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加拿大關係史
中國—加拿大關係史,指中國與加拿大之間的雙邊關係歷史。中國和加拿大的往來始於18世紀後期,1788年(清朝乾隆五十三年)就有第一批中國人登陸加拿大。
歷史
清朝時期
史料記載,加拿大和中國的貿易往來始於1780年,18世紀末,廣州的絲綢、杭州的茶葉和景德鎮的瓷器遠銷加拿大,不列顛哥倫比亞的皮毛和木材也運銷中國[1]。來自廣東的華工幫助建設加拿大太平洋鐵路。與非華人勞工相比,這些勞工更易接受帶有歧視性質的工時制度,低工資及危險的工作環境(比如開山爆破),以養活留在故鄉的家人。華工願意接受低工資和惡劣的工作環境,激怒了一些非華人的勞工,非華人勞工認為華工搞亂了勞工市場。1885年華人移民法案的通過,授權加拿大政府向移民加拿大的華人收取人頭稅。當時華人是唯一一個被迫繳納該稅的少數族裔。
中華民國大陸時期
中國民主革命先行者、中華民國國父孫中山曾3次到過加拿大的溫哥華[1]。1911年1月,孫中山在溫哥華唐人街冒雨演講[2],感慨「人心如此,革命必成功矣」。1923年,威廉·萊昂·麥肯齊·金的聯邦自由黨政府通過1923年華人移民法案,完全禁止華人移民。華人自此成為加拿大唯一被拒的族裔。接下來的25年,越來越多的排華法規得到通過,大部分工作不接受華人,因此很多華人開始自己的餐館和洗衣店生意。在卑詩省、薩斯喀徹溫省和安大略省,華人僱主不允許僱用白人女工,因此大部分華人生意沒有外族裔參與。
一些加拿大籍華人在鐵路修建好後在加拿大定居。但由於政府嚴格的限制和沉重的徵費,他們無法將自己的家庭帶到加拿大。甚至他們與非華人的接觸也有官方和民間的各種限制。這使得一大批唐人街和華人社區在很多城市的不良地區建立起來。
大蕭條時,華人的生活比其它加拿大人的生活要困難得多。在艾伯塔,加拿大華人領到的救濟金金額不到其它加拿大人的一半。由於排華法案禁止來自中國的新移民,很多華人男性沒有妻子兒女在身邊,被迫獨立面對一切困難。1931年的人口普查顯示加拿大華人的男女比例為12.4:1。為了抗議排華法案,加拿大華人每年都會在7月1日加拿大自治日時關閉店鋪,抵制這個被他們稱為「羞辱日」的節日。
1938年,加拿大人白求恩率領醫療隊到中國的抗日戰爭前線,最終在中國境內去世[1]。
中華人民共和國時期
中華人民共和國和加拿大自1970年10月13日建交,雙方關係取得長足發展[3]。1973年10月,加拿大總理皮埃爾·特魯多訪華,這是自雙方建交後加國總理首次訪華,此後高層交往不斷增多。中共中央總書記、中國國家主席、國務院總理、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長和全國政協主席等黨和國家領導人先後訪加。中國國家主席李先念在1985年7月訪問加拿大,是第一位訪問加拿大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元首;中共中央總書記江澤民在1997年11月訪問加拿大,是第一位訪問加拿大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最高領導人。加拿大總督、總理和參、眾兩院議長亦多次訪華。
參見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