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農業大學
安徽農業大學(簡稱安農大)是位於中華人民共和國安徽省合肥市的全日制公辦本科農林類大學,行政上由安徽省人民政府主管,並由安徽省人民政府、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農村部以及國家林業和草原局共同建設。
安徽農業大學 | |||
---|---|---|---|
Anhui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 |||
校訓 | 團結 勤奮 求實 創新 | ||
創辦時間 | 中華民國 民國十七年(1928年) | ||
校慶日 | 10月20日(公曆) | ||
學校標識碼 | 4134010364 | ||
學校類型 | 公立大學 | ||
黨委書記 | 張慶亮 | ||
副校長 | 李紅(正廳級)、馬傳喜(常務副校長)、韓軍、操海群 | ||
職工人數 | 約2,200人(2024年3月) | ||
學生人數 | 約26,700人(2024年3月) | ||
研究生人數 | 約6,200人(2023年5月[1]) | ||
校址 | 中華人民共和國安徽省合肥市長江西路130號 31°51′36.189″N 117°15′27.983″E / 31.86005250°N 117.25777306°E | ||
總面積 | 210公頃 | ||
校刊 | 《安徽農業大學學報》 | ||
隸屬 | 中華人民共和國安徽省人民政府 | ||
郵區編號 | 230036 | ||
網站 | www | ||
|
安徽農業大學肇始於民國二十五年(1935年)省立安徽大學成立的農學院[2],歷經中國抗日戰爭時期的多次改制變遷後,於1946年組建國立安徽大學,1949年10月,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國立安徽大學於當年12月遷至蕪湖市,並與省立安徽學院合併,成立新的安徽大學[3];院系調整後,安徽大學於1954年2月解體,並分為安徽農學院及安徽師範學院;農學院遂於當年遷往合肥,歷經數十年的發展變遷,最終於1995年更名為安徽農業大學,建制延續至今。
安徽農業大學所設學科專業有着顯著的農業及林業自然科學特色[4],但基於發展需求也開設了文學、管理學、經濟學、法學等領域的專業,逐步實現了多學科的協調發展;並建立了學士、碩士、博士完整的學位授權體系,為一所學科門類齊全的綜合性、研究型的綜合性大學。安徽農大已經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與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列入國家「中西部高校基礎能力建設工程」高校,亦為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農村部等「卓越農林人才教育培養計劃項目」的試點高校及安徽省屬「特色高水平大學」計劃重點建設的高等院校之一[5]。
校史沿革
籌備及創辦初期
民國11年(1921年),一批皖籍學者陳獨秀、胡適、高一涵、陶行知等,鑑於安徽近代教育落後的現實,極力倡導籌建安徽大學;但由於軍閥鬥爭和北伐戰爭的影響,籌建工作多次受阻。北伐勝利後,安徽省政府聘請余誼密、劉文典、胡春霖等11人組成安徽大學籌備委員會,並暫時借用安慶聖保羅教會學校的校舍[6];民國18年(1928年)2月,籌備工作就緒,安徽省政府撥安慶集賢門外菱湖百子橋的安徽法政專門學校及五里廟甲種農業學校的校址為校舍[7]:469,學校也在安慶《民岩報》等報刊上登出招生廣告,開始招收預科生[8]:1—2。首批預科學生142人被分入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兩個班;當年4月10日上午10時,預科正式開學,這一天也被定為省立安徽大學的誕生紀念日,也被視為安徽現代教育史上高校創立之始。1928年8月,學校成立文法學院,內設中文、教育、政經、法律四系,學制四年,開始招收本科生。劉文典任文法學院院長兼預科主任,主持校務工作[7]:469。
