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德華·皮亞利
爱沙尼亚作家、语言学家;苏联爱沙尼亚最高苏维埃主席团主席
愛德華·尼古拉耶維奇·皮亞利(俄語:Эдуард Николаевич Пялль;1903年10月15日—1989年6月13日),愛沙尼亞作家、語言學家、文學評論家。愛沙尼亞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科學院通訊院士。曾任愛沙尼亞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最高蘇維埃主席團主席、愛沙尼亞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科學院語言文學研究所所長、語言文學研究所高級研究員等職務。[1]
愛德華·皮亞利 Эдуард Пялль | |||||||||||||||||
---|---|---|---|---|---|---|---|---|---|---|---|---|---|---|---|---|---|
愛沙尼亞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最高蘇維埃主席團主席 | |||||||||||||||||
任期 1947年3月5日—1950年7月4日 | |||||||||||||||||
前任 | 尼戈爾·安德烈森 | ||||||||||||||||
繼任 | 奧古斯特·雅各布森 | ||||||||||||||||
個人資料 | |||||||||||||||||
出生 | 1903年10月15日[儒略曆10月2日] 俄羅斯帝國利沃尼亞省庫里斯塔教區庫薩村 | ||||||||||||||||
逝世 | 1989年6月13日 蘇聯塔林 | (85歲)||||||||||||||||
國籍 | 蘇聯 | ||||||||||||||||
政黨 | 蘇聯共產黨 | ||||||||||||||||
母校 | 列寧格勒教育學院 | ||||||||||||||||
獲獎 |
|
生平
- 1903年10月15日出生於利沃尼亞省庫里斯塔教區庫薩村的一個鐵匠家庭。他從十歲起從事農業工作,從十二歲起,做牧羊人。
- 1918年12月-1919年8月,他與父親一起在紅軍中擔任志願者,父親死在前線。派爾擔任偵察兵,參加普斯科夫附近和拉脫維亞的戰鬥。
- 1919年9月-1921年,彼得格勒愛沙尼亞無產階級大學工人學院學習。1920年加入俄共(布)。
- 1921年-1924年8月,列寧格勒愛沙尼亞教育學院學習。
- 1924年8月-1926年8月,韃靼斯克學校任教,西伯利亞從事黨務工作。
- 1926年8月-1929年8月,列寧格勒赫爾岑師範學院學習。
- 1929年8月-1932年8月,愛沙尼亞-芬蘭師範學院愛沙尼亞語教師。
- 1932年8月-1935年6月,列寧格勒語言學研究所愛沙尼亞語系研究生。
- 1935年6月-1938年6月,列寧格勒語言學研究所學術秘書,列寧格勒國立大學和赫爾岑師範學院愛沙尼亞語言和文學教授。
- 1938年6月-1940年4月,蘇聯科學院馬爾語言學研究所芬蘭-烏戈爾語系高級研究員兼主任。
- 1940年9月-1941年1月,愛共(布)中央委員會機關報《共產主義者》報副總編。
- 1941年2月-1943年12月,愛沙尼亞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人民委員會副主席。衛國戰爭期間,他被愛沙尼亞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國防委員會授權加強防線。愛沙尼亞淪陷後前往莫斯科指導愛沙尼亞廣播節目,參與組織愛沙尼亞紅軍部隊。期間,1941年6月-1943年,愛沙尼亞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監察人民委員。
- 1943年4月-1947年4月,愛共(布)中央委員會書記,負責宣傳工作。
- 1947年3月-1950年7月,愛沙尼亞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最高蘇維埃主席團主席。1950年3月愛共(布)五屆八中全會上被指控資產階級民族主義分子,隨後被解職。
- 1950年7月-1955年,塔林師範學院愛沙尼亞語言文學系主任。
- 1955年-1968年,愛沙尼亞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科學院語言文學研究所所長。1961年當選愛沙尼亞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科學院通訊院士。
- 1968年-1973年,愛沙尼亞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科學院社會科學系學術秘書。
- 1973年-1974年,愛沙尼亞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科學院語言文學研究所的高級研究員。
- 1974年起退休,享受塔林市個人養老金待遇。
- 1989年6月13日於塔林逝世,享年85歲。葬於森林公墓。
皮亞利是第2-3屆蘇聯最高蘇維埃民族院代表;第2屆愛沙尼亞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最高蘇維埃代表。
文學創作
派爾的第一次寫作嘗試可以追溯到1920年代他在彼得格勒的時候,當時他在當地雜誌上發表文章。1931年,他在列寧格勒以Siim Sepik的筆名出版第一部詩集《第六盤磁帶》。他的早期作品主要涉及俄國內戰和革命鬥爭。
代表作:(除非另有說明,否則以雨果·安格瓦克斯(Hugo Angervaks)的筆名出版。)
- 《時間的考驗》(1959)
- 《早晨》(1959)
- 《老樺樹》(1960)
- 《木乃伊》(1961)
- 《沼澤上的雪橇》(1969)
- 《金鷹時代》(1980)
- 《黑海鷗》(1987)
- 《論1940年以前愛沙尼亞蘇聯文學在蘇聯的發展》(1940,以本名發表)
- 《愛沙尼亞蘇維埃文學的青年》(1973,以本名發表)
榮譽
- 列寧勳章(1973)
- 十月革命勳章(1983)
- 一級衛國戰爭勳章(1945)
- 二級衛國戰爭勳章(1985)
- 勞動紅旗勳章(1963)
- 紅星勳章
- 榮譽勳章(1956)
- 紀念列寧誕辰一百周年獎章
- 1941-1945年偉大衛國戰爭戰勝德國獎章
- 1941-1945年偉大衛國戰爭勝利二十周年獎章
- 1941-1945年偉大衛國戰爭勝利三十周年獎章
- 1941-1945年偉大衛國戰爭勝利四十周年獎章
- 蘇聯武裝力量五十周年獎章
- 蘇聯武裝力量六十周年獎章
- 蘇聯武裝力量七十周年獎章
- 退休勞動者獎章
- 愛沙尼亞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功勳科學家稱號(1969)
參考資料
- ^ Справочник по истории Коммунистической партии и Советского Союза 1898 - 1991. [2023-07-2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7-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