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空戰士之滅絕光年

2001年上映的一部科幻电影

太空戰士之滅絕光年(英語:Final Fantasy: The Spirits Within,中國大陸譯作「最終幻想 靈魂深處」,臺灣譯作「太空戰士:夢境實錄」)是由電子角色扮演遊戲最終幻想系列》主創坂口博信執導的電腦動畫科幻電影。2001年上映時本作是首部使用逼真電腦動畫的電影,並持有耗資最高電子遊戲改編電影的記錄[10]。電影由溫明娜艾力·寶雲當奴·修打蘭占士·伍茲榮·雷美斯佩里·吉爾平英語Peri Gilpin史提夫·布斯美配音。雖冠以「最終幻想」之名,但本片的劇情與最終幻想系列中的任一遊戲沒有關聯。《滅絕光年》設定於受到外星亡者靈魂Phantoms攻擊的後末日星球,殘餘的人類被迫躲進「屏障都市」;故事中科學家亞紀·羅斯和希德博士在拯救人類的同時,還要和企圖暴力解決衝突的海恩將軍鬥爭。

太空戰士之滅絕光年
Final Fantasy: The Spirits Within
《最终幻想:灵魂深处》的电影海报
電影海報
基本資料
導演坂口博信
監製會田純[1]
克里斯·李[註釋 1]
編劇阿爾·瑞納特[*]
傑夫·溫塔[*]
坂口博信
Jack Fletcher[*]
劇本阿爾·瑞納特英語Al Reinert[3]
傑夫·溫塔爾英語Jeff Vintar[註釋 2]
故事坂口博信
原著由坂口博信根據《最終幻想》改編
主演溫明娜[3]
艾力·寶雲[3]
占士·伍茲
當奴·修打蘭
榮·雷美斯[3]
史提夫·布斯美
佩里·吉爾平英語Peri Gilpin[註釋 3]
配樂艾略特·戈登塞魯
剪接克里斯·S·卡普(Chris S. Capp[註釋 4]
製片商史克威爾影業[7]
片長108分鐘[8]
產地 美國[7]
語言英語
上映及發行
上映日期
  • 2001年7月2日 (2001-07-02)(首映)
  • 2001年7月11日 (2001-07-11)(美國)
發行商哥倫比亞電影公司
預算1億3700萬美元[8][9]
票房8513萬1830美元[8]

史克威爾影業英語Square Pictures採用部分當時處理能力最先進的裝置來彩現電影。由960台工作站組成的着色農場彩現了電影的141,964。《滅絕光年》由200名員工耗時約四年時間完成。史克威爾有意讓亞紀·羅斯成為全球首個電腦動畫女星,並計劃令其在多部電影中以不同身份登場。

《滅絕光年》首發後獲得褒貶不一的評價,但逼真的電腦動畫角色獲得廣泛讚揚。電影開支不斷上漲,製作結束時耗資遠超預算,最終達到1.37億美元,然而票房只收回8500萬美元[8]。電影被稱為票房炸彈[11],並致使史克威爾影業關閉[12]

劇情

電影設定於被外星生命Phantom入侵的第2065年的星球[13]。和Phantom物理接觸的生命會因耗盡蓋亞靈魂而死亡,不過輕微接觸可能只會感染。倖存的人類居住在由能量屏障保護的「屏障都市」,為解放星球而持續鬥爭。亞紀·羅斯(溫明娜飾)在一次實驗受到Phantom感染後,她和導師希德博士(當奴·修打蘭飾)發現,收集八個特徵靈魂並結合起來,可以消滅幽靈。正當亞紀因在紐約城廢墟尋找第六個靈魂而被Phantoms圍困時,格萊·愛德華茲(艾力·寶雲飾)和他的小分隊「Deep Eyes」——成員包括瑞安·惠特克(榮·雷美斯飾)、尼爾·弗萊明(史提夫·布斯美飾)和 簡·普勞德富(佩里·吉爾平飾)——將其救出。據稱格萊和亞紀曾有一段戀情。

回到屏障都市後,亞紀陪同希德,以及主張使用強力宙斯空間炮摧毀Phantom的將軍海恩(占士·伍茲飾),一同面見領導委員會。亞紀主張開炮會傷害星球蓋亞,同時通過展示自己的靈魂感染因所收集特徵靈魂而穩定,成功說服委員會另尋他法消滅Phantom。但海恩錯誤堅信這正表示亞紀受Phantom控制。就在亞紀和Deep Eyes成功找到第七靈魂時,她的感染惡化並陷入昏迷。亞紀夢見Phantom都是死去外星人的靈魂,它們隨毀滅星球的碎片到達了星球。希德用亞紀帶來的第七靈魂重新控制感染,亞紀醒了過來。

