拓跋譚
生平
太平真君三年十月己卯(442年11月24日),拓跋譚被封為燕王[3][4][5],拜侍中,參謀都曹事務。太平真君十一年(450年),魏太武帝南征劉宋時,任命拓跋譚出任中軍大將軍。宋文帝劉義隆因為鄒山險要堅固,有榮胡的墓地,就在該地積蓄糧食做防守抵禦的準備。拓跋譚率軍進攻鄒山,獲取米三十萬斛來充作軍糧。宋文帝又因為淮河的險阻,一向沒有設置防備。十二月戊午(451年1月20日)[6],拓跋譚製造數萬個木筏,潛伏軍隊渡過淮河。同月,宋文帝派遣臧質出任輔國將軍、假節,率領一萬多人救援被北魏圍攻的彭城。宋軍推進到盱眙,魏軍已經率軍繞過彭城,南渡淮河,當時劉宋冗從僕射胡崇之兼領臧質府司馬,胡崇之的副將太子積弩將軍臧澄之、建威將軍毛熙祚也受到臧質的指揮。盱眙城東有高山,臧質擔心北魏將高山佔據,就派胡崇之、臧澄之的兩路軍隊駐紮在盱眙城東高山上,毛熙祚佔據盱眙城前水濱,臧質自己的軍隊駐紮在盱眙城南。十二月乙丑(451年1月27日),魏太武帝詔令進攻宋軍的兩處軍營,拓跋譚進攻胡崇之、臧澄之的兩處軍營,胡崇之等人力戰不敵,軍眾潰散,都被魏軍殺死。魏軍又進攻毛熙祚,毛熙祚所率領的都是北府兵的精兵,幢主李灌率領激勵將士,殺死魏軍很多人。隊主周胤之、外監楊方生又率領部下向魏軍射箭,魏軍將要後退時,正好毛熙祚受傷而死,宋軍於是潰散。魏軍斬下胡崇之、毛熙祚等人的首級一共數千,其餘宋軍士兵投水而死,淮南全部向北魏投降[7][8][9][10]。
正平元年(451年)十二月,拓跋譚改封臨淮王[11][12][13]。興安元年十一月癸未(452年12月5日),拓跋譚去世[14][15],諡號宣王[16][17]。
關於拓跋譚的死亡
《宋書》記載南安王拓跋余殺死魏太武帝即位後,拓跋譚對國人說:「拓跋余不是嫡子,烏雷直勤是皇上的嫡孫,應該即位為君主。」於是拓跋譚殺死拓跋余和宗愛,立拓跋浚為君主,年號正平[18]。同日其弟拓跋建亦死亡,故後世多認為兄弟二人係為侄文成帝所剷除,而史書諱言之。[19]
其他
根據元淵出土墓誌記載,元淵的祖父是魏太武帝第三子拓跋譚,封楚王,而《北史》將元淵繫於廣陽王拓跋建傳下,稱其為元淵祖父,拓跋譚與拓跋建同為魏太武帝之子,封臨淮王。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編輯李淼據此指出,拓跋譚與元淵僅相隔兩代,元淵的墓誌不可能誤記父祖的姓名,可知《北史》記載有誤[20]。
兒子
延伸閱讀
[編]
參考資料
- ^ 賈振林編著. 《文化安丰》. 鄭州: 大象出版社. 2011年11月: 239–240. ISBN 978-7-5347-6898-9.
- ^ 趙君平,趙文成編. 《秦晋豫新出墓志搜佚续编》. 北京: 國家圖書館出版社. 2015.07: 123. ISBN 978-7-5013-5598-3 (中文(繁體)).