1929年1月,程天放任安徽省教育廳廳長,接收改組安大,並根據安徽省政府訂頒的《安徽大學組織大綱》將學校更名為「安徽省立大學」;同年2月,析文法學院為文學院和法學院;同年,王星拱接替程天放擔任校長後,決定學校成立自然科學相關系所,以使學校達到國民政府《大學組織法》的標準,籌備創建的系所中就包括農學院[9]:50[10];9月,學校成立理學院,設數學、化學、物理三系[7]:469。1930年,再改校名為「安徽省立安徽大學」,校理學院亦增設生物系[2][11]:556。1934年,在安徽省政府的訓令下,安徽大學法學院被撤銷,其經費將用於成立農學院;同年9月,安徽大學校長傅銅決定聘請林學家李順卿負責籌建農學院[9]:61[12]。1935年,安徽大學農學院正式成立,設農藝、農業經濟二系,李順卿也成為農學院首任院長[7]:499,以後農學院又設立了林學系,並在安慶、霍邱等地建立了教學試驗農場;農學院的創辦,也為日後安徽農業大學的成立奠定了物質基礎[13]:349[14]:432。
1938年春,由於日軍進犯,省立安徽大學大部分教職工為避戰火,相繼離校,學校陷於停頓。1938年6月,安慶被日軍攻佔,對此學校擬內遷復校,但因內遷學校過多加之經費欠缺,教育部決定安徽大學停辦。1939年,代理校長汪洪法向安徽省政府辦理了移交手續,具有10年辦學歷史的省立安徽大學就此宣告停辦[15]:529。儘管內部鬥爭激烈、矛盾重重,但從1928年至1937年,省立安徽大學共培養了六屆本科畢業生,計556人,另有不少預科畢業生和肄業生。當時較知名的學者姚永朴、劉文典、王星拱、程演生、陶因、陳望道、丁緒賢、郁達夫、周予同、呂思勉、章益、周建人等都曾在此執教,故省立安徽大學時有「於京滬一帶,僅次於上海同濟大學」之譽[16]。
安徽學院時期
省立安徽大學停辦期間,因日本軍事入侵而遷至立煌縣(現金寨縣)的安徽省政府為解決安徽未淪陷地區高中畢業生求學問題,於1940年春動議籌辦安徽建設學院。1941年2月,改設安徽臨時政治學院,劃定古碑沖黃家集(今金寨縣古碑鎮)為院址[17]。1941年8月,安徽臨時政治學院正式成立[18]:571。同年10月招生,內設文史、政經、法律、教育四系,學制一年[11]:556;1942年9月改名為省立安徽師範專科學校,內設國文、英文、數學、教育、史地五科,學制三年。1943年9月正式定名為省立安徽學院,聘朱佛定為院長,本科學制四年,下設中文、史地、政治、教育4系;專科學制二年,設銀行、藝術、師範3科。後增設英文、數學2系;教育系則併入師範專修科[19]:471。1944年1月,安徽學院在皖南休寧萬安鎮創設安徽學院皖南分院[20]。
1945年日本戰敗投降後,省立安徽學院隨省府遷至合肥郊區臨河集辦學,有500餘名學生經轉學考試入國立安徽大學,成為國立安大復校後的新生。而安徽學院則因校舍破舊,交通不便,於1946年10月遷至蕪湖赭山建校,皖南分院也同時遷至蕪湖,與省立安徽學院合併[21]。1949年4月,中國人民解放軍佔領蕪湖,蕪湖軍管會接管省立安徽學院。1949年12月4日,省立安徽學院與國立安徽大學合併為新的安徽大學。至此,安徽學院辦學事業遂告結束[18]:747。安徽學院是抗日戰爭時期安徽省唯一的一所高等學校,歷時九年,三易校名,三遷校址,共培養學生七屆964名畢業生[22]。
國立安徽大學時期
抗日戰爭勝利後,1946年1月,國民政府教育部決定恢復安徽大學,並改「省立」為「國立」,是為國立安徽大學,學制四年,由教育部直轄,校址仍在安慶[21]:514,教育部還決定由學者朱光潛等12人組成大學籌備委員會,朱光潛任主任委員,陶因為秘書。後朱光潛一再懇辭,乃改命陶因為籌委會主任[9]:63。成立後的國立安徽大學共開設文、法、理、農四院,共13個系;其中,農學院設農藝系、森林系、園藝系等三個系所[9]:5。1947年,安徽學院農藝系與位於安慶的大渡口農場併入安徽大學農學院[23]:1155。1949年4月,中國人民解放軍佔領安慶,南京市軍管會接管國立安徽大學。1949年7月中旬,長江洪水泛濫,校園全部被淹。1949年12月,中共中央華東局文教部決定國立安徽大學遷至蕪湖,與省立安徽學院合併,成立新的安徽大學[18]:747[24]。
安徽大學時期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的1949年12月4日,國立安徽大學自建制地安慶遷至蕪湖,與省立安徽學院合併,組成新的安徽大學[18]:747。合併之初學校仍然沿用「國立安徽大學」的校名、門牌和印章,直到1950年底,學校由「國立安徽大學」易名為安徽大學。共有文、法、理、農四個學院,內設12個本科專業,即文藝(內分中文、外語、藝術三組)、史地、教育、法律、經濟、數學、物理、化學、農藝、園藝、森林、土木工程12個系[21]:514,另辦有中文、歷史、地理、數學、物理、化學、生物、藝術、森林專修科及師資速成班。1952年5月,中共安徽大學黨委成立,項南任校黨委書記,許傑任校長[25]:90。