海恩希望讓委員會恐懼而授權發射宙斯炮,調低了城市部分保護屏障的強度。雖然海恩只打算放入少量Phantom,但它的計劃出錯,大量Phantoms侵佔了整個城市。亞紀、希德和Deep Eyes逃往亞紀的飛空艇,但瑞安、尼爾和簡在途中都被Phantom所殺。希德發現,第八靈魂在外星隕石撞擊星球的隕石坑處。而海恩逃往宙斯空間站,並終於獲得開炮的許可。

希德發現第八靈魂位於外星小行星撞擊星球的火山口。他載有亞紀和格萊的屏障車降入火山口深處。就在二人眼看到達之時,海恩的宙斯炮擊中火山口,不但摧毀了第八靈魂,還暴露了蓋亞。亞紀獲得Phantom母星的幻視,並藉此從外星粒子中找到了第八靈魂。亞紀在醒來後,和格萊將之與其他七個靈魂結合起來。海恩無視過熱警報繼續發射宙斯炮,最終和炮一起毀滅。因靈魂融入外星蓋亞需要物理媒介,格萊選擇犧牲了自己成為媒介。隨着幽靈升入太空,蓋亞恢復正常,星球終於和平。從火山口內被牽引出來的亞紀,抓着格萊的身體,望向剛解放後的世界。

製作

在一開始,我孤獨的坐在小棚中,詭異的看着(亞紀的)嘴唇在動,我的聲音在發出但慢慢的我開始喜歡我和亞紀的時光,我開始和她協調
溫明娜,配音演員[14]

坂口博信選擇溫明娜做亞紀的配音演員,乃因為她符合亞紀的個性[15]。溫明娜通過她的經理人找到角色[16],並稱她感到以自己的配音賦予了角色生命[17]。對於缺少真人演員那臨其境與自然感的難點,她表示逐漸習慣;她還稱稱配音工作沒花太多時間,她只需來到錄音室「大概四個月,每月一兩次」,且無需化妝與換裝[14],工作量輕到不會妨礙她正拍攝的電視連續劇《仁心仁術[14]

史克威爾在電影製作中投入使用四台SGI Origin 2000系列伺服器,四個Onyx2英語SGI Onyx2系統,以及167台Octane英語SGI Octane工作站[18]。史克威爾使用自己在夏威夷建立的着色農場來彩現基底視頻,該農場佈置了960台奔騰III-933 MHz工作站。角色動作繪製採用了動作捕捉技術[19][20]。動畫師馬修·哈克特英語Matthew Hackett[註釋 5]稱,雖然動作撲捉對許多鏡頭很有用,但其他情況仍需動畫師手工繪製動作。手部和面部動作由純手工完成。海恩將軍的面部特徵與姿勢由哈克特打底稿[22]。動畫師不願在電影中使用任何真實相片,因而全部背景皆採用數字繪景[23]。含有數字角色的動畫鏡頭一共有1,327個[20]。電影有141,196幀,幀彩現平均耗時90分鐘[20]。到製作結束時,史克威爾一共生成了15 TB的圖片資料[20]。製作耗時超過四年,據估計相當於約200人120年的工作量[20]

《白雪公主》是最早的全彩長篇卡通,讓所有(迪士尼)關注者着迷。他可能不再流行,還要僱傭真人女演員和矮人扮演侏儒;但他強烈感到有更好的方式去講述這特別的故事
克里斯·李,製作人[24]

以全英語拍攝《滅絕光年》的決定很早就已做出[25]。原案由坂口博信編寫,名為《蓋亞》[22]。劇本由阿爾·賴納特英語Al Reinert[註釋 6]傑夫·溫塔爾英語Jeff Vintar[註釋 7]編寫[27]。電影由榊原幹典共同導演[28],會田純和克里斯·李二人擔任監製[29]。李將首個長篇寫實動畫電影《滅絕光年》和華特·迪士尼的《白雪公主與七個小矮人》——首個長篇賽璐珞動畫——做了對比[24]。為了電影滿足導演坂口博信的構想,一些劇本被重新編寫[30],之中大多於製作初期完成[25]。坂口表示他對電影最終剪接很滿意,稱他即使有機會也不做任何修改[25]。電影在拍攝即將結束之際巨額超支,為彌補增長製作投入於支付員工薪水,不得不注入新資金[25]。電影最終耗資1.37億美元[8],其中約3,000萬用電影銷售商哥倫比亞影業的行銷;開銷超出傳聞的原7,000萬美元預算[19]。單用於史克威爾夏威夷工作室建設的投入為4,500萬美元[31]。本片也是哥倫比亞電影公司自1986年《愛心熊2英語Care Bears Movie II: A New Generation》之後的首部動畫長片[32]

