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里斯·德·薩克斯
此條目沒有列出任何參考或來源。 (2022年7月24日) |
薩克森伯爵莫里斯(法語:Maurice comte de Saxe,德語:Hermann Moritz Graf von Sachsen;1696年10月28日—1750年11月20日),本名赫爾曼·莫里茨(德語:Hermann Moritz),其稱呼多據法語翻譯為「薩克斯」或「莫里斯·德·薩克斯」,十八世紀中期法軍將領、軍事家,曾任法國元帥和法國大元帥,在奧地利王位繼承戰爭的軍事表現尤為突出。莫里斯生於德意志,是薩克森選帝侯兼波蘭國王奧古斯特二世的私生子。
莫里斯·德·薩克斯 Maurice de Saxe | |
---|---|
薩克森伯爵 法國大元帥 | |
出生 | 神聖羅馬帝國戈斯拉爾 | 1696年10月28日
逝世 | 1750年11月20日 法蘭西王國香波爾城堡 | (54歲)
安葬 | |
配偶 | Johanna Viktoria von Loeben |
子嗣 | August Adolf von Sachsen 馬里-奧若兒·德·薩克斯 |
父親 | 奧古斯特二世 |
母親 | 柯尼西斯馬克女伯爵 |
簽名 |
生平
青少年時期
赫爾曼·莫里茨1696年生於神聖羅馬帝國戈斯拉爾帝國自由城市,是時任薩克森選帝侯腓特烈·奧古斯特一世(後為波蘭國王暨立陶宛大公,稱奧古斯特二世)與其情婦瑪麗亞·奧羅拉·馮·柯尼希斯馬克的私生子,也是奧古斯特二世的眾多私生子中年齡最長者。
莫里斯的青少年時期在德意志度過,並未與其父腓特烈·奧古斯特共同生活,僅在兩歲時見過身居華沙、已被選為波蘭國王的父親。1711年,時年15歲的莫里斯正式獲得父親承認,並獲封薩克森伯爵的頭銜。莫里斯早年受到的文化教育較為有限,而是很早就開始接觸薩克森和帝國的軍事事務,12歲開始在歐根親王麾下服役,參加了西班牙王位繼承戰爭(未實際參與戰鬥),13歲授步兵上尉,15歲時起與其父奧古斯特二世一同參與大北方戰爭,17歲起在薩克森軍隊中指揮自己的軍團。1717年,莫里斯隨歐根親王參與對奧斯曼帝國的戰爭。
成年後的莫里斯在相貌和性情上都與其父「強力王」奧古斯特頗為相似,同樣酷好享樂,且同樣體格強壯、膂力過人,據稱莫里斯也能與奧古斯特一樣徒手將馬蹄鐵掰彎。
1714年,莫里斯迎娶薩克森一位富有且年輕的女伯爵——約翰娜·維多利亞·馮·洛本,但由於莫里斯躁動而放縱的性情,兩人的婚姻生活並不美滿,莫里斯還大肆揮霍其妻帶來的家族財產。1715年,約翰娜為莫里斯誕下一子,但當天即夭折。1721年,莫里斯向父親請求離婚,並最終獲准。同一時期,莫里斯去往法國軍隊中服役。
庫爾蘭公爵之爭
1726年,莫里斯被邀請擔任長期空位的庫爾蘭公國的公爵。1711年,前庫爾蘭公爵腓特烈·威廉·克特勒以18歲之齡早逝,一直沒有合法且公認的繼承者,其寡妻、出身俄國的安娜·伊凡諾芙娜·羅曼諾娃(後為俄羅斯女皇安娜,1730年-1740年在位)以攝政公爵夫人的身份統治該國已十餘年。在安娜的支持下,莫里斯被選為公爵之位的繼承者,且安娜有意與其結婚。庫爾蘭公國在法理上是隸屬於波蘭的附庸,而波蘭議會不接受莫里斯擔任庫爾蘭公爵。在其情人、法國知名女演員艾德麗安·勒庫弗爾的資金支持下,莫里斯率領一支軍隊前往庫爾蘭。在拒絕與公爵夫人安娜·伊凡諾芙娜·羅曼諾娃成婚後,莫里斯開始同時受到公爵夫人、波蘭及俄羅斯方面的反對。1727年,俄羅斯出兵迅速控制了庫爾蘭公國,將莫里斯趕走,並最終推舉了自己認可的人選擔任庫爾蘭公爵。莫里斯只得撤出,返回法國。
揚名法軍