1949年12月,第一次全國教育工作會議在北京舉行。會後,中央人民政府仿效蘇聯對高等院校進行院系調整。1950年7月,安徽大學土木工程系及藝術系併入南京大學。1952年底,復旦大學茶葉專修科,南京大學及金陵大學蠶桑專修科等其他學校的系所、學校相繼併入安徽大學[25]:90[26]:151。調整系所以後,1953年10月20日,中央人民政府高等教育部決定取消安徽大學校名,其下屬文、理、農三院整合設置「農學院」和「師範學院」二院[18]:800[27]。
1954年2月10日,中央人民政府政務院及華東行政委員會正式決定取消安徽大學校名,其下屬的農學院及師範學院分別獨立建院,當年8月,安徽農學院與安徽師範學院正式分設[14]:433[28]。
安徽農學院時期
1954年4月,根據安徽省人民政府的決定,安徽農學院搬遷到合肥辦學。隨後的十年,學校辦學實力有所增強;1959年7月,安徽農學院附設的合肥農業專科學校脫離農學院,並與安徽蠶桑專科學校、畜牧獸醫專科學校等合併成立安徽省農業專科學校[29]:581;農學院則增添了森工系、園藝系和經濟林、林化、木材加工、果樹等多個系所專業,進入1961年,中共安徽省委、安徽省人民委員會貫徹中共中央「調整、鞏固、充實、提高」的八字方針,並基於安徽省農林業教育發展實況,調整省內高校數量,並裁撤了安徽農學院的森工系、園藝系等系所[30]:325。
1966年5月,受到文化大革命的影響,安徽農學院被迫停課。1968年11月25日,安徽省革命委員會決定安徽農學院搬離合肥,遷入農村辦學[30]:328。同年12月6日,安徽農學院搬遷到農村辦學,本部及農學、農機兩系所位在同省宿縣紫蘆湖;而林學、茶葉、蠶桑等系所遷往滁縣,牧醫系則遷往鳳陽的分院,並與鳳陽農業專科學校合併[31]:192。儘管遷入農村有助於農林類專業的師生實現教學與實踐活動的結合,該校亦取得了一定的科研成果,但分散辦學也導致學校的行政管理比較困難,教學儀器毀損狀況嚴重[7]:841[14]:436。
文革開始後,高等學校均停止招生,但在1968年,毛澤東表示應該復辦理工科大學,並縮短學制,強調教育需要與革命相結合,實施無產階級政治掛帥;其後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向中共中央提出《關於招生(試點)的請示報告》,1970年6月27日,中共中央決定恢復高等學校招生,但廢除考試制度,轉而實行群眾推薦、領導批准和學校覆審相結合的新招生制度[32]。安徽農學院遂於1970年招收了第一批工農兵大學生。除了1971年沒有招收工農兵大學生以外,1970年到1977年間,安徽農學院一共招收了6屆2,731名工農兵大學生,為安徽在地農業的發展做出了一定貢獻[14]:437;但工農兵學員上大學的主要任務並非學習,而是「上大學、管大學、用毛澤東思想改造大學」,導致大學的教學效果欠佳,人才素質不高[33]。
文化大革命結束後,中共安徽農學院黨委副書記張靖武等七名幹部聯名上書中央,要求歸還安徽農學院在合肥的校舍和土地;1978年6月26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副總理的鄧小平批覆同意。1978年10月,在中共中央及國務院的同意下,安徽農學院正式回遷合肥辦學[14]:437[34]。但是安農在鳳陽的分院並沒有遷回合肥,而是於1981年更名為安徽農學院皖北分院,由安徽省教育廳主管,並最終於1985年更名為安徽農業技術師範學院,脫離安徽農學院[18]:945[31]。而農學院位在同省固鎮縣新馬橋的淮北分院則於1982年更名為安徽省農業幹部學校,脫離學校建制[29]:604。
1981年,安徽農學院與同省合肥工業大學、淮南礦業學院等大學一道,成為中華人民共和國首批碩士學位授予單位[18]:948。
安徽農業大學時期
1995年3月27日,國家教委正式批准安徽農學院更名為安徽農業大學[14]:439。1998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審批後,決定該校茶學專業為具有博士學位授予權的學科專業;安徽農業大學也由此成為博士學位授予單位[35]。2004年1月,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審批同意,安徽農業大學與在地社會辦學資源合作成立了獨立學院安徽農業大學經濟技術學院[36]。