角色設計

亞紀的模型是嚴格遵照人類外貌設計的,坂口再一次採訪中稱「我認為亞紀看起來很好,並會深信她確實是一個人」[15]。亞紀6萬根頭髮都是獨立的,並完全動畫化並經過彩現[17],她的整個模型由超過40萬個多邊形構成[33]。坂口有意將亞紀作為Square Picture的「主打明星」,並有意向在史克威爾以後的遊戲和電影中使用該角色,並能靈活的修改各面貌,比如通過年齡改變面貌[15]

亞紀的外貌由專案主動畫師佐藤勝構思,他創作了幾個概念性設計讓坂口考量,然後以坂口所選的設計作為角色模型指導[34]。在亞紀的開發中,佐藤為使角色看着更聰明而改變了模型,出於「讓人信服她是一名科學家」的考量,他取消了他認為長發化妝的「名模」式角色外觀[35]。在一次採訪中,佐藤稱他正主動嘗試讓她儘可能看着逼真,使她就動畫而言,儘可能在各方面與自己相似,以便他能根據動畫,包括他通過面部表情的個人元素[34]。佐藤總結稱,亞紀幾乎在全部方面都和他相似,而不同之處在於「她更可愛」[34]

雖然電影中人物非常逼真的外觀被公認為技術力作,但一些評論者認為人物彩現落入被機械人科學家稱作「恐怖谷」的陷阱。即是指,片中動畫角色性格非常現實,但其和現實微妙的不同令人「毛骨悚然」。有一些關於電影票房不佳討論認為,其原因是觀眾對幾近但不全同於人類外觀的CGI「演員」越來越感覺難受[36]

音樂

最終幻想-電影原聲大碟
艾略特·高登索原聲帶太空戰士之滅絕光年
發行日期2001年7月3日
錄製時間倫敦沃特福德
AIR林德赫斯特大廳
類型電影音樂[37]
時長56:35
語言英語
唱片公司索尼古典
監製提斯· 戈爾英語Matthias Gohl[註釋 8]
艾略特·高登索專輯年表
提圖斯
(2000年)提圖斯2000
太空戰士之滅絕光年
(2001年)
弗里達
(2002年)弗里達2002

電影原聲專輯由索尼音樂於2001年7月3日發行[37]艾略特·高登索除了譜寫全部配樂外,亦為電影主題曲《滅絕光年》作曲[22];主題曲由理查德·魯道夫作詞,羅拉·菲比安演唱聲樂[39]。導演坂口博信選擇廣受好評的電影作曲家,而非最終幻想遊戲遊戲原聲作曲植松伸夫,這一決定因諸多遊戲愛好者從未聽過艾略特而獲得褒貶不一的評價[39]

電影配樂由倫敦交響樂團演奏[22],比利時作曲家迪爾克·布羅塞英語Dirk Brossé[註釋 9]指揮,於英國沃特福德競技場和倫敦AIR林德赫斯特會堂錄製,美國曼克頓中心英語Manhattan Center錄音室混音[41]。高登索在專輯說明文字中稱,原聲是「管弦樂編排技巧、20世紀末期波蘭前衛,和我自己在《異形3英語Alien 3 (soundtrack)》、19世紀施特勞斯銅管樂、以及弦樂樂器法中的試驗」的結合[42]。艾略特還在電影的「拍攝花絮」短片中稱,他在Phantom出現時,為營造天空般的氛圍,採用了「幽靈般的合唱」,同時在暴力鏡頭強化銅管樂群和太鼓節奏。

專輯獲得非常評價。Allmusic的尼爾·舒利(Neil Shurley[註釋 10]為專輯打出4/5分,稱如果電影本身更流行,專輯可能會獲奧斯卡提名[37],Soundtrack-express.com的給出了類似評論,並打出5/5分[44]。Tracksounds的克里斯托弗·科爾曼(Christopher Coleman[註釋 11]打出10分(滿分10分),稱他感到專輯「豪壯而宏偉」,配樂提升了視頻觀看體驗[39]。Filmtracks的一名評論打出專輯4分(滿分5分),稱其為「值得推薦的愜意專輯」[46]。Soundtrack.net的丹·戈德瓦塞魯(Dan Goldwasser[註釋 12]也給出4分(滿分5分),並稱專輯應「必備」[48]

專輯最高登上Billboard最佳原聲榜單的第19位,並在2001年7月28日位列Billboard 200的第193名[49]。曲目《The Dream Within》獲得世界原聲獎之「最佳電影原創歌曲」提名,但未勝過《怪物公司》的《If I Didn't Have You英語If I Didn't Have You (Disney song)[50]

