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惑佛教術語,意指我執及我所執的煩惱,亦即對五蘊、五欲的貪愛,對禪定、神通境界的貪愛,對鬼神境界的貪愛,此皆屬思惑煩惱,與見惑合稱為見思惑、或煩惱障

簡述

其中包括三種:[1]

  • 俱生思惑,該惑與形俱生;
  • 依見思惑,該惑隨見惑而生起,係由邪師、邪教、邪思惟等誘導所生;
  • 三界繫思惑,即三界九地的思惑,即八十一品思惑[2]

表格 - 八十一品思惑

三界 九地
無色界 非想非非想地 - 各有九品
無所有處地 - 各有九品
識無邊處地 - 各有九品
空無邊處地 - 各有九品
色界 舍念清淨地 - 各有九品
離喜妙樂地 - 各有九品
定生喜樂地 - 各有九品
離生喜樂地 - 各有九品
欲界 五趣雜聚地 各有九品

參考說法

  • 《三藏法數》(明‧一如等集註):「貪愛曰思,謂眼耳鼻舌身五根,對於色聲香味觸五塵,貪愛染著,迷而不覺,是名思惑。」
  • 丁福保編《佛學大辭典》:思惑:新雲修惑,舊雲思惑,愛惑,假惑。三乘之聖人於修道所斷之貪瞋痴等迷事惑也。

相關條目

參考文獻

  1. ^ 丁福保編《佛學大辭典》三種思惑:(名數)一、俱生思惑,與形俱生者,即於托胎於父母,愛惡之心生也。二、依見思惑,伴見惑而生之惑,即如因見外道而起瞋也,又名背上使。三、界繫思惑,三界九地之思惑也。一名事障,又名正三毒。
  2. ^ 佛學次第統編·楊卓:「思惑前文已敘,茲再總述概要。謂思惑有八十一品,所謂三界分為九地,欲界合為一地,四禪四定為八,共為九地。欲界一地中,有九品貪嗔痴慢。言九品者,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上八地各有九品,除嗔使,故成八十一品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