紐芬蘭漁場

紐芬蘭漁場,位於紐芬蘭島沿岸(紐芬蘭大淺灘),曾是世界四大漁場之一,由拉布拉多寒流墨西哥暖流在紐芬蘭島附近海域交匯而形成了。1534年,由意大利航海家約翰·卡波特在尋找西北航道時意外發現。異常豐富的漁業產量有着「踩着鱈魚群的脊背就可上岸」的美名[1],但在幾個世紀的肆意捕撈之後,特別是1950、1960年代大型機械化拖網漁船開始在漁場作業後,紐芬蘭漁場漸漸消亡,1990年代之後已不可見[2]。現今紐芬蘭漁場已成為歷史。

形成

 
鱈魚在世界海域的分佈圖

紐芬蘭漁場的形成得益於兩股洋流在這片海域附近交匯,其中拉布拉多寒流向南流動,墨西哥暖流向北流動,在紐芬蘭島附近交匯,兩股洋流的交匯對漁場的形成有兩點影響:

其一,使海水發生擾動,將海底營養鹽類帶到海洋表層,導致浮游生物繁盛,以浮游生物為生的魚類富集於此。

其二,寒暖流交匯可產生「水障」,阻止魚群游動,這兩點都有利於紐芬蘭漁場的形成。

世界上著名的漁場大多是這種成因。同時,在此入海的聖勞倫斯河也帶來豐富的營養鹽類。

歷史

在漁場第一次被發現時,約翰·卡波特的船員報告到:

「這片海域的魚是如此之多,無需漁網只要用魚籃即可捕魚」[3]

而一百多年後的1600年,一名英國船長仍然提到:

「海岸有如此厚的魚群,我們幾乎是在它們之上行船」[4]

發現漁場後,西歐南歐的漁民跨海而來,他們發現了在紐芬蘭島附近海域最佳的捕捉鱈魚地點,以及鱈魚的長途運輸過程中保鮮問題。

法國、西班牙、葡萄牙的漁民們在紐芬蘭大淺灘以及附近海域捕魚,這些地方的魚群通常是很豐富的。漁民們將捕上來的魚在船上醃干,使得魚能夠在運往歐洲前仍未乾透。而英國的漁民集中近海的某些地方捕魚,在這些地方只有一年中的特定時段——魚類的洄游時段——才有魚。漁民們每天用小船來回於海岸與漁場之間。他們發展一套方法,包括曬鹽、醃魚、這種方法變得十分流行,因為它可以將魚保存數年之久。許多靠近海岸的地點逐漸成為定居地,尤其是聖約翰斯,現在的加拿大紐芬蘭-拉布拉多省省會。[5]

16世紀後期,西班牙和葡萄牙的漁業終止了,主要是由於無敵艦隊的覆滅。此後,英國人和法國人共同進行捕漁作業,直到1904年夏季法國當局同意放棄此地的捕漁權為止。

漁場的消亡

1950、1960年代大型機械化拖網漁船開始在漁場作業,這些全天候的大型機械化拖網漁船一波一波的駛入了紐芬蘭灣。而船上的現代化的冷凍技術能確保剛捕撈上來的鮮魚速凍保鮮。據統計,這種漁輪一個小時捕獲量竟達200噸,在16世紀時一艘傳統的漁船整個漁季捕撈量只有100噸。[6]

1949年,紐芬蘭加入加拿大。1960年代末,加拿大政府的調查表明紐芬蘭漁場的產量開始急速下降,1975年已經減少了60%。1992年,加拿大政府下達了關於紐芬蘭漁場的禁漁令。這一舉動一下子使得近4萬漁民失業。但這已於事無補。紐芬蘭漁場已成為歷史名詞。

參考資料

  1. ^ 存档副本. [2010-02-2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6-05). 
  2. ^ 存档副本. [2010-02-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3-04). 
  3. ^ Pringler, Heather. "Cabot, cod and the colonists". Canadian Geographic. http://www.canadiangeographic.ca/specialfeatures/atlanticcod/cabot.asp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4. ^ A Run on the Banks How "Factory Fishing" Decimated Newfoundland Cod". E/The Environmental Magazine!. 2001-03. 存档副本. [2009-01-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9-05-11). .
  5. ^ Ryan, Shannon. "History of Newfoundland Cod Fishery". 存档副本. [2008-06-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6-12-18). . Retrieved 2008-06-20.
  6. ^ 存档副本. [2010-02-2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6-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