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邵縣

中国湖南省邵阳市的县

新邵縣位於中部湖南省中部、是邵陽市東北部的一個下轄。區域總面積為1763平方公里。

新邵縣
坐標:27°19′19″N 111°27′36″E / 27.32186°N 111.4601°E / 27.32186; 111.4601
國家 中華人民共和國
隸屬行政區湖南省邵陽市
政府駐地釀溪鎮
下級行政區
15
面積
 • 總計1,762.34 平方公里(680.44 平方英里)
人口2020年[1]
 • 常住612,943人
 • 密度348人/平方公里(901人/平方英里)
 • 城鎮271,317人
時區北京時間UTC+8
郵政編碼4229xx
電話區號0739
行政區劃代碼430522
本地生產總值¥145.26億元人民幣
網站www.xinshao.gov.cn

GDP總量145.26億元(2018),常住總人口約62萬人。人民政府駐釀溪鎮大新街70號。

地理環境

新邵地處雪峰山脈,雪峰山自西向東穿過全境,主要山峰有龍山 (山峰)金龍山板竹山。主要河流為資水及其支流龍山河石馬河渙溪河釀溪河棠溪河龍口溪河岱水河。境內地勢南高北低,東北、西北以山地為主,東南和西南以丘陵為主;最高點為龍山主峰岳平頂海拔1513米。

相鄰縣級行政區有,北界新化縣漣源市冷水江市,東依邵東市,南連邵陽市轄區邵陽縣,西接隆回縣

地質

新邵縣境內地層主要有震旦系、寒武系、奧陶系、志留系、泥盆系、石炭系、二迭系、三迭系、白堊系等。其中震旦系主要出露於龍山、岱山、大形山、板子山一帶。寒武系主要分佈在震旦系周圍,以及白雲鋪—易家嶺和坪上的小河裏一帶。奧陶系零星分佈於下源、中源、楓樹坑、厚里沖等地。志留系出露於中部山地邊緣部分地帶。泥盆系分佈於龍山山麓,新田鋪、龍溪鋪、龍口溪、筱溪、坪上、張家沖、嚴塘、高橋、易家嶺、曹家壩、陳家坊、扶錫等地。石炭系廣佈於縣境南部丘崗地區。二迭系主要分佈於雀塘鋪、陳家橋一帶。三迭系分佈於大花塘等地。白堊系分佈於縣南部崗地及釀溪至寺門前一帶。其它第三系、第四系僅見片段,稍有發育。 新邵縣境內岩漿岩主要有加里東期,印支期和燕山期花崗岩。加里東期花崗岩見於縣境迎光一帶,面積較少。印支期花崗岩、燕山期花崗岩主要見於下源、迎光一帶。 新邵縣境內地層存有褶皺和斷裂。褶皺主要有:陳家坊以北、孫家橋以東的龍山穹窿,沿穹窿核部,金銻礦化普遍;大形山——龍口溪背斜;坪上——豹馬嶺半背斜;田心坪—庫里向斜;長沖鋪—陡嶺向斜;十字路—鐵坑向斜。斷裂帶主要有:分佈在扶錫至太芝廟、麥子排一帶的龍山穹窿東緣沖斷帶;位於大形山、龍口溪背斜與財溪至豹馬嶺之間的銅柱灘——高橋沖斷帶;發育於五湖廟、龍溪鋪、中源鋪一帶的龍溪鋪——中源鋪沖斷帶。

地貌

新邵縣地貌類型多樣,山地丘陵面積多,呈北高南低,南向敞開,逐級遞降形態。境內資江、湘江兩條水系縱貫,地表切割強烈,形成的山地、丘陵、平原、崗地和水面面積比例大致為4.7:2.2:1.5:1.2:0.4。 新邵縣平原面積為281.8612平方公里(2011年),佔新邵縣總面積的16.00%。以江河、溪谷平原為主,分佈在資水干、支流和湘江支流較平緩的地帶,如資江沿岸的王家坪、塘口、小廟頭和筱溪等處。溶蝕平原處在石灰岩山丘包圍之中,零散分佈縣境各地。 新邵縣崗地主要集中在縣境南部和北端,面積約為198.06平方公里(2011年),佔新邵縣部面積的11.23%。其中低崗地大部屬邵陽盆地範圍,占縣總面積的5.07%。高崗地散佈各地,占縣總面積的6.88%。 新邵縣丘陵多分佈於南部崗地和中部山地的過渡地帶,面積為398.93平方公里(2011年),佔新邵縣面積的22.63%。 新邵縣山地分佈在縣境東、中、西的偏北地帶,面積為871.0256平方公里(2011年)。佔新邵縣總面積的49.41%,主要山脈有天龍山、大形山、板竹山、川岩山、金龍山、朗概山和龍山,海拔公里以上山峰136個,其中較大的31座,最高峰為龍山嶽坪峰,海拔1513.6米。

