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山雀鶥

鸚嘴科褐鶥屬下的一種鳥類

玉山雀鶥學名Fulvetta formosana,台灣作褐頭花翼),又名紋喉雀鶥、灰頭花翼、褐頭雀鶥、臺灣雀鶥、灰頭花翼畫眉,是鴉雀科褐鶥屬的一種鳥類。[3][4]玉山雀鶥為雜食性,僅分佈於台灣山區的箭竹林或針葉林中,是台灣特有種[4][5]

玉山雀鶥
科學分類 編輯
界: 動物界 Animalia
門: 脊索動物門 Chordata
綱: 鳥綱 Aves
目: 雀形目 Passeriformes
科: 鴉雀科 Paradoxornithidae
屬: 褐鶥屬 Fulvetta
種:
玉山雀鶥 F. formosana
二名法
Fulvetta formosana
(Ogilvie-Grant, 1906)
異名[2]
  • Proparus formosanus Ogilvie-Grant, 1906
  • Alcippe formosana (Ogilvie-Grant, 1906)
  • Alcippe cinereiceps formosana (Ogilvie-Grant, 1906)
  • Fulvetta cinereiceps formosana (Ogilvie-Grant, 1906)

這個物種長期被視為是灰頭雀鶥亞種之一,但因為其明顯不同的體色而被獨立為一個物種。其特徵為頭至背的褐色、胸腹部上的深色縱紋及翅膀上的橙黃色羽毛。繁殖季約在5—7月之間,每次產1—2枚卵。雖然受到全球變暖的影響,這個物種的棲地被迫上遷到更高海拔的地區,但下滑速度並不足以歸入進一步的分類,因此在《國際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中該物種的保護狀況被評為無危

命名歷史與分類學

本物種由蘇格蘭鳥類學家威廉·羅伯特·奧格爾維-格蘭特於1906年描述的鳥類。[6]其種加詞formosana指的是福爾摩沙,即台灣。[7]:163模式產地玉山(Mt. Morrison)。[8]

金眼鶥雀屬

山鶥屬

褐鶥屬

棕頭雀鶥

中華雀鶥

路德雀鶥

白眉雀鶥

褐頭雀鶥

灰頭雀鶥

玉山雀鶥

Fulvetta
2019年研究的部分鴉雀科支序圖[9]

玉山雀鶥在生物分類學中曾為灰頭雀鶥的一個亞種,連同也曾為其亞種之一褐頭雀鶥形成超種,長期歸入林鶥科雀鶥屬下。[8][10]2006年,有研究提出玉山雀鶥縱使沒有聲音方面的研究,其外觀上與褐頭雀鶥的差異已經足以拆分為獨立物種。[11][12]並在2006—2009年的研究中支持拆分進現在的褐鶥屬下。[3]其屬名Fulvetta來自拉丁語fulvus,意指「黃褐色的、茶色的」。[7]:166至此,玉山雀鶥是一個單型物種,沒有亞種分化。[5]

形態特徵

玉山雀鶥的體長平均約12厘米,體重平均約10.0公克。[8][13]鳥喙寬平均約2.5毫米、深平均約3.0毫米、嘴峰長平均約10.4毫米,翼長平均約53.3毫米;跗蹠平均長約21.6毫米,尾長平均約5.3厘米。[13]

這個物種在頭頂至背側為褐色,眼先及眉線顏色是較深的咖啡色,眼圈白色。[12]其耳羽深葡萄褐色,肩、翼外側、腰、尾橙黃褐色;初級飛羽外緣灰白色、次級飛羽橙黃色;尾羽褐色,外瓣橙黃色。[12][10]喉、胸為灰白色,前有相較於其他相似種更為明顯的褐色縱紋,腹灰褐色。[11][12]眼睛虹膜淡金褐色,鳥喙黑褐色(淡粉灰色至淡褐色),跗蹠褐色。[12][8]兩性沒有明顯差異;而幼鳥相對於成鳥外觀來得淡,且鳥喙顏色較粉。[8][14]

棲息環境

玉山雀鶥為台灣的特有種鳥類,其棲息地為(亞)熱帶地區高海拔疏灌叢和亞熱帶或熱帶的山區內。[13]主要是海拔2000—3500米的針葉林灌木叢、箭竹林中下層,或是落葉林的灌木叢和鄰近的低海拔山地植被生活;繁殖時會在高山中的竹林和松林下層內;在台灣北部最低可在1590米處發現。[8]

習性

玉山雀鶥是一種留鳥,但隨季節變換會做垂直遷徙,其飛行能力較弱,通常只做短距離的飛行。[12][15][16]牠們主要以昆蟲等陸生無脊椎動物為食;但也食用植物的葉、芽、種籽,為雜食性[13][12][15]其種群多單獨或成小群活動,不與其他鳥類混群,也不畏人。[12][16]

繁殖

這個物種的繁殖季在5—7月之間,其由苔蘚、箭竹葉和樹皮等築成的巢穴築於箭竹的枝椏上,離地高約1.8米;內襯蕨類的根,巢的大小約80至100毫米左右。[12]每巢為1—2枚卵,卵為無光澤的灰藍色且帶有灰褐色污斑;卵重1.5公克,長約18.1毫米、寬約13.4毫米。[12][16]

叫聲

玉山雀鶥的歌曲為「ti tuuu」,其中第一個音符的音調上升,第二個則下降,約每3—6秒鐘會重複一次。[8]其用以溝通時的鳴叫聲為尖細的雙音節「吱—吱—」聲,或帶有鼻音的「唧—唧—唧—」。[12][16]

