訶黎王朝

訶黎王朝(Haryanka dynasty),亦被譯為「曷利昂伽王朝」,是古印度摩揭陀國在前7世紀至約前413年的王朝,由統治者為訶黎族人而得名。建立之初定都於王舍城優陀夷時期遷都至華氏城。這一時期的摩揭陀國吞併了鴦伽跋耆拘薩羅迦屍等國,為後來統一印度奠定了基礎。

訶黎王朝
公元前6世紀中期—公元前413年
訶黎王朝前6世紀至5世紀版圖。
訶黎王朝前6世紀至5世紀版圖。
首都王舍城,後改為巴連弗邑
常用語言梵語
摩揭陀俗語
普拉克里特諸語言
宗教
印度教吠陀宗教[來源請求]
佛教[來源請求]
耆那教[1]
政府君主制
• 前544-前492年
頻毗娑羅
• 前492-前460年
阿闍世
• 前460-前440年
優陀夷
• 
阿兔樓陀
• 
文荼
• 前437-前413年
那伽都沙迦
歷史 
• 建立
公元前6世紀中期
• 終結
公元前413年
前身
繼承
Pradyota dynasty
吠陀文化
幼龍王朝
今屬於 印度

世系

訶黎王朝歷經200餘年,共經歷了10位君主。第五位君主頻毗娑羅是第一個完全可考證的國王。

在《往世書》中載有另一份可信度不高的世系表,將訶黎王朝和幼龍王朝認為是同一個王朝。悉輸那伽在前王朝被推翻後,被貴族選舉為新的統治者,建立了自己的王朝。按這一說法,頻毗娑羅之前的四位君主是:

註釋

  1. ^ Upinder Singh 2016,第273頁.
  2. ^ 喬度里《古印度政治史》P97,1972年版

相關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