大山

東部大山是大龍山(當地人俗稱龍山,有湖南百里龍山國家森林公園),中部大山是金龍山,西部大山是天龍山(到新化縣了)。

氣候

新邵縣屬中亞熱帶大陸性季風濕潤氣候,年平均氣溫17.0℃,最高為1998年17.7℃,最低為1984年16.2℃。年平均總日照時數1480.5小時,日照百分率33%。以2003年最多,1688.3小時、日照百分率38%;1982年最少,1258.3小時、日照百分率28%。降水量屬衡邵低值區邊沿與梅城高值區之間。年平均總降水量1365.2毫米。自北向南遞減,北部1500毫米,中部1350~1450毫米,南部1300毫米左右。年平均總蒸發量1201.6毫米。最多1978年達1385.4毫米,1982年只有1011.2毫米為最少。7月份以偏南風為主,其它各月以東北風為主。年平均風速為1.0米/秒。年平均總霜日數19天。年平均初霜期11月25日,終霜期2月26日。年平均無霜期271天,1980年多達304天,1986年只有237天。年平均降雪日數12天。1985年多達25天,1981年只有2天。年平均初雪期12月19日,終雪期2月25日。 新邵縣氣候特徵: (一)四季分明,春秋短、冬夏長。 (二)4、5、6月多大雨,7、8月高溫乾旱。 (三)光熱水資源較豐富,但乾旱、洪澇、低溫等災害頻繁,大風、冰雹、冰凍、雷擊災害也不少見。 (四)地形複雜,造成溫度、降水、光照的地理差異明顯。北部和南部因海拔低而氣溫偏高,中部因海拔高而氣溫偏低。降水量年度和季節差異很大,又因地形和海拔不同,差異更顯著。據新邵縣12個雨量點記錄顯示,潭溪、洪溪、大河灘、坪上等地的大雨、暴雨、雨日、雪日、年降水量等比其它地方明顯偏多,以潭溪暴雨最多。最大年降水量是1994年坪上達2351毫米。最大月降水量是1995年6月龍溪鋪達547毫米,該月降水量占該年降水量的36%。最大日降水量是1998年5月22日坪上達225.5毫米,占該年降水量的13%。日照,山脈南坡比北坡每天多0.5~2.0小時。 (五)近20年來冬季有偏暖趨勢,在冰凍和嚴寒期(日平均氣溫≤0.0℃且連續≥5天)天氣很少出現。20世紀60~80年代,冬季多有冰凍天氣出現,1984年冰凍多達10天。90年代以來冰凍天氣明顯減少,1993~2005年的13年裏只出現冰凍2天(高寒山區外)。

行政區劃

新邵縣下轄13個、2個[2]

釀溪鎮、​嚴塘鎮、​雀塘鎮、​陳家坊鎮、​潭溪鎮、​寸石鎮、​坪上鎮、​龍溪鋪鎮、​巨口鋪鎮、​新田鋪鎮、​小塘鎮、​太芝廟鎮、​大新鎮、​潭府鄉迎光鄉

人口

根據第七次人口普查數據,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時,新邵縣常住人口為612943人。[3]

總人口為83.3萬人(2018),其中農業人口46.81萬人,非農業人口31.91萬人[4]

交通

1.鐵路。東西走向的滬昆高鐵邵陽北站設站我縣坪上鎮,南北走向的呼南高鐵即將動工,「一縱一橫」兩條高鐵大動脈有望在我縣境內交匯而過。懷邵衡、長婁邵城際高鐵連南接北和承東啟西,新邵縣城距邵陽南站僅12公里。湘黔鐵路跨縣而過,在境內設有石泉貨運車站;洛湛鐵路邵陽北火車貨運車站毗鄰我縣雀塘循環經濟產業園。

