戶撒刀
此條目或其章節極大或完全地依賴於某個單一的來源。 (2014年11月8日) |
戶撒刀是阿昌族的一種民間工藝品,也稱阿昌刀,因多產於雲南省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隴川縣戶撒鄉而得名,是中國目前僅存的手工實戰刀。與新疆維吾爾族的英吉薩刀、積石山保安族的保安刀,並稱全國三大民族刀具。
戶撒刀鍛制精純,鋒利、堅韌且耐用,種類繁多,有背刀、砍刀、腰刀、藏刀、匕首等各種形制,其中又以藏刀和背刀最為典型[1]。有的還在刀上刻制十二生肖圖、罐制黃白銅及金銀,用白銀包柄和刀鞘。[2]
歷史
戶撒刀歷史悠久,早在明清時期就享有盛名,至今已有600多年歷史。唐天寶戰爭前後,大量漢人流落阿昌族聚居區,向其傳授了鍛制和鑄造鐵器的技術。明洪武年間,沐英西征時曾留下一部份軍隊駐守戶撒屯墾,他們將打制精良刀具的技術傳給了阿昌族人[3][4];隨後在三征麓川時,阿昌族領袖賴氏、況氏隨軍出征,也將先進的技術引入。萬曆十一年(1583年)時,游擊將軍劉綎受命迎擊緬甸入侵,得知戶撒阿昌人會製作兵器後,立即將戶撒劃為籌措軍需之地,實行屯田制,進行半軍事化管理。後沐英後人沐昌祚賄賂劉綎,將戶撒佔為己有,鍛造刀具為己用;彼時雲南巡撫曾於萬曆十六年四月(1588年)、十七年二月(1589年)兩次上書朝廷,要求沐昌祚歸還戶撒,但沐昌祚不聽,後戶撒也被成為「沐氏勛莊」[4]。後吳三桂又把戶撒劃為私莊,同樣也是為了其鍛造的刀具。[2]
1983年,戶撒生產的刀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民族事務委員會、輕工部評為「民族特需工藝品最優產品」。1987年又獲「雲南省第三屆民族用品優秀產品」稱號。2006年5月20日,戶撒刀的鍛制技藝經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
名稱來源
戶撒刀其名據說是為了紀念興過和軟諾之間真摯的愛情,就將興過住的壩子取名叫戶撒(壩頭),軟諾住的壩子取名為臘撒(壩尾);阿昌族的鐵匠們,為了紀念興過這位勇敢年輕的能工巧匠「興過」,便將打制的阿昌刀稱為戶撒刀。[2]
使用
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英軍曾在緬甸組建過一支景頗族軍隊克欽營,每個戰士配備一把式樣特別的戰刀,叫做「戈勒卡」,此刀即出自戶撒阿昌族名師之手。[2]
1953年,阿昌族的滕茂芳鍛造了兩把七彩刀贈送給毛澤東。[2]2003年,戶撒當地有名刀匠李德勇等人鑄造了一把長6.06米,寬0.6米,重2.3噸的「天下第一刀」,作為德宏州建州50周年的贈禮,並且申報了健力士世界紀錄的「最重鋼製長刀」一項[2][5][6]。
製作
戶撒刀的製作過程主要由選料、錘打、開槽刮磨、淬火等工序組成;選用保山、騰衝一帶的鋼材,在爐火中反覆加熱、錘打、刮磨成刀胚,再沾水淬火;有一種薄韌可彎的背刀是蘸水淬火後又用香油回火製成。[1]
參見
參考資料
- ^ 1.0 1.1 覃詩翠; 們發延; 雍繼榮; 許彬; 索文清. 中华文化通志:土家、景颇、羌、普米、独龙、阿昌、珞巴、门巴族文化志 第一版. 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8. ISBN 978-7-208-02291-1.
- ^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孫寶廷. 阿昌族. 北京: 中國人口出版社. 2014: 62-68. ISBN 9787510129018.
- ^ 阿昌族户撒刀. 名刀天下. 齊魯網. [2014-11-0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11-08).
- ^ 4.0 4.1 阿昌族簡史編寫組. 阿昌族简史. 民族出版社. 2008. ISBN 9787105087105.
- ^ 李映青; 楊萬麗. 德宏州成功申报三项世界纪录. 中國日報. 2011-04-12 [2024-07-0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04-13).
- ^ 阿昌族:李德永. www.neac.gov.cn. [2024-07-02].
這是一篇關於武器的小作品。您可以透過編輯或修訂擴充其內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