發售

票房

即使這東方-西方、遊戲-電影、動畫-動作的宏大結合未獲成功,我們仍會銘記這真正CG演員誕生的時刻。
《時代》雜誌[19]

在電影上映之前,已有聲音對其商業成功表示懷疑;《時代》雜誌的克里斯·泰勒稱,此前已有電子遊戲改編作創不佳票房的記錄,而本片僅僅是坂口的首部故事片[19]。電影於2001年7月2日在美國加利福尼亞洛杉磯曼恩布魯因斯劇院(Mann Bruins Theater)首映,[51]並於7月11日在美國上映。電影北美票房收入3,200萬美元,全球票房總額為8,500萬美元[8]。電影在多數東南亞地區票房一般或不佳;但在澳大利亞、新西蘭和韓國表現良好[52]Boston.com英語Boston.com在2006年將其列為第四大票房炸彈,在映畢後估計損失超過9,400萬美元[11]CNBC在2012年3月稱《滅絕光年》為第9大票房炸彈[53],但《時代》同日公佈的十大票房失敗榜單中無本片[54]

媒體評論

爛番茄的143個評論中,《滅絕光年》獲得44%的積極評價,評論共同的看法是電影「提高了電腦動畫電影的標準,但故事平淡且缺乏情感」[55]Metacritic收集28個專業評論的加權得分也為49/100[56]。電影獲金捲軸獎之「最佳音效剪接-動畫長篇」以及影評人協會的「最佳動畫唱片」提名[57][58],但皆未獲獎。

羅渣·艾伯特對《滅絕光年》表示大力支援,打出了3.5/4星,並讚揚電影為「技術里程碑」,但他也承認電影基本情節缺少「如史蒂芬·史匹堡人工智能》那樣的智能和膽量」。他稱他雖然從沒有堅信「逼真」的亞紀·羅斯是真實人類的感覺,但他又稱,她創作者「敢於激我們去欣賞他們的技巧。如果亞紀並非和人類演員一樣真實,她就如修飾光澤完美的玩伴女郎的人類。」[59]他還表示他渴望電影成功,以期望看到更多以此畫面製作的電影,但他對電影能力的是否被接受表示懷疑[60]

對亞紀·羅斯的評價

《娛樂周刊》將亞紀稱為「時髦女郎英語It girl」,並稱「將這栩栩如生的女主人公叫動畫,就如將林布蘭叫塗鴉」[61]。在《Maxim》舉辦的最性感女郎讀者票選中,亞紀在100人中位列87,是首個登上榜單的虛構人物,此外她還出現在當期的封面上[62]。她的外貌獲得積極評價[63],評論稱讚了頭髮彩現等細節精密的角色模型[64]。《紐約時報》形容她有《異形》系列角色埃倫·里普利英語Ellen Ripley[註釋 13]「血肉豐滿的效果」,以及《伊人當自強》中茱莉亞·羅伯茨的視覺魅力[62]。赫維·費希爾(Herve Fischer[註釋 14]在《數字衝擊:面對新現實》(Digital Shock: Confronting the New Reality)一書中稱亞紀是有着「令人印象深刻美貌」的虛擬女演員,並將其和電子遊戲角色羅拉·卡芙特做了對比[67]。與此相反,利維婭·莫內(Livia Monnet[註釋 15]在《機械人幽靈和連線夢想》(Robot Ghosts and Wired Dreams: Japanese Science Fiction from Origins to Anime)里以日本電影中不斷被綁架的女子做比方,批評了她的特徵,並繼續將其存在「淡化」,稱其之代表着電腦生成角色,「一個沒有真正所指,設想的女性視頻角色」[69]。《動作與冒險電影》(Action and Adventure Cinema)的作者馬克·奧戴(Marc O'Day[註釋 16]形容她是科幻電影中「至少公開引起性慾」的女性角色,但書也認為她是海報女郎類角色處理方式的例子之一,「轉變為性慾幻想機器」[71]

影響與跨媒體

艾尼克斯創辦人福島康博稱,史克威爾和艾尼克斯的合併計劃早在2000年就有考慮,但史克威爾因《滅絕光年》的失敗而大幅虧損,艾尼克斯產生猶豫而導致合併延遲[72]。史克威爾影業在2002年1月下旬宣佈關閉,重要原因是《滅絕光年》的商業失敗[12]

電影CGI效果相對順利的用於後來的電影,如占士·金馬倫的2009年電影《阿凡達[73][74]BioWare藝術總監德里克·沃茨(Derek Watts[註釋 17]在2011年稱,《滅絕光年》是影響動作角色扮演遊戲系列質素效應成功的重要因素[76]