2.公路。滬昆、二廣、邵坪、衡邵、婁新5條高速在縣內及周邊設有落地互通9個、連接線5條。9條國省幹道連接成網。

3.航運。資江自南向北貫穿縣境54公里,直達洞庭湖。

4.航空。2017年6月新開通的武岡機場距縣城僅一個半小時車程;邵東軍民兩用機場前期工作快速推進,建成後距縣城僅30公里半小時車程。長沙黃花機場距縣城210公里,全程高速公路連接,約2.5小時車程。

全縣15個鄉鎮基本實現1小時上高鐵、半小時上高速,擁有立體交通網絡的新邵已成為湖南省交通最便捷的縣(市)。

歷史

春秋戰國時屬楚國。 秦王政二十四年(前223年)滅楚,初設楚郡,後置長沙郡,縣境屬之。 漢高祖五年(202年)置長沙國,領13縣,縣境分屬昭陵縣和益陽縣。漢平帝元始五年析昭陵縣置昭陽候國,分屬昭陵縣、昭陽候國、益陽縣。 東漢,分屬昭陵縣、昭陽縣、益陽縣。 三國初屬蜀,後屬吳。吳孫皓寶鼎元年(226年)置高平縣,縣境分屬昭陵、昭陽、高平縣。 晉武帝以父諱昭,改昭為邵,太康元年(280年)改高平曰南高平,後又復稱高平。縣境分屬邵陵縣、邵陽縣、高平縣。 南朝陳,邵陵、高平兩縣併入邵陽縣,縣境屬邵陽縣。 隋煬帝大業年間(605年~617年)蕭銑占邵陽。置建州,並復邵陵縣。縣境分屬邵陽、邵陵縣。 唐高祖武德四年(621年)改建州為南梁州,七年,又將邵陵併入邵陽,太宗貞觀十年(636年)更南梁州為邵州,領邵陽、武岡二縣,縣境太部屬邵陽縣,小部為梅山峒地。 五代後晉高祖天福年間(936年~941年)楚文昭王馬希范改邵陽縣為敏政縣,後漢高祖天福十二年(947年),楚廢王馬希廣復稱邵陽縣,縣境大部屬邵陽縣,西北部為梅山峒地。 北宋神宗熙寧五年(1072年),湖南轉運副使蔡煜重開梅山,以上梅山之太陽、永寧、石馬等地置新化縣。 元、明、清,縣境分屬邵陽縣和新化縣。 民國二年(1913年)廢寶慶府設寶慶縣,縣境分屬寶慶縣和新化縣。民國十六年(1927年)寶慶縣改名邵陽縣,分屬邵陽縣、新化縣。 1949年10月13日,成立邵陽縣人民政府;10月21日,成立新化縣人民政府。隨之,縣境分屬於邵陽縣和新化縣的區人民政府相繼建立。 1951年11月19日,湖南省人民政府批准建立邵陽縣人民政府新邵辦事處,辦事處行使縣級政府職權。 1952年3月12日,湖南省人民政府奉中南軍政委員會2月24日電轉中央政務院2月16日電令,批准設立新邵縣。 新邵縣於1952年4月1日國務院正式批文置縣,劃出原邵陽縣第一、二、三、十五區全部和第十四、十六區各一部分地區,原新化縣第八、九區全部及第四區部分地區為其行政區域組建,並取新化、邵陽之首字命名「新邵」。也因此,新邵縣境內存在兩種方言:邵陽話和新化話。

1977年10月,劃屬漣源地區。 1982年12月改名婁底地區。 1983年8月改屬邵陽市至今。 1997年,將陳家橋鄉(原屬釀溪鎮)劃歸邵陽市北塔區管轄。

名人

新邵有:張干,李抱一,劉祖長,唐文斌、隆義清、卿艷、謝道新、謝友文、彭潤民、廖懷章、石憶邵、楊初春、何署坤、陳清林、周繼華、鄧輝楚、李子明、岳松華、鄧普輝、朱有志、簡懷玉、王雙橋、劉志堅、吳正治、肖祥海、羅星凱、黃明開、周集中、肖貞堂等名人。

參考文獻

  1. ^ 國務院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領導小組辦公室. 中国人口普查分县资料—2020. 北京市: 中國統計出版社. 2022-07. ISBN 978-7-5037-9772-9. Wikidata Q130368174 (中文). 
  2. ^ 2023年新邵县统计用区划代码和城乡划分代码.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統計局. 2023-06-30 (中文(中國大陸)). 
  3. ^ 中國: 湖南省 (地级行政、县级行政区) - 人口统计,图表和地图. www.citypopulation.de. [2023-11-0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11-03). 
  4. ^ [1]

外部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