2011年12月,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部與安徽省人民政府簽署協議,同意共同建設安徽農業大學[1]。2014年4月,安徽省人民政府與中國國家林業局簽署協議,雙方決定合作共建安徽農業大學,據此協議,林業局也將支持該校的林業類學科教育及安徽省現代林產業之發展[37];同年10月,教育部、農業部和國家林業局等主管機關同意安徽農大成為中國首批「卓越農林人才教育培養計劃項目」試點高校[38]。
2020年12月18日,經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批准,安徽農業大學經濟技術學院脫離安徽農業大學管理,並轉設為民辦普通高等學校合肥經濟學院,由合肥廬陽科教發展有限公司全資持有[39]。
文化傳統
校訓
安徽農業大學的校訓為「團結、勤奮、求實、創新」,體現了該校師生堅持不懈、講求實際、重視新理念及發明的品格特點[40]。
此外,學校的創校使命為「造就人才,改良農業,救濟農村」,建校目標則是「實施農業教育,研究農林科學,實施農業推廣與農村調查」,均由其前身安徽大學農學院首任院長李順卿提出。立足安徽省的安徽農大又在全省40多個縣市設立教學點,以培養合格的鄉村人才,進而促成相關縣市擺脫貧窮,並因此衍生了「大別山道路」精神[41][42]。
校慶
安徽農業大學校慶日為每年的10月20日,因為在1953年10月20日,中央人民政府高等教育部取消了安徽大學的校名,並決定成立安徽農學院及安徽師範學院[27]。而安徽農業大學的前身省立安徽大學首次舉行開學典禮的1928年4月10日,則被安徽農業大學及相承一脈的安徽師範大學視為學校的誕生日[43][44]。
校園環境
安徽農業大學位在安徽省省府合肥市市區的蜀山區,南淝河以南[45];學校西、南隅分別與一環路及長江西路相連,東、北兩邊則分別與長豐南路和霍山路相接。校園內環境雅致、氛圍沉靜,有梧桐大道、梅苑及荷花池等自然風物[46]。學校聯外交通便利,鄰近合肥軌道交通2號線站點安農大站,可經由公共交通來往於市區,車站也因學校而得名[47][48]。除蜀山校區外,安徽農業大學還有興趣在同市的廬陽區建立分校區[49]。
安徽農業大學的主教學樓、第二教學樓及南大門等建築於創校之初即已經建成,見證了安徽農業大學的發展壯大。其中主教學樓勤政樓也是安徽農大黨政領導日常工作的場所,其呈現出了徽派建築和蘇聯建築的風格,並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當時中華人民共和國主流的審美理念,2012年6月,安徽農業大學主教學樓及第二教學樓、南大門等建築以「安徽農業大學主教學樓(含主教學樓、第二教學樓及南大門)」之名獲列為第六批安徽省文物保護單位[50]。
現況
師生概況
學校前身安徽大學農學院成立之初,學院聘請了馮紫崗、顏綸澤、陳兆騮、徐曰琨、施華麐等一批知名農林學家任教,為日後安徽農學院的建立積澱了深厚的學術底蘊[51]。不過直到獨立建校前,學院的師生仍然不多;1954年成立之後,安徽農學院在校生數量逐年增加,1960年,該校學生數約有1,900人[52]。歷經多年發展及系所的增添,截至2024年3月,學校有全日制普通在校生26,700餘人,也包含在華留學生200餘名,其中碩士、博士研究生約6,000人[1]。教職員約2,200人,其中專任教師1,300餘人。其中不乏入選「四個一批」、國家高層次人才特殊支持計劃、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等人才計劃的教師,而擁有教授、副教授及其他高級職稱者更達到800餘人[53][54]。茶學教育家王澤農、夏濤、蠶桑學專家徐靜斐都曾在獨立建制的安徽農學院任職[55]。
系所設置
在安徽農學院於1954年脫離安徽大學獨立建校後,該校開設了農學、林學2個系及茶葉、桑蠶2個專修科[19]:499,後歷經學科發展,也增設了一些非農林類專業,院係數量不斷增加[56]。目前安徽農業大學實行校、院兩級管理體制。截至2023年,該校共下設69個本科專業,囊括了農學、林學、工學、文學、管理學、經濟學、法學等門類的學科專業,它們分佈在校內的農學院、植物保護學院、園藝學院、林學與園林學院、動物科技學院、茶與食品科技學院、理學院、生命科學學院、資源與環境學院、工學院、輕紡工程與藝術學院、信息與計算機學院、經濟管理學院、人文社會科學學院、外國語學院等18個二級學院[1]。
