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公山位於中國安徽省蚌埠市禹會區,海拔71.2米,屬塗山余脈,是蚌埠市禹會區的一處丘陵,山頂地勢平坦,建有有望淮塔,現為張公山公園的一部分。張公山東側有張公湖,湖面南北兩側分別連接迎河與席家溝。

張公山
張公山在中國的位置
張公山
張公山
張公山的位置
最高點
海拔71.2米
座標32°55′N 117°20′E / 32.917°N 117.333°E / 32.917; 117.333
地理
位置中國安徽省蚌埠市

傳說

張公山相傳因明朝一位張姓戰將而得名,這位張姓戰將早年跟隨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南征北戰,大明王朝建立後卸甲歸田,隱居於張公山安度晚年。張公良田百頃、騾馬成群,樂善好施、扶危濟貧,由於深受當地百姓的愛戴,人們為了紀念他,將這裏稱作張公山[1]

另一說八仙中的張果老,在王母娘娘蟠桃會上,貪杯醉酒,口出狂言,與東海龍王敖廣結下樑子,執意用小毛驢馱砂石黃土,去填煙波浩渺的東海。張果老的毛驢走到這裏,口袋頭未紮緊,不慎撒落了一些塵土,塵士瞬間變成一座小山丘,即今張公山[2]

歷史

清朝時期,張公山頂建有一寺廟,每年的早春時節會在此地舉辦廟會。該廟幾經易名,曾稱寺山廟、中嶽廟、觀音廟等,當地人也有將其稱之為倒座觀音廟。1938年,日軍佔領蚌埠後,該廟被徹底毀壞[3]

1973年,蚌埠市政府決定將張公山及其周邊地區設立為公園。1975年,張公山區域正式開始建設,公園於1983年7月1日建成開放。1986年,於山頂始建望淮塔,塔高35.55米,七層八角,建築面積 820平方米,為蚌埠市地標性建築。全國政協副主席、中國佛教協會主席、書法家趙朴初為「望淮塔」題字[2]

參考資料

  1. ^ 张公山公园. 蚌埠市文化和旅遊局. [2019年5月12日].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年8月3日). 
  2. ^ 2.0 2.1 李煥儉; 吳國成. 禹会掌故. 黃山書社. : 37. ISBN 9787546183060. 
  3. ^ 蚌埠市张公山公园. 新浪. [2019年5月12日].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年8月4日). 

外部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