敘事認同
此條目可參照英語維基百科相應條目來擴充。 (2022年1月1日) |
敘事認同理論(Narrative identity,又稱敘事身份理論),是假設個人通過將他們的生活經歷整合到一個內化的、不斷發展的自我故事中來形成一種身份認同,從而為個人提供一種統一感和生活目標。[1]這種生活敘事整合了一個人重建的過去、感知的現在和想像的未來。此外,這種敘述是一個故事——它有人物、情節、意象、背景、情節和主題,並且通常遵循故事的傳統模式,有開始(開始事件)、中間(嘗試和結果)、和結束(結局)。敘事身份認同是跨學科研究的重點,深深植根於心理學。
近幾十年來,關於敘事身份認同的心理學研究激增,為該結構提供了強有力的經驗基礎,跨越了包括人格心理學[2]、社會心理學、發展心理學[3]、認知心理學、文化心理學、臨床心理學以及諮商心理學等領域。
參考
- ^ 生活故事的心理學 The psychology of life stories. psycnet.apa.org. [2022-07-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7-14) (英語).
- ^ 詮釋美好生活:成熟快樂人生活中的成長記憶 Interpreting the good life: growth memories in the lives of mature, happy people.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2005-01, 88 (1) [2022-07-14]. ISSN 0022-3514. PMID 15631585. doi:10.1037/0022-3514.88.1.20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7-14) (英語).
- ^ 回憶對老年人心理健康的影響 The effects of reminiscence on psychological well-being in older adults. Aging and Mental Health. 2007, 11 (3) [2022-07-14]. ISSN 1360-7863. doi:10.1080/1360786060096354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9-23) (英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