波蘭王位繼承戰爭
1733年,莫里斯之父奧古斯特二世逝世,莫里斯的異母兄腓特烈·奧古斯特繼位為波蘭國王奧古斯特三世,法國支持斯坦尼斯瓦夫·萊什琴斯基繼任波蘭國王,向薩克森-波蘭及神聖羅馬帝國宣戰,引發了波蘭王位繼承戰爭。在戰爭中,莫里斯在貝里克公爵手下任職,因在菲利普斯圍城戰等戰役中表現傑出而晉中將,受到法王路易十五信任與賞識。
奧地利王位繼承戰爭
1740年年末,奧地利王位繼承戰爭爆發。1741年的布拉格戰役中,莫里斯率軍突襲布拉格,趁守軍不備迅速佔領該城,後於同年因戰功而被晉升為法國元帥。而後,1742年,普魯士、奧地利暫時停戰,莫里斯撤出波希米亞,轉戰西部戰線,撤回萊茵河構築防線。1744年初,莫里斯率軍約1萬人在敦刻爾克一帶集結,預備跨越海峽入侵英國、幫助「老王位覬覦者」詹姆斯·斯圖亞特在英國復辟,但因遭遇風暴未果。莫里斯的軍隊隨後被調往佛蘭德方面對抗大陸上的敵軍。
1745年,巴伐利亞退出戰爭,法軍只得專注於奧屬尼德蘭和意大利的西線,法王路易十五親臨奧屬尼德蘭戰場。莫里斯作為奧屬尼德蘭方面的法軍總指揮官,開展軍事行動。4月,莫里斯率法軍約7萬圍攻圖爾奈,意圖迫使聯軍主力前來解圍。此地是奧屬尼德蘭重鎮,根據條約由荷蘭共和國軍隊主導駐防。由英國坎伯蘭公爵等率領的聯軍無法看清法軍戰略意圖,且對法軍人數估計不足,最終在5月11日的豐特努瓦戰役中大敗於莫里斯指揮的法軍,法軍對聯軍造成了逾萬人的傷亡。6月19日,法軍攻佔圖爾奈,隨後迅速向佛蘭德北部推進;至7月,已進抵荷蘭共和國南部邊境、對其構成威脅,至1746年則已佔領奧屬尼德蘭安特衛普、布魯塞爾等多數要地。莫里斯後又指揮軍隊於1746年的羅庫爾戰役、1747年的勞費爾德戰役接連擊敗敵軍,至1748年又攻佔聯軍在奧屬尼德蘭方面最後一個前哨——馬斯特里赫特。然而,儘管連戰連捷,莫里斯卻未能對聯軍取得決定性的勝利,且法國已因多年戰事出現財政危機,提早與英國、奧地利準備媾和,奧地利王位繼承戰爭最終經1748年10月的《亞琛條約》結束。
莫里斯在戰爭中安排得當,指揮若定,通過豐特努瓦等役的勝利奠定了自己作為同時期歐洲傑出將領的地位;1747年因戰功獲封法國大元帥的榮譽頭銜,成為史上僅有的6名獲得此頭銜的將領之一,並在軍中和民間享有崇高聲望。
個人生活與晚年
1745年,路易十五為表彰莫里斯的戰功將香波爾城堡賞賜給他,他在晚年生活於此處,他的元帥親衛隊「薩克森志願軍」也駐紮於此處。從1725年到1749年退役,薩克森伯爵一直夢想並追求擁有自己的王國,但直到1750年11月去世,這一夢想也未實現。
莫里斯其所著的《夢想》(Mes Rêveries,又譯《我的沉思》)是18世紀的重要軍事理論著作,在書中強調處理軍事事務中應運用理性、科學的方法,並推崇機動戰而非圍城戰。1749年,莫里斯在無憂宮與普魯士國王腓特烈二世會面,腓特烈大帝稱讚了他的軍事成就和著作。
莫里斯晚年曾有多位情人,他一生無子,僅有數個私生女,其中最小的瑪麗-奧蘿爾·德·薩克斯是女作家喬治·桑(本名阿芒蒂娜-露西爾-奧蘿爾·迪潘)的祖母,因此薩克森伯爵莫里斯是喬治·桑的曾外祖父。
1750年,薩克森伯爵莫里斯在香波爾城堡逝世,死後在巴黎舉行了葬禮,並下葬於斯特拉斯堡聖多馬教堂。莫里斯為新教徒,因此未在巴黎下葬。
身後
巴黎第七區、第十五區的薩克森大街(Avenue de Saxe)以薩克森伯爵莫里斯的名字命名;這條街道的起點之一為豐特努瓦廣場。里昂第三區、里昂第六區有一條名為薩克森元帥大街(Avenue du Maréchal de Saxe)的街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