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郇膏(1818年—1867年),字松岩河南太康人。清朝政治、軍事人物。道光年間進士出身,官至江蘇布政使。

劉郇膏
大清贈右都御史江蘇布政使
籍貫河南陳州府太康縣
族裔漢族
字號字松岩
出生嘉慶二十三年(1818年)
逝世同治六年(1867年)
出身
  • 道光二十年庚子恩科舉人
  • 道光二十七年丁未科進士出身

生平

劉郇膏為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進士,為江蘇即用知縣咸豐元年(1851年),署婁縣知縣,政績卓著。咸豐三年(1853年),太平軍攻陷江寧揚州鎮江等地,小刀會劉麗川起事響應,佔領上海縣城及周邊諸縣。巡撫吉爾杭阿檄召郇膏隨營進剿,郇膏率漕勇三百人,收復嘉定,代行知縣事,選兵丁守城並安置流民,民心安定。事後論功,加同知(副知府)頭銜,賜花翎。咸豐五年(1855年),補青浦知縣。

咸豐八年(1858年),調任上海知縣。當時上海租界已開,中西居民雜處,常有矛盾爭執,郇膏盡力調解爭執,不屈從於洋人。曾親自乘舟追查誘騙華人出洋者。太平軍佔領蘇州杭州之後,上海幾成孤城。郇膏訓練民兵,堅守縣城。咸豐十年(1860年)加道銜,擢海防同知。同治元年,破格代理按察使,不久獲正式授職,命署布政使,升職之快,為當時罕見。

李鴻章督師至,劉郇膏奉命總理淮軍營務。同治四年(1865年),命護理江蘇巡撫。不久因母喪丁憂離職。同治五年卒於家鄉。贈右都御史,並在上海建專祠紀念,入祀蘇州名宦祠。《清史稿》有傳。[1]

延伸閱讀

[]

 清史稿·卷434》,出自趙爾巽清史稿

參考資料

  1. ^ 《清史稿》列傳二百二十一:「劉郇膏,字松岩,河南太康人。道光二十七年進士,江蘇即用知縣。咸豐元年,署婁縣,有政聲。三年,粵匪陷江寧,揚州、鎮江相繼失守。會匪劉麗川倡亂踞上海,附近川沙、南匯、嘉定、寶山、青浦諸縣並陷。巡撫吉爾杭阿檄郇膏隨營剿賊,郇膏率漕勇三百復嘉定,權知縣事,選丁壯嚴守望,稽保甲,籍遊民,民心大定。敘功,加同知銜,賜花翎。補青浦。
    八年,調上海。租界華洋雜處,數構釁,郇膏爭執是非,不為撓屈。有招工誘逼出洋者,親登舟搜獲,並追回已去者,民感之,洋人亦帖服。蘇、杭既陷,上海孤懸賊中,郇膏練民兵,四鄉設二十局,以資保衛。賊首李秀成陷松江,進犯上海。登陴堅守十餘日,賊不得逞而去。時大吏萃居上海,或議他徙。郇膏曰:「滬城據海口,為餉源所自出,異日規復全省,必自此始。奈何舍而去之?」十一年冬,賊復陷浦東諸縣,大吏檄郇膏往援,郇膏曰:「賊勢張甚,宜守不宜戰。」弗聽,率練勇、鄉團出戰,果敗,乃專議守。治行上聞,加道銜,以知府用。擢海防同知,超署按察使。尋實授,命署布政使,異數也!
    李鴻章督師至,命總理營務,饋運無缺,兼協濟江寧大營,兩軍月餉二十萬,悉取給於上海。濬吳淞江以通運道,招集流亡,通商惠工,善後諸事,次第舉行。尋命護理巡撫,丁母憂。同治五年,卒。贈右都御史,上海建專祠,祀蘇州名宦。」
  • 趙爾巽等,《清史稿》,中華書局點校本

參看

官銜
前任:
高長紳
江蘇松江府南匯縣知縣
咸豐元年(1850年)代理
繼任:
高長紳
前任:
邱宗恕
江蘇松江府婁縣知縣
1853年
繼任:
溫奎光
前任:
陳福勳
江蘇松江府上海縣知縣
1858年 - 1861年
繼任:
王宗濂
前任:
李鴻章
江蘇巡撫
同治四年~五年(1865~1866年)
繼任:
郭柏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