕。楊餘二人將提梁卣及銅貝等文物帶回縣城後派張翠明專程送省文管會。省文管會鑑別後初步認定銅貝為新石器時代文物[4]。1972年第4期《文物》雜誌中刊登吳振錄《保德縣新發現的殷代青銅器》一文,對林遮峪出土的這批文物進行了詳細的說明[5]。1974年9月15日,省文管會在昔陽縣召開的全省文化工作學大寨會議上宣佈了對林遮峪文物的新認定和斷代,其中保德銅貝被認為大約是商代武乙、文丁時期的鑄幣[6]

2005開始的再次發掘

2005年,山西省考古研究所為配合國家文物局「河套地區先秦、兩漢時期的生業、環境與文化」課題的實施,對林遮峪遺址進行首次試掘,在台地的兩邊的自然沖溝中間發現有大量被搬遷過的遺物而形成的二次堆積。林遮峪遺址屬於黃土高原坡狀台地,在台地最後端有一道用自然石片或石塊壘砌的石牆,石牆內側發現有大量廟底溝二期文化、龍山文化、夏時期的先民留下的遺蹟。此次試掘並未發現預期的商代晚期與1971年銅器墓相關的遺存,其主要遺蹟和遺物屬於龍山時期老虎山文化永興店類型[7]

2019年6月開始,山西省考古研究所為實施和推進「河套地區聚落與社會研究」課題再次對林遮峪進行發掘。2019年,考古工作者在遺址東側殘長約140米的石城牆旁邊布排探方,共發掘面積545平方米,共發掘灰坑6座,墓葬13座,另外在發掘區西部還發現一段窄石牆。2020年8月,山西省考古研究院在接受山西晚報的採訪中透露,林遮峪遺址地表可見有夏商、龍山時期陶片,13座墓葬均為豎穴土坑墓,墓向不一,部分墓葬被推測為龍山晚期到夏時期,另一部分被推測為商時期,根據此次發掘推測林遮峪石城始建於龍山時期早期,廢棄於龍山晚期,夏商時期基本上已經失去防禦功能[8]

參考

  1. ^ 《保德县志》卷十九 文物. 保德縣人民政府. [2021-03-19]. 
  2. ^ 林遮峪遗址. 山西省文物局. 2019-08-10 [2021-03-17]. [失效連結]
  3. ^ 山西省文物保护单位. 今日山西網. [2012-05-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10-14). 
  4. ^ 4.0 4.1 4.2 楊萬續. 保德铜贝出土记. 保德名勝(第七輯). 
  5. ^ 吳振錄. 保德县新发现的殷代青铜器. 文物. 1972, (04): 62–66. 
  6. ^ 薛延林. "保德铜贝"溯往. 錢幣博覽. 2006, 000 (002): 31. 
  7. ^ 山西省保德县林遮峪遗址调查试掘有重要发现. 中國考古. [2021-03-27]. 
  8. ^ 孫軼瓊. 保德林遮峪遗址发现龙山时期石城遗迹. 山西省文物局-山西晚報. 2020-08-11 [2021-03-27]. [失效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