雖然《滅絕光年》零散改編自遊戲,但電影本身從無改編回遊戲的計劃。坂口表示此因當時遊戲硬件能力有限,任何改編遊戲的圖形都遠落後於電影本身[25]

迪安·韋斯利·史密斯英語Dean Wesley Smith[註釋 18]改編的小說由Pocket Books於2001年6月出版[78]。配套書《太空戰士之滅絕光年的幕後》(The Making of Final Fantasy: The Spirits Within)由BradyGames於2001年8月出版[79]。該書為240頁全彩,由史蒂文·L·肯特英語Steven L. Kent[註釋 19]編輯,其中收錄由導演坂口博信的前言,以及電影各方面的創作資訊,包括概念創作圖、故事板、佈景與道具、動作捕捉與動畫,以及全指令碼的草稿[81]

獎項

電影獲得2002年文化廳媒體藝術祭之「評審團獎」[31]。電影獲得第49界金捲軸獎之「最佳音效剪接-長篇動畫電影,國內和海外」[82],以及第5屆線上影評人協會獎之「最佳動畫長篇」獎[83]。電影預告片或第三屆金預告片獎之「金羊毛」獎[84]

年份 活動 獎項 獲提名者 結果
2002 金捲軸獎 最佳音效剪接-長篇動畫電影 音效剪接團隊 提名
金預告片獎 金羊毛 《太空戰士之滅絕光年》預告片
(Giaronomo Productions, Inc.)
提名
文化廳媒體藝術祭 陪審團獎 《太空戰士之滅絕光年》 獲獎
線上影評人協會獎 最佳長篇動畫 《太空戰士之滅絕光年》 提名
土星獎 最佳DVD特別版 《太空戰士之滅絕光年》DVD 提名
世界原聲獎 最佳電影原創歌曲 《The Dream Within》
艾略特·高登索、理查德·魯道夫、蘿拉·菲比安
提名

家用媒體

DVD版電影於2001年10月23日發售,藍光版於2007年8月7日推出[85]。電影DVD版在發售兩周前登上亞馬遜最期待產品榜單,同時公司期望此舉能挽回部分票房失利的損失[86]。雙版本皆收錄兩個全長評述聲軌,其一為榊原幹典、鏡頭監督林田宏之、主美術Tatsuro Maruyama和生物監督Takoo Noguchi;其二是動畫導演安迪·瓊斯(Andy Jones[註釋 20]、剪接克里斯·S·卡普和舞台導演Tani Kunitake[88]以及帶評論的獨立配樂。其亦收錄基本CGI於草圖版本的電影,及其彈出式解說。其中還有電影演員跳米高·積遜歌曲《Thriller》舞蹈的彩蛋。另有15段短片,之七為角色檔案,之三為交通工具比較,此外另有一個互動「拍攝花絮」短片。之外還有亞紀夢境完整鏡頭、電影原版開場鏡頭、以及故意刪減的片段[89][90]。High-Def Digest的彼得·布拉克(Peter Bracke[註釋 21]稱,DVD「如此塞滿附加內容幾乎無法抗拒」,索尼「毫無保留」送出附加內容可能試圖促進DVD銷售與挽回損失[88]。DVD獲得第28屆土星獎之「最佳DVD特別版」提名[92]

DVD Talk的阿龍·拜爾勒(Aaron Beierle[註釋 22],給DVD正面評價,給音頻質素、視頻質素、和特別內容打出4.5(總分5星)[89]。Blu-ray.com的達斯廷·索姆納(Dustin Somner[註釋 23]給藍光版的視頻質素和特別內容打出5星滿星,給音頻質素打出4.5星(總分5星)[90]。彼得·布拉克為藍光版打出4星(總分5星)的總評[88]

