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忠紱
張忠紱(1901年—1977年),字子纓,湖北武昌人,中國政治學家、外交家,南開大學、北京大學教授。[1][2]私立東北中正大學校長。
生平
張忠紱生於1901年。曾祖在太平天國時期任臨桂縣知縣的張凱嵩;叔父張仲炘由翰林院編修轉升江南道御史,八國聯軍後告老,任湖北存古學堂堂長,徐錫麟起義時,他在恩銘幕中;父親曾獲候補知縣作釐金關卡和揚州鹽務總巡,因廉潔自守而被排擠。張忠紱4歲自家塾啟蒙。1913年,入武昌文華中學,始習英文、算學。1915年,清華學校在湖北省招考,張忠紱應考得中。1922年,應商務印書館編輯所邀,參加智識叢書編譯工作,還參加梁實秋、顧一樵等在清華組織的小說研究社,翻譯英美短篇小說出版。
1923年,赴美國留學,先入密蘇里州立大學新聞系。後轉入密歇根大學政治系。又入哈佛大學,專修國際法及政治學。1927年,轉入約翰霍普金斯大學攻讀國際政治。1928年,獲博士學位,並當選入華府布魯金斯研究院為初級研究員,又任國民政府外交部長伍朝樞秘書。不久,任駐美公使館秘書。
1929年,回國後,任省立瀋陽東北大學政治系教授,因為生活不便等等問題有了離開的念頭。冬,借道南京返鄉,受時任南京市財政局局長的同學金寶國邀請,希望張忠紱在南京國立中央大學 (南京)任教,兼任財政局一級秘書,未就。1930年,受聘為私立天津南開大學政治學教授。1931年春,張忠紱介紹的政治系教員梅汝璈因校務衝突而被解聘,張也隨之去職。夏,受蔣夢麟與周炳琳之聘,任國立北京大學法學院政治系教授,後被選為政治系基金講座教授。1933年,接替邱昌渭的政治系主任一職。曾擔任『外交月報』總編輯,同時在『獨立評論』等刊撰稿。1935年,經蕭一山介紹,到南京見蔣介石給出對中日關係的建議。1936年,任出席太平洋學會年會中國代表,在華盛頓旅居半年。回國後,因牯嶺會議被召集南下。1937年春,赴歐遊歷。回國後,與錢端升一起奉派赴美國遊說,爭取抗戰支持。
1938年春,返國後,任軍事委員會參事室參事,後任第一屆國民參政會參政員。1940年,任第二屆國民參政會參政員。1941年,復兼任外交部參事。1943年,任外交部美洲司司長。1944年,被派充出席敦巴頓橡樹園會議中國代表團團員,任小組會議代表。1945年,復任出席三藩市聯合國大會中國代表團專門委員。1946年,任中國出席聯合國大學代表團顧問,並一度任代表團辦事處主任。1947年,任國民政府文官處秘書。
1949年後,長期居住美國。1977年逝世。
參考資料
- ^ 周家珍編著. 20世纪中华人物名字号辞典. 北京: 法律出版社. 2000. ISBN 9787503628320.
- ^ 徐為民編. 中国近现代人物别名词典. 瀋陽: 瀋陽出版社. 1993.
這是一篇與中國人物相關的小作品。您可以透過編輯或修訂擴充其內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