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明村
四明村或稱四明邨,是一片位於上海靜安區的新式石庫門里弄住宅,處於延安中路與巨鹿路之間。門牌號為延安中路913弄與巨鹿路626號。四明村是由四明銀行於1912年和1928年分兩次投資[1],先後三次建造,由凱泰建築事務所黃元吉設計,於1932年建成[2]。最先是作為四明銀行的員工宿舍使用[3]。
四明村 | |
---|---|
概要 | |
建築風格 | 石庫門 |
所屬國家/地區 | 中華人民共和國 |
行政區 | 上海市靜安區 |
竣工日 | 1932年 |
設計與建造 | |
建築師 | 凱泰建築事務所 |
有眾多名人曾經居住於四明村,如徐志摩、陸小曼、章太炎、周建人、朱積誠、高振霄、胡蝶、嚴俊和訪滬時的泰戈爾等,所以四明村也被譽為文化名人邨。但徐志摩與陸小曼的故居已被拆除[4]。此外,四明村也被認為是新式石庫門住宅向新式里弄住宅過渡時期的代表性建築[2]。1999年9月,四明村入選第三批上海市優秀歷史建築[5]。
歷史
四明村建成後曾是上海法租界知名的「上只角」,弄堂口有紅頭阿三門衛守着,一般的小販根本不被允許進入[4]。由於當時是作為四明銀行的宿舍使用,故房屋基本是獨家獨棟,每家互不干涉,居民的素質也較高。抗戰時期,周建人與魯迅之子周海嬰曾在此居住。文革後,工人階級開始遷入該村,人口密度也日趨增加,四明村就此變得愈來愈平民化[4]。1998年,為了給修建延安路高架讓路,四明村的1至8號兩幢樓被拆除[4]。
徐志摩與陸小曼
徐志摩與陸小曼在結婚後最先居住在環龍路(今南昌路)11號的3層花園洋房內,之後才遷到四明村的923號。當時的租金每月約為100塊銀洋[1]。當時,一樓正中是穿堂;邊廂房是陸父的臥室;陸母的臥室是二樓的亭子間;而夫婦倆的臥室位於二樓廂房的前間;廂房後小間是陸的吸煙室;三樓是徐志摩的書房。1929年3月29日,泰戈爾再此到訪上海併到徐宅做客,徐志摩夫婦特地將三樓的一間亭子間佈置成印度的風格,但誰料泰戈爾最後選擇了一間具有中國風格的臥室[1]。1931年,徐志摩因飛機失事過世。陸小曼之後在四明村居住直至她在1965年去世為止。他們兩人在四明村居住期間曾寫下《愛眉小札》、《媚軒瑣記》和《小曼日記》[1]。1998年為配合延安路高架的建設,徐志摩與陸小曼故居被拆除。
建築特色
四明村佔地15172平方米[2],有118幢房屋,建築面積29150平方米[3]。村弄內大部分房屋為磚木結構,也有一些為磚混結構,清水紅磚。總支弄區別明顯,房屋沿總弄兩邊行列式排列。主弄寬7米,主弄上還建有兩幢過街樓,支弄寬4米。里弄有三種不同標準的住宅,南段為高標準住宅;北段為中等標準住宅;中段為低標準住宅[3]。靠近巨鹿路部有十九幢三層房屋為後期建造。在南牆入口處有一棟獨立的三層花園別墅,是原四明銀行董事長的住宅[2]。院牆較高,石庫門較為簡化,採用水泥汰石子裝飾,但村弄內門楣花紋並不單一。山牆形式不一,並有西式裝飾圖案。
房屋符合後期石庫門的特點,佈局上採用單開間,天井後為裝有木製落地長窗客堂間、樓梯間、後天井和灶披間(廚房)[3]。樓上前間為臥室,後有亭子間。有些房屋在兩樓還有內陽台。亭子間上為鋼筋混凝土結構的曬台。室內設有衛生設施、自來水和管道煤氣。
圖片集
-
一條支弄
-
山牆與精緻的裝飾圖案
-
一個石庫門大門門框
相關條目
參考資料
- ^ 1.0 1.1 1.2 1.3 特色志 >> 上海名建築志 >> 典雅幽深的石庫門和江南民居 >> 藝術家的聚集地四明村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上海地方志辦公室.
- ^ 2.0 2.1 2.2 2.3 四明村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文化靜安.
- ^ 3.0 3.1 3.2 3.3 上海近代文獻館 > 百年市政 > 城市建築 > 四明村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上海市楊浦區圖書館.
- ^ 4.0 4.1 4.2 4.3 四明村:晚冬阳光下的幸福沉淀. 東方網轉外灘畫報. [2014-01-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3-04).
- ^ 龔德慶,張仁良主編. 静安历史文化图录. 上海:同濟大學出版社. 2011.01: 276–278. ISBN 978-7-5608-436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