註腳

註釋

  1. ^ 譯名參考自《世界人名翻譯大辭典》。[2]
  2. ^ 譯名參考自《世界人名翻譯大辭典》。[4]
  3. ^ 譯名參考自《世界人名翻譯大辭典》。[5]
  4. ^ 譯名參考自《世界人名翻譯大辭典》。[6]
  5. ^ 譯名參考自《世界人名翻譯大辭典》。[21]
  6. ^ 譯名參考自《世界人名翻譯大辭典》。[26]
  7. ^ 譯名參考自《世界人名翻譯大辭典》。[4]
  8. ^ 譯名參考自《世界人名翻譯大辭典》。[38]
  9. ^ 譯名參考自《世界人名翻譯大辭典》。[40]
  10. ^ 譯名參考自《世界人名翻譯大辭典》。[43]
  11. ^ 譯名參考自《世界人名翻譯大辭典》。[45]
  12. ^ 譯名參考自《世界人名翻譯大辭典》。[47]
  13. ^ 譯名參考自《世界人名翻譯大辭典》。[65]
  14. ^ 譯名參考自《世界人名翻譯大辭典》。[66]
  15. ^ 譯名參考自《世界人名翻譯大辭典》。[68]
  16. ^ 譯名參考自《世界人名翻譯大辭典》。[70]
  17. ^ 譯名參考自《世界人名翻譯大辭典》。[75]
  18. ^ 譯名參考自《世界人名翻譯大辭典》。[77]
  19. ^ 譯名參考自《世界人名翻譯大辭典》。[80]
  20. ^ 譯名參考自《世界人名翻譯大辭典》。[87]
  21. ^ 譯名參考自《世界人名翻譯大辭典》。[91]
  22. ^ 譯名參考自《世界人名翻譯大辭典》。[93]
  23. ^ 譯名參考自《世界人名翻譯大辭典》。[94]