除了本科專業外,安徽農業大學也擁有碩士、博士二級學位授權體系,其中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8個、一級學科碩士學位授權點17個;1個二級學科碩士學位授權點、11個碩士學位授權類別。以農林類自然科學學科為主,不過也適當發展了非自然科學類專業的碩士學位授權點[53][57]。
科研機構
除專業學院外,安徽農業大學還依託地理位置、人文資源優勢設置了多所研究機構。早在省立安大農學院時期,學校就擁有農學會,參與的師生經常開展學術交流及研究、論文答辯競賽等活動,學術氛圍相當濃厚[14]:432。現今,該校共有超過60個各級別的科研平台。包括安徽農業大學茶樹生物學與資源利用國家重點實驗室、作物抗逆育種與減災國家地方聯合工程實驗室[58]、農林科學技術與生物資源開發國際科技合作基地、教育部茶葉化學與健康國際合作聯合實驗室[59]、真菌生物技術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60]、中原山地特色園藝作物種質資源圃、黃淮南部小麥生物學與遺傳育種重點實驗室[61]、大別山區農林特色產業省部共建協同創新中心等[62]。其中,該校茶樹生物學與資源利用國家重點實驗室是中華人民共和國茶學界的第一個國家級科研平台[63]。
排名聲譽
安徽農業大學的植物與動物科學、農業科學等學科因發展較早,在中國大陸有一定的知名度;園林園藝、茶學、應用生物科學、種子科學等學科長期為學校的優勢學科[64],其中植物與動物科學、農業科學、環境/生態學、化學、工程科學、生物與生物化學等6個學科ESI排名已經進入全球前1%的水平[65]。
安農位列2022年美國新聞與世界報導大學排名第1,443名(中國大陸第181名)[66],而在世界大學學術排名上,安徽農大居中國大陸162名(未參與世界大學學術排名)[64]。在2022年的校友會中國農林類大學的排名則為第17名(綜合實力居中國大陸第127名,安徽省第5名[67]),並獲評為四星級的中國高水平大學[68]。
校友
根據《安徽農業大學校友會章程》第8條,安徽農業大學校友是指在安徽農業大學及其前身學習過學習、工作、進修以及被聘為學校名譽博士、名譽教授、客座教授、兼職教授等人士;該條文也承認對安徽農業大學做出重要貢獻的知名人士是安徽農大的校友[69]。
自安徽農業大學之前身省立安徽大學1928年成立以來,該校已經為社會培養了20萬餘名畢業生,其中在學術界較知名的校友有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農業科學院院長李家洋。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所長方精雲、中國林業科學研究院院長張守攻、江澤慧、中國科學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副主任呂永龍、安科生物董事長宋禮華等人[70]。
政界比較知名的校友則有中共黑龍江省委書記徐有芳、中華人民共和國商務部副部長錢克明、安徽省人民政府副省長張曙光、孫勇[71];安徽省政協副主席張學平、夏濤、邵國荷[72]、韓先聰、方兆祥;中共淮南市委書記方西屏、蚌埠市委書記汪瑩純、宣城市委書記孔曉宏、六安市委書記葉露中等人[73]。不少安徽在地的省、市官員皆師出農大。
參考資料
- ^ 1.0 1.1 1.2 1.3 毛書兵、大皖新聞. 网友建议安农大与省农科院合并 安徽省教育厅回复. 中安在線. 2023-06-05 [2023-07-0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7-08).
- ^ 2.0 2.1 中國畜牧獸醫學會. 《中国近代畜牧兽医史料集》. 農業出版社. 1992年: 214. ISBN 9787109021457.
- ^ “安徽大学”校史争论再继续. 澎湃新聞. 2021-01-24 [2023-05-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4-17).
- ^ 張仲磊. 组建创新创业试验班安农大打造“现代青年农场主”. 安徽青年報. 2013-07-08.
- ^ 中安在線. 韩俊在安徽农业大学督导调研高校主题教育开展情况. 中國共青團安徽省委員會. 2023-07-05 [2023-07-0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7-09).
- ^ 安徽省地方志編纂委員會. 《安徽省志:司法志》. 安徽人民出版社. 1997年: 593. ISBN 9787212013967.