- ^ 《魏書·卷四下·帝紀第四》:冬十月己卯,封皇子伏羅為晉王,翰為秦王,譚為燕王,建為楚王,余為吳王。
- ^ 《北史·卷二·魏本紀第二》:冬十月己卯,封皇子伏羅為晉王,翰為秦王,譚為燕王,建為楚王,余為吳王。
- ^ 《資治通鑑·卷一百二十四》:冬,十月,己卯,魏立皇子伏羅為晉王,翰為秦王,譚為燕王,建為楚王,余為吳王。
- ^ 《資治通鑑考異》:考異曰:魏本紀云:「丁卯至淮。」按宋略:「己未,虜至淮西。」宋本紀:「乙丑,胡崇之等敗。」今從之。
- ^ 《魏書·卷四下·帝紀第四》:十有二月丁卯,車駕至淮。詔刈雚葦,泛筏數萬而濟。義隆盱眙守將臧質閉門拒守。將軍胡崇之等率眾二萬援盱眙。燕王譚大破之,梟崇之等,斬首萬餘級,淮南皆降。
- ^ 《魏書·卷九十七·列傳第八十五》:義隆遣輔國將軍臧質率師至盱眙,頓軍城北。六軍於上流濟淮,質遣司馬胡崇之等率所領於山上立營,建威將軍毛熙祚據城前大浦。詔攻二軍,斬崇之、熙祚等及他首數千級,眾悉赴水死。淮南之民皆詣軍降。
- ^ 《宋書·卷七十四·列傳第三十四》:虜侵徐、豫,拓跋燾率大眾數十萬遂向彭城,以質為輔國將軍、假節、置佐,率萬人北救。始至盱眙,燾已過淮,冗從僕射胡崇之領質府司馬,崇之副太子積弩將軍臧澄之、建威將軍毛熙祚亦受統於質。盱眙城東有高山,質慮虜據之,使崇之、澄之二軍營於山上,質營城南。虜攻崇之、澄之二營,崇之等力戰不敵,眾散,並為虜所殺。虜又攻熙祚,熙祚所領悉北府精兵,幢主李灌率厲將士,殺賊甚多。隊主周胤之、外監楊方生又率射賊,賊垂退,會熙祚被創死,軍遂散亂。其日質案兵不敢救,故三營一時覆沒。
- ^ 《資治通鑑·卷一百二十五》:上使輔國將軍臧質將萬人救彭城。至盱眙,魏主已過淮。質使冗從僕射胡崇之、積弩將軍臧澄之營東山,建威將軍毛熙祚據前浦,質營於城南。乙丑,魏燕王譚攻崇之等三營,皆敗沒,質案兵不敢救。澄之,燾之孫;熙祚,修之之兄子也。
- ^ 《魏書·卷四下·帝紀第四》:封秦王翰為東平王,燕王譚為臨淮王,楚王建為廣陽王,吳王余為南安王。
- ^ 《北史·卷二·魏本紀第二》:改封秦王翰為東平王,燕王譚為臨淮王,楚王建為廣陽王,吳王余為南安王。
- ^ 《資治通鑑·卷一百二十六》:徙秦王翰為東平王,燕王譚為臨淮王,楚王建為廣陽王,吳王余為南安王。
- ^ 《魏書·卷五·帝紀第五》:癸未,廣陽王建薨,臨淮王譚薨。
- ^ 《北史·卷二·魏本紀第二》:癸未,廣陽王建、臨淮王譚薨。
- ^ 《魏書·卷十八·列傳第六》:臨淮王譚,真君三年封燕王,拜侍中,參都曹事。後改封臨淮王。世祖南討,授中軍大將軍。先是,劉義隆以鄒山險固,有榮胡家,乃積糧為守御之備。譚率眾攻之,獲米三十萬以供軍儲。義隆恃淮之阻,素不設備。譚造筏數十,潛軍而濟。賊眾驚潰,遂斬其將胡崇,賊首萬餘級。薨,諡宣王。
- ^ 《北史`卷十六·列傳第四》:臨淮王譚,真君三年封燕王,拜侍中,參都曹事。後改封臨淮王。薨,諡宣王。
- ^ 《宋書·卷九十五·列傳第五十五》:博真懦弱,不為國人所附,晃子浚字烏雷直勤,素為燾所愛,燕王謂國人曰:「博真非正,不宜立,直勤嫡孫,應立耳。」乃殺博真及宗愛,而立浚為主,號年為正平。
- ^ 蘇利嫦《試論北魏文成帝的文治政策》、袁方《略論北魏的宗王政策》、李淼《北魏元淵墓誌釋考》、張金龍《北魏政治史》等
- ^ 20.0 20.1 李淼, 《北魏元渊墓志释考》, 《甘肅廣播電視大學學報》 (第01期), 2015年, (第01期): 84–93 [2021-06-0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6-08)
這是一篇與南北朝人物相關的小作品。您可以透過編輯或修訂擴充其內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