參考來源

  1. ^ ファミ通.com エンターテイメント/『FFXI』最新映像も! 『FF』ムービー、DVDで登場!!. www.famitsu.com. 2001-11-15 [2019-07-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7-19) (日語). 
  2. ^ 新華社譯名室 1993,第572,1649頁.
  3. ^ 3.0 3.1 3.2 3.3 孫立軍 2007,第410頁.
  4. ^ 4.0 4.1 新華社譯名室 1993,第1387,2912頁.
  5. ^ 新華社譯名室 1993,第2152,1085頁.
  6. ^ 新華社譯名室 1993,第572,482頁.
  7. ^ 7.0 7.1 Final Fantasy The Spirits Within (2001). British Film Institute. London. [2015-02-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7-21). 
  8. ^ 8.0 8.1 8.2 8.3 8.4 8.5 Final Fantasy: The Spirits Within (2001). Box Office Mojo. IMDb.com. 2002-01-01 [2015-02-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10-09). 
  9. ^ Bolton, Christopher; Csicsery-Ronay Jr., Istvan; Tatsumi, Takayuki (編). 10 – Invasion of the Woman Snatchers. Robot Ghosts and Wired Dreams: Japanese Science Fiction from Origins to Anime. Minneapolis: University of Minnesota Press. 2007-11-15. ISBN 0-8166-4974-X. 
  10. ^ Earliest film computer-generated animation with photorealistic characters. Guinness World Records. [2015-01-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07-11). 
  11. ^ 11.0 11.1 Duffy, James. Movies that were Box-office Bombs. Boston.com. 2006-08-02 [2014-12-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10-25). 
  12. ^ 12.0 12.1 Briscoe, David. 'Final Fantasy' flop causes studio to fold. Chicago Sun-Times. 2002-02-04. 
  13. ^ 孫立軍 2007,第411頁.
  14. ^ 14.0 14.1 14.2 Ryan, Tim. 'Fantasy' girl's a geek. Honolulu Star-Bulletin. Black Press. 2001-07-10 [2014-12-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3-24). 
  15. ^ 15.0 15.1 15.2 Kennedy, Sam; Gary Steinman. Final Fantasy. Official U.S. PlayStation Magazine. August 2001, (47): 90–93. 
  16. ^ Hobson, Louis B. Fantasy role for ER actress. Canadian Online Explorer. 2001-06-01 [2014-12-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2-26). 
  17. ^ 17.0 17.1 Final Fantasy stirs star nightmares. BBC News (BBC). 2001-07-11 [2008-01-2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12-14). 
  18. ^ Stokes, Jon; Ragan-Kelley, Jonathon. Final Fantasy: The Technology Within. Ars Technica. 2001-07-30 [2014-12-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1-11). 
  19. ^ 19.0 19.1 19.2 19.3 Taylor, Chris. Cinema: A Painstaking Fantasy . 時代雜誌. 2000-07-31 [2014-12-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12-17). 
  20. ^ 20.0 20.1 20.2 20.3 20.4 Park, John Edgar. Behind the Scenes on Final Fantasy: The Spirits Within. Animation World Network. 2001-09-10 [2010-05-0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10-13). 
  21. ^ 新華社譯名室 1993,第1824,1198頁.
  22. ^ 22.0 22.1 22.2 22.3 The Making of 'Final Fantasy: The Spirits Within' (Blu-ray) (Featurette). Columbia Pictures. 2007 [2019-07-2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4-24). 
  23. ^ Matte Art Explorations (Blu-ray) (Featurette). Columbia Pictures. 2007. 
  24. ^ 24.0 24.1 Kent 2001,第8頁.
  25. ^ 25.0 25.1 25.2 25.3 25.4 Kanzaki, Sumire. Final Fantasy: The Spirits Within Interview Series - Hironobu Sakaguchi. Anime Dream. 2001-10-02 [2015-01-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7-22). 
  26. ^ 新華社譯名室 1993,第46,2322頁.
  27. ^ Oliver, Glen. Review of Final Fantasy: The Spirits Within. IGN. 2001-07-11 [2015-01-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2-18). 
  28. ^ Kent 2001,第10頁.
  29. ^ Kent 2001,第11頁.
  30. ^ Kent 2001,第6頁.
  31. ^ 31.0 31.1 Bolton 2007.
  32. ^ Beck 2005.
  33. ^ Jon Stokes; Jonathan Ragan-Kelley. Final Fantasy: The Technology Within. Ars Technica: 2. 2001 [2008-01-2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1-19). 
  34. ^ 34.0 34.1 34.2 Brockbank, Eric. 'Final Fantasy' Movie an Eyeful (PDF). The Denver Post: 3. 2001-11-06 [2009-05-21]. (原始內容 (PDF)存檔於2011-07-08). 
  35. ^ Reese, Lori. 'Fantasy' Female. Entertainment Weekly. Time Inc. 2001-07-11 [2008-01-2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1-04). 
  36. ^ When fantasy is just too close for comfort. The Age (Melbourne). 2007-06-10 [2010-05-3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11-09). 
  37. ^ 37.0 37.1 37.2 Shurley, Neil. Final Fantasy: The Spirits Within (Original Motion Picture Soundtrack). AllMusic. [2014-12-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7-27). 
  38. ^ 新華社譯名室 1993,第1108,1824頁.
  39. ^ 39.0 39.1 39.2 Coleman, Christopher. Final Fantasy: The Spirits Within by Elliot Goldenthal. Tracksounds. [2014-12-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12-26). 
  40. ^ 新華社譯名室 1993,第765,408頁.
  41. ^ Dirk Brosse discography. Dirk Brossé. [2014-12-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2-24). 
  42. ^ Goldenthal, Elliot. Final Fantasy: The Spirits Within Liner Notes. Film Music. 2001-07-03 [2011-02-0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07-27). 
  43. ^ 新華社譯名室 1993,第1988頁.
  44. ^ Final Fantasy: The Spirits Within. Soundtrack-express.com. [2010-02-0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9-08-18). 
  45. ^ 新華社譯名室 1993,第573,610頁.
  46. ^ Final Fantasy: The Spirits Within. Filmtracks. 2001-06-29 [2015-01-2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7-10). 
  47. ^ 新華社譯名室 1993,第689,1112頁.
  48. ^ Goldwasser, Dan. Final Fantasy: The Spirits Within. Soundtrack.net. 2004-06-21 [2010-02-0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8-01). 
  49. ^ Final Fantasy: The Spirits Within: Awards. AllMusic. [2014-12-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1-28). 
  50. ^ World Soundtrack Awards 2002. World Soundtrack Academy. [2010-05-0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07-18). 
