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永泉(1880年—1942年)[1],字伯川,亦百川直隸省天津府天津縣人,祖籍江蘇省中華民國軍事將領。

王永泉

生平

1902年(光緒28年),王永泉赴日本留學,先後入成城學校陸軍士官學校第4期工兵科。[2]畢業歸國後,任陸軍第八鎮工兵營管帶。中華民國成立後,歷任北洋政府陸軍部工兵技正、湖南都督署參謀長。1917年(民國6年),任奉天陸軍司令部副官長兼補充旅旅長。1918年(民國7年)10月,因李厚基在福建兵敗,奉天混成旅在段祺瑞命令下自洛陽率領南調福建省增援,為王永泉入閩之原因。

民國八年(1919)1月,補充旅改名為中央陸軍第24混成旅,王永泉續任旅長,該旅駐紮福建省[3][4]

在直皖戰爭後,因皖系落敗,皖系的主要人物徐樹錚自北京脫逃,輾轉抵達福州,由徐樹錚牽線與王永泉、汀漳鎮守使臧致平、廣州軍政府將領許崇智等私下協議推翻李厚基在福建省的統治。1922年(民國11年)10月,王永泉同皖系徐樹錚在福建成立建國軍政制置府,王永泉自稱福建總撫兼省長。11月,制置府廢止,此後王永泉單獨統治福建省。

由於皖系在福建省的的大動作驚動北京,直系吳佩孚下令孫傳芳率領的陸軍第2師周蔭人率領的陸軍第12師在民國11年冬季南下福建增援,這支部隊很快擊敗了原先盤據福建的王永泉部隊。在直系主力軍入閩後,原先王、徐自封的頭銜就無法確保。在民國十二年(1923)3月,福建督理一職由孫傳芳接任,王永泉改任福建軍務幫辦。1923年4月,兼任建安護軍使。5月,建安護軍使被撤銷,改任興泉護軍使。1923年被北京政府授予溥威將軍稱號。

民國十三年(1924)3月的同安戰鬥,王永泉與其盟友臧致平的部隊遭到孫傳芳徹底擊潰。殘軍由臧致平、楊化昭帶領下投奔江蘇督軍盧永祥。逃跑下野後的王永泉入住上海法國租界善鍾路87號。[3][4]

1937年(民國26年)12月,中華民國臨時政府成立,王永泉參加,任治安部次長,輔佐部長齊燮元[4]1940年(民國29年)3月,臨時政府同汪精衛政權合流後,王永泉從政界、軍界退出。[5]1942年(民國31年),王永泉在北京特別市病逝。享年63歲。[3]

註釋

  1. ^ 徐主編(2007)、85頁作生於1880年。東亜問題調査會編(1941)、10頁作「1876年生」。
  2. ^ 東亜問題調査會編(1941)、10頁作此。徐主編(2007)、85頁作「第3期工兵科」。
  3. ^ 3.0 3.1 3.2 徐主編(2007)、85頁。
  4. ^ 4.0 4.1 4.2 東亜問題調査會編(1941)、10頁。
  5. ^ 東亜問題調査會編(1941)、10頁作王永泉任華北政務委員會治安總署署長。但是,劉主編(1995)、1056頁作汪精衛政權成立時的治安總署署長為杜錫鈞。本條目依照後者之說。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