物種狀態

在台灣,這個物種並非保育類,其種群大小未被確切估計,但認為介於有1萬—10萬對成鳥之間的大小。[15][17]雖然受到全球變暖的影響,玉山雀鶥的分佈海拔在1992年至2014年間有所上升,但其種群下降速度並不至於歸入進一步的分級,因此在《國際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中該物種的保護狀況被評為無危[18][17]

參考資料

  1. ^ BirdLife International. Fulvetta formosana. The IUCN Red List of Threatened Species 2016: e.T22734603A95091626. [2024-05-30]. doi:10.2305/IUCN.UK.2016-3.RLTS.T22734603A95091626.en . 
  2. ^ Lepage, Denis. Taiwan Fulvetta. Avibase: The world bird database. Bird Studies Canada. 2004 (英語).   
  3. ^ 3.0 3.1 International Ornithologists' Union. Gill, F.; Donsker, D.; Rasmussen, P. , 編. IOC World Bird List (v14.1). 2024 [2024-01-0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01-03) (英語). 
  4. ^ 4.0 4.1 鍾國芳; 邵廣昭. 褐頭花翼 Fulvetta formosana. 臺灣物種名錄. 臺灣: 臺灣生物多樣性資訊機構. 2022 [2022] (中文(臺灣)). 
  5. ^ 5.0 5.1 Clements, J. F.; Rasmussen, P. C.; Schulenberg, T. S.; Iliff, M. J.; Fredericks, T. A.; Gerbracht, J. A.; Lepage, D.; Spencer, A.; Billerman, S. M.; Sullivan, B. L.; Wood, C. L. The eBird/Clements checklist of birds of the world: v2023. 2023 [2022-10-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1-01). 
  6. ^ Ogilvie-Grant, W. R. On new species from Central Formosa. Bulletin of the British Ornithologists' Club (London: British Ornithologists' Club). 1906, 16 (121): 118-123 [120] [2024-05-3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11-09) (英語). 
  7. ^ 7.0 7.1 Jobling, James A. The Helm Dictionary of Scientific Bird Names. London: Christopher Helm. 2010. ISBN 978-1-4081-2501-4 (英語). 
  8. ^ 8.0 8.1 8.2 8.3 8.4 8.5 8.6 Collar, N.J.; Robson, Craig. Family Timaliidae (Babblers). del Hoyo, Josep; Elliott, Andrew; Christie, David A. (編). Handbook of the birds of the world  12. Barcelona: Lynx Edicions. 2007: 71, 139 [2024-05-30]. ISBN 978-84-96553-42-2 (英語). 
  9. ^ Cai, Tianlong; Cibois, Alice; Alström, Per; Moyle, Robert G.; Kennedy, Jonathan D.; Shao, Shimiao; Zhang, Ruiying; Irestedt, Martin; Ericson, Per G.P.; Gelang, Magnus; Qu, Yanhua; Lei, Fumin; Fjeldså, Jon. Near-complete phylogeny and taxonomic revision of the world’s babblers (Aves: Passeriformes). Molecular Phylogenetics and Evolution. 2019-01, 130: 346–356 [2024-05-31]. doi:10.1016/j.ympev.2018.10.010 (英語). 
  10. ^ 10.0 10.1 趙正階. 申桂蘭 , 編. 中国鸟类志 下卷 雀形目. 長春: 吉林科學技術出版社. 2001-06: 464–466. ISBN 7-5384-2407-5 (中文(中國大陸)). 
  11. ^ 11.0 11.1 Collar, N. J. A partial revision of the Asian Babblers (Timaliidae) (PDF). Forktail. 2006, 22: 85–112 [2024-05-30].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16-03-06) (英語). 
  12. ^ 12.00 12.01 12.02 12.03 12.04 12.05 12.06 12.07 12.08 12.09 12.10 劉小如; 丁宗蘇; 方偉宏; 林文宏; 蔡牧起; 顏重威. 紋喉雀鶥. 台灣鳥類誌第二版(下). 台灣: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林務局. 2012-12-01: 231—234 [2023-08-18]. ISBN 978986033927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5-20) (中文(臺灣)). 
  13. ^ 13.0 13.1 13.2 13.3 Tobias, Joseph A.; Sheard, Catherine; Pigot, Alex L.; Devenish, Adam J. M.; Yang, Jingyi; et al. AVONET: morphological, ecological and geographical data for all birds. Ecology Letters. 2022-03, 25 (3): 581—597 [2023-07-22]. doi:10.1111/ele.1389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2-03) (英語). 
  14. ^ 蕭木吉. 臺灣野鳥手繪圖鑑. 台灣: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林務局. 2014-10: 320. ISBN 9789860425550 (中文(臺灣)). 
  15. ^ 15.0 15.1 15.2 【鳥類基本資料介紹】灰(褐)頭花翼 Fulvetta formosana. 玉山國家公園. [2024-05-31] (中文(臺灣)). 
  16. ^ 16.0 16.1 16.2 16.3 方偉宏. 台灣鳥類全圖鑑(全新美耐版) 二版. 臺北市: 貓頭鷹. 2010-04: 297. ISBN 9789862620250 (中文(臺灣)). 
  17. ^ 17.0 17.1 Symes, A. Species factsheet: Taiwan Fulvetta (Fulvetta formosana). BirdLife Data Zone. 2024 [2024-05-3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04-11) (英語). 
  18. ^ 廖靜蕙. 溫度降不下 特有亞種岩鷚快找不到家. 環境資訊中心. 2015-05-04 [2024-05-3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12-25) (中文(繁體)). 

外部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