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里肖夫效應
庫里肖夫效應(英語:Kuleshov effect;俄語:Эффект Кулешова),也譯作庫勒修效應,是電影編輯實踐中關於蒙太奇的一種理論,是由當時19歲的蘇聯電影導演列夫·庫里肖夫在20世紀10年代至20年代間通過庫里肖夫實驗得出的結論。
庫里肖夫實驗
庫里肖夫將無任何表情的男性(演員伊萬·莫茲尤辛)面部畫面,分別剪輯接上一盆湯、一口棺材和一位小女孩的畫面,觀眾卻對這四組畫面產生了不同的情感認同,認為男性的「表情」具有不同的情緒性:接上湯時他是「饑渴」的,接上棺材時他是「悲傷」的,接上小女孩時他是「愉悅、憐愛」的。[1][2]
庫里肖夫效應
庫里肖夫認為,實驗證明這是鏡頭剪輯語言所帶來的表演效果,電影情緒不僅僅從單個鏡頭的內容來反映,而是通過多個畫面之間的組合連接來暗示表達的。這一發現是對影視蒙太奇理論的證明和實踐,後來被長期應用於蘇聯蒙太奇電影學派影視劇鏡頭語言的創作。
參考文獻
- Wallbott, H. G., In and out of context: Influences of facial expression and context information on emotion attributions; British Journal of Social Psychology, 27, p.357-369., 1988.
註釋
這是一篇與電影相關的小作品。您可以透過編輯或修訂擴充其內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