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雨山人出塞圖

雅雨山人出塞圖》是一幅清代人物畫,由張珩高鳳翰葉芳林合繪於清乾隆五年(1740年)。現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

雅雨山人出塞圖
藝術家張珩高鳳翰葉芳林合繪
年份1740年(乾隆五年)
尺寸159.6 cm × 83.8 cm(62.8英寸 × 33.0英寸)
收藏地北京故宮博物院

內容

《出塞圖》是一幅志士含冤、英才落寞的行旅圖,描繪乾隆初年,兩淮鹽運使盧見曾(1690年—1768年,號雅雨山人)因上任期間清理鹽政積弊而遭構陷,於乾隆二年(1737)被羈於揚州董相祠,乾隆五年(1740)五月被遠戍塞外軍台的場景。畫中盧見曾面容堅毅,與夏襄宸、汪履之(揚州董相祠的一名道士)二人,騎馬走向大漠。

畫心縱159.6厘米,橫83.8厘米。綾圈縱207.1厘米,橫104.5厘米。

作者

高鳳翰(1683年—1748年)是《出塞圖》的作者之一,時任泰州巡鹽分司[1],是盧見曾的下級。1737年丁巳盧見曾案發,高鳳翰作為同案犯被捕入獄,在獄中被獄吏打殘右臂。盧見曾被發配到塞外前,高鳳翰用左手繪《雅雨山人出塞圖》,並刻「丁巳殘人」印章。人物面部洞庭葉芳林畫師刻畫。

題跋與題詩

《奉題雅雨大公祖出塞圖》
吳敬梓
玉門關外狼烽直,毳帳穹廬犄角立。
鳴鏑聲中欲斷魂,健兒何處吹羌笛。
使君銜命出雲中,萬里龍堆廣漠風。
夕陽寒映明駝紫,霜花曉襯罽袍紅。
顧、陸丹青工藻繢,不畫凌煙畫邊塞。
他日攜從塞外歸,圖中宜帶風沙態。
披圖指點到窮髮,轉使精神同發越。
李陵台畔撫殘碑,明妃冢上看明月。
天恩三載許君還,江南三度繁花殷。
繁花殷,芳草歇,蔽芾甘棠勿剪伐。

這幅畫周圍有鄭板橋程夢星、江昱、李葂、葉芳林、楊開鼎錢陳群周榘等二、三十人的題跋和詩作,一致表達對盧見曾遭遇的憤慨不平。密友吳敬梓的題跋位於綾圈右下端「奉題 雅雨大公祖 治晚生吳敬梓」;右上端是高鳳翰的題跋、印章;左上端有盧見曾的自題詩。由於為盧公寫送別詩的江南名士太多,盧見曾把這些詩收集成書,名為《出塞集》。

收藏

乾隆二十八年(1763),在揚州第二次任兩淮鹽運使的盧見曾告老還鄉,把《出塞圖》帶回德州。乾隆三十三年(1768),第二次「鹽案」(兩淮鹽引案)案發,盧見曾的德州家中被抄,此畫不知所終。盧公弟子張維祺在北京古董市場發現這幅畫,高價購回,送給盧公之子盧蔭溥,收藏在德州紀莊盧家相府。清末盧家大火,大部分書畫被毀,《出塞圖》又不知所終。全椒籍丘良任先生在北京故宮博物院查閱吳敬梓資料時,偶然發現《出塞圖》和吳敬梓的書法。[2]

參考

  1. ^ 《泰州志·名宦卷》二十,「高鳳翰,字南阜,山東人,雍正年間,官泰壩監掣。時缺,系新設。鳳翰蒞任後,多有創建。」
  2. ^ 李俊德:清代名卷《雅雨山人出塞圖》,2016-0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