遵義縣 (明朝)

明朝万历年间设置的县

遵義縣明朝萬曆年間設置的,今貴州省遵義市紅花崗區匯川區播州區前身。

明朝初,為播州長官司明朝政府播州之役獲勝,消滅播州楊氏土司政權後,於萬曆二十九年(1601年)四月設置遵義軍民府,同時改播州長官司為遵義縣,為遵義府附郭縣。縣治與府治同遷原司城之西的白田壩,時屬四川省[1]清朝雍正七年(1729年),隨遵義府改屬貴州省,考評:沖繁難[2]辛亥革命後,於1912年廢縣。1913年,全國廢府,復置遵義縣。

1935年1月間,紅一方面軍曾攻佔遵義縣城,中共中央政治局在此召開遵義會議。1949年時,屬貴州省第五行政督察區。1949年11月,解放軍發起西南戰役。21日,解放軍第10軍攻佔遵義[3]。25日設置遵義縣人民政府[4]

1950年,遵義縣屬遵義專區,拆分出遵義市(或說1949年11月後[4])。次年,遵義市併入,1952年再度拆分出遵義市。1958年,遵義縣併入遵義市。1961年,復置。1970年,屬遵義地區。1992年時,轄38個鄉鎮。1997年後,其下轄鄉鎮多次劃出,分別劃入紅花崗區匯川區新蒲新區。2016年,中國國務院同意遵義縣撤縣設區,改為播州區,並將遵義縣部分鄉鎮劃入紅花崗區和匯川區[5]

註釋

  1. ^ 明史·卷四十三·志第十九》◎地理四○四川、江西 四川......遵義軍民府,元播州宣慰司......萬曆二十九年四月改置遵義軍民府。領州一,縣四。西北距布政司千七百里。遵義,倚。元播州總管。洪武五年正月改為播州長官司。萬曆二十九年四月改縣,與府同徙治白田壩,在故司城之西。北有龍巖山。其東為定軍山,又有大樓山,上有太平關,亦曰樓山關。又東有烏江,源自貴州水西,即涪陵江上源,中有九接灘,其南有烏江關。又東南有仁江,東有湘江、洪江,皆流合於烏江。又西南有落閩水,東有樂安水,亦俱流入焉。又東南有河度關。西南有老君關。又東有三度關。西有落濛關。西北有崖門關、黑水關。北有海龍囤,有白石口隘。桐梓......
  2. ^ 清史稿·卷七十五·志五十》◎地理二十二△貴州......遵義府......雍正五年改隸......領廳一,州一,縣四。遵義,沖,繁,難。倚。順治初,因明隸四川。雍正七年,同府改隸。東:香風、三台。西:洪關、元寶、大水田山、婁山。北:大樓、龍巖、定軍山。西北:永安山。烏江緣開州入,中渡河、樂閩河及二小水南流注之,又東南會清水江,入甕安。湘江出縣西北龍巖山,二源合南流,洪江合鳳凰溪來會,南逕湄潭,至甕安注烏江。赤水河自仁懷入,沙壩河合數小水北流注之,又納鹽井河,錯入桐梓。東:三渡關。西:烏江關、落濛關。北:太平關。驛四:烏江、播川、松坎、湘川。桐梓......
  3. ^ 記者:覃丹(資料整理),記者:梁現瑞、余向華、王毅. 大军进川 我看见红色的潮水涌向四川. 四川在線,來源:四川日報電子版,資料來源:《劉鄧大軍征戰記》第三卷. 2009-09-25 [2016-09-2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4-02) (簡體中文). 
  4. ^ 4.0 4.1 播州名称来历考. 遵義日報多媒體數字報. 2016-05-29 [2016-09-29] (簡體中文). [永久失效連結]
  5. ^ 胡銳. 国务院批复同意省政府关于调整遵义市部分行政区划的请示 再见,遵义县 你好,播州区. 人民網,來源:商報. 2016-04-06 [2016-09-2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1-12) (簡體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