  51. ^ Advisory/The World Premiere of Columbia Pictures & Square Pictures' "Final Fantasy". Seeing Stars. 2001-06-28 [2015-01-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11-10). 
  52. ^ Groves, Don. B.O.'s animal planet. Variety. 2001-07-30 [2014-12-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1-28). 
  53. ^ Bukszpan, Daniel. The 15 Biggest Box Office Bombs. CNBC. 2012-03-20 [2012-01-3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1-30). 
  54. ^ Matthews, Christopher. The Top 10 Biggest Money-Losing Movies of All Time. CNBC. 2012-03-20 [2012-01-3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10-25). 
  55. ^ Final Fantasy: The Spirits Within (2001). Rotten Tomatoes. [2010-08-0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10-04). 
  56. ^ Overview over Final Fantasy: The Spirits Within reviews. Metacritic. [2007-07-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08-03). 
  57. ^ Motion Picture Sound Editors: Who We Are. Motion Picture Sound Editors/ Internet Movie Database. [2010-05-0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0-03-01). 
  58. ^ OFCS Awards for 2001 Nominees. Online Film Critics Society. [2010-05-0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8-05-09).  ,
  59. ^ Ebert, Roger. Roger Ebert's Movie Yearbook 2004. Andrews McMeel Publishing. 2003: 216. ISBN 0-7407-3834-8. 
  60. ^ Ebert, Roger. Final Fantasy: The Spirits Within (PG-13). Chicago Sun-Times. 2001-07-11 [2010-02-0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9-06-20). 
  61. ^ Staff. The It List 2001;Aki. Entertainment Weekly. [2009-05-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1-06-25). 
  62. ^ 62.0 62.1 Ruth La Ferla. Perfect Model: Gorgeous, No Complaints, Made of Pixels. The New York Times (The New York Times Company). 2001-05-06: 9–1 [2008-01-2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8-12-05). 
  63. ^ Gumbel, Andrew. Hollywood finds the perfect star: Tall, attractive, and guaranteed not to strike. The Independent (London: Independent News & Media). 2001-05-21 [2008-01-2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9-12-07). 
  64. ^ Spencer, Megan. Final Fantasy: The Spirit's Within. Triple J. Australian Broadcasting Corporation. [2008-01-2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12-16). 
  65. ^ 新華社譯名室 1993,第858,2348頁.
  66. ^ 新華社譯名室 1993,第1266,953頁.
  67. ^ Fischer, Hervé; Rhonda Mullins. Roger Ebert's Movie Yearbook 2004. McGill-Queen's Press – MQUP. 2006: 96. ISBN 0-7735-3114-9. 
  68. ^ 新華社譯名室 1993,第1698,1918頁.
  69. ^ Bolton, Christopher; Istvan Csicsery-Ronay Jr., Takayuki Tatsumi. Robot Ghosts and Wired Dreams: Japanese Science Fiction from Origins to Anime. University of Minnesota Press. 2007: 209–211. ISBN 0-8166-4974-X. 
  70. ^ 新華社譯名室 1993,第1791,2037頁.
  71. ^ Tasker, Yvonne. Action and Adventure Cinema. Routledge. 2004. ISBN 0-415-23506-5. 
  72. ^ Long, Andrew. Square-Enix Gives Chrono Break Trademark Some Playmates. RPGamer. 2003 [2014-12-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11-13). 
  73. ^ Child, Ben. Avatar: a first look at the trailer for James Cameron's 3D spectacular. The Guardian. 2009-08-21 [2014-12-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3-03). 
  74. ^ Usher, William. AMD Says Xbox 720 Will Have Avatar Quality Graphics. Cinema Blend. 2011-07-17 [2014-12-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2-24). 
  75. ^ 新華社譯名室 1993,第736,2956頁.
  76. ^ Hussain, Tamoor. BioWare: Mass Effect inspired 'a lot' by Final Fantasy film: Art director discusses "great" influences. Computer and Video Games. 2011-06-27 [2014-12-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12-28). 
  77. ^ 新華社譯名室 1993,第706,2965,2580頁.
  78. ^ Final Fantasy : The Spirits Within (Mass Market Paperback). Amazon.com. [2010-05-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06-29). 
  79. ^ The Making of Final Fantasy: The Spirits Within. Amazon.com. [2010-05-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06-29). 
  80. ^ 新華社譯名室 1993,第2639,1473頁.
  81. ^ Hafer, Monica. The Making of Final Fantasy: The Spirits Within. GamesFirst!. 2001-09-10 [2014-12-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2-29). 
  82. ^ Hobbs, John. Sound editors tap noms for Golden Reel Awards. Variety. 2002-02-10 [2014-12-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1-28). 
  83. ^ 2001 Awards (5th Annual). Online Film Critics Society. [2014-12-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10-07). 
  84. ^ Winners and Nominees for the 3rd Annual Golden Trailer Awards. Golden Trailer Awards. [2014-12-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3-07). 
  85. ^ Final Fantasy: The Spirits Within (2001). DVD Release Dates. [2014-12-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1-28). 
  86. ^ Pham, Alex. Japan's Square Quits the Movie Business. Los Angeles Times. 2001-10-05 [2014-12-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1-04). 
  87. ^ 新華社譯名室 1993,第86,1408頁.
  88. ^ 88.0 88.1 88.2 Bracke, Peter. Final Fantasy: The Spirits Within. High-Def Digest. 2007-08-05 [2014-12-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4-01). 
  89. ^ 89.0 89.1 Beierle, Aaron. Final Fantasy: The Spirits Within. DVD Talk. 2001-10-23 [2014-12-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9-06-28). 
  90. ^ 90.0 90.1 Somner, Dustin. Final Fantasy: The Spirits Within Blu-ray. Blu-ray.com. 2009-04-19 [2014-12-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10-24). 
  91. ^ 新華社譯名室 1993,第2163,379頁.
  92. ^ Nominees for 28th Annual Saturn Awards. United Press International. 2002-03-14 [2014-12-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1-28). 
  93. ^ 新華社譯名室 1993,第3頁.
  94. ^ 新華社譯名室 1993,第829頁.

參考書籍

外部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