溝藍子魚
溝藍子魚(學名:Siganus canaliculatus)為藍子魚科藍子魚屬的魚類,俗名長鰭藍子魚、長鰭臭肚魚。於1797年首次被蘇格蘭探險家Mungo Park正式描述為Chaetodon canaliculatus,模式產地為蘇門答臘島的明古魯省。[2]
溝藍子魚 | |
---|---|
科學分類 | |
界: | 動物界 Animalia |
門: | 脊索動物門 Chordata |
綱: | 輻鰭魚綱 Actinopteri |
目: | 地位未定 incertae sedis |
科: | 藍子魚科 Siganidae |
屬: | 藍子魚屬 Siganus |
種: | 溝藍子魚 S. canaliculatus
|
二名法 | |
Siganus canaliculatus Park, 1791[2]
| |
異名 | |
|
分佈
本魚印度太平洋區,包括東非、馬達加斯加、毛里裘斯、塞舌爾群島、紅海、波斯灣、科摩羅、馬爾代夫、斯里蘭卡、印度、安達曼海、泰國、緬甸、馬來西亞、菲律賓、日本、台灣、越南、中國沿海、印尼、新幾內亞、澳洲、密克羅尼西亞、帕勞、馬里亞納群島、馬紹爾群島、諾魯、所羅門群島、斐濟群島、新喀里多尼亞等海域。
分度
水深1至50公尺。
特徵
本魚體呈橢圓形且側扁,標準長度為其深度的2.3至2.8倍,頭部的背部輪廓在眼睛上方微弱地明顯凹陷,鼻子尖,前鼻孔有一個瓣,在幼魚中,它覆蓋了後鼻孔,隨着魚的生長,會變得更短[3],體色多變,從綠灰色到黃棕色,頸背和身體前部有100-200個淺藍色到白色的斑點,背鰭第一棘與側線之間有2至3排,大約是眼睛大小的六分之一,側線最高點與第一棘基部之間還有10排左右,受到驚嚇或受傷時其側腹佈滿淺棕色、深棕色和奶油色的斑點,形成6或7個均勻間隔的深色傾斜區域的圖案,其中寬度相似的淺色區域將它們分開。背鰭最後一棘甚短;背鰭硬棘部及軟條部間有一深刻。臀鰭最後一棘短。約與第一棘等長。死亡時,背側具有暗褐色點,體側則是白色點。生活時,二者皆呈淡藍色。背鰭硬棘13枚、軟條10枚;臀鰭硬棘7枚、軟條9枚。體長可達30公分。另外各鰭鰭棘上有毒腺,被刺到會引起劇痛,須小心。
生態
成魚生活在近岸水域、藻礁、河口和大型潟湖中,這些地方的碎石上生長著藻類。幼魚生活在珊瑚礁平地和淺海灣。幼魚會形成非常大的魚群,隨着魚的成熟,魚群的規模會縮小。成魚成群出現,約20隻,以藻類為食,成熟的雌魚在一個繁殖期可以產卵多次,產卵量可達一百萬個。
經濟利用
肉質鮮美,為高經濟價值的食用魚,煮湯、燒烤皆宜。
參考文獻
- ^ Carpenter, K.E.; Lawrence, A. & Myers, R. Siganus canaliculatus. The IUCN Red List of Threatened Species. 2017: e.T46088346A115394869 [errata version of 2016 assessment] [23 July 2020]. doi:10.2305/IUCN.UK.2016-3.RLTS.T46088346A46664909.en .
- ^ 2.0 2.1 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 沟蓝子鱼. 中國動物物種編目數據庫. 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 [2009-04-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3-05).
- ^ D.J. Woodland. Siganidae. Carpenter, K.E.; Niem, V.H. (編). FAO species identification guide for fishery purposes. The living marine resources of the Western Central Pacific. Volume 6. Bony fishes part 4 (Labridae to Latimeriidae), estuarine crocodiles, sea turtles, sea snakes and marine mammal (PDF). FAO Rome. 2001: 3633 [2024-04-18]. ISBN 92-5-104587-9.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23-0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