- ^ 7.0 7.1 7.2 7.3 7.4 安徽省地方志編纂委員會. 《安徽省志:敎育志》. 方志出版社. 1996年. ISBN 9787801221186.
- ^ 周乾. 《民国时期省立安徽大学的院系设置与发展》. 《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安徽省合肥市: 安徽大學). 2008年, 32 (5): 1—10 [2023-06-27]. ISSN 1001-5019.[失效連結]
- ^ 9.0 9.1 9.2 9.3 朱守良. 《皖江近现代高等教育人物研究》. 合肥工業大學出版社. 2006年. ISBN 9787810932936.
- ^ 周乾. 王星拱与省立安徽大学早期发展. 安慶新聞網. 江淮文史. 2021-07-01 [2023-07-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7-07).
- ^ 11.0 11.1 黃展鵬. 中国著名大学概览. 山東人民出版社. 1991年. ISBN 9787209006873.
- ^ 胡曉玲. 档案话百年:民国时期安徽大学农学院院系发展史略. 安徽農業大學-檔案館. 2021-06-29 [2023-07-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7-07).
- ^ 趙亮宏、趙學文、韓振乾. 《中国高校》. 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 1993年. ISBN 9787500051985.
- ^ 14.0 14.1 14.2 14.3 14.4 14.5 14.6 張召奎、周懷宇、金宏慧. 《教坛古今》. 安徽人民出版社. 1999年. ISBN 9787212017019.
- ^ 陳賢忠、程藝. 《安徽教育史, 第 1 卷》. 安徽教育出版社. 2006年. ISBN 9787533640491.
- ^ 程必定、汪青松. 《皖江文化探微:首届皖江地区历史文化研讨会论文选编》. 合肥工業大學出版社. 2005年: 289. ISBN 9787810933346.
- ^ 金寨县古碑镇简介. 金寨縣人民政府. 2023-02-28 [2023-07-0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7-07).
- ^ 18.0 18.1 18.2 18.3 18.4 18.5 18.6 陳賢忠、程藝. 《安徽教育史,第2卷》. 安徽教育出版社. 2006年. ISBN 9787533640491.
- ^ 19.0 19.1 安徽省地方志編纂委員會. 《安徽省志(第54卷)》. 安徽省人民出版社. 1993年4月. OCLC 222490573.
- ^ 安徽省社會科學院歷史硏究所. 《安徽史学,第1-6期》. 安徽省社會科學院歷史硏究所. 1986年: 41. OCLC 1292551125.
- ^ 21.0 21.1 21.2 安徽省人民政府辦公廳. 《安徽省情,第3卷》. 安徽省人民出版社. 1985年. OCLC 15429427.
- ^ 省立安徽学院时期(1940年3月—1949年12月). 安徽師範大學檔案館. 2014-11-20 [2016-07-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10-11).
- ^ 季嘯風、王顯明、徐敦潢. 《中国高等学校变迁》. 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 1992年. ISBN 9787561706886.
- ^ 《安徽文化史》編纂工作委員會. 《安徽文化史,第3卷》. 南京大學出版社. 2000年: 203. ISBN 9787305036361.
- ^ 25.0 25.1 《安徽著名历史人物丛书:文苑英华》. 中國文史出版社. 1991年. ISBN 9787503404085.
- ^ 當代中國叢書編輯部. 《当代中国的安徽,第2卷》. 當代中國出版社. 1992年. ISBN 9787800920370.
- ^ 27.0 27.1 鍾煜豪. 安徽三所“同根”高校校庆日都不同:一个90年,三种论述. 澎湃新聞. 2018-10-20 [2023-07-0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7-09).
- ^ 安徽大学时期(1949年12月—1954年8月). 安徽師範大學檔案館. 2014-11-20 [2016-07-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10-11).
- ^ 29.0 29.1 安徽省地方志編纂委員會. 《安徽省志:农业志》. 方志出版社. 1998年. ISBN 9787801223074.
- ^ 30.0 30.1 安徽省地方志編纂委員會. 《安徽省志:林业志》. 安徽人民出版社. 1995年. ISBN 9787212012885.
- ^ 31.0 31.1 《中國農業全書安徽卷》編輯委員會. 《中国农业全书:安徽卷》. 中國農業出版社. 2000年. ISBN 9787109066335.
- ^ 安徽大辭典編纂委員會. 安徽大辭典. 上海辭書出版社. 1992年: 187. ISBN 9787532602247.
- ^ 蘇樺、朱來常. 《当代安徽大事记:1949-1985》. 安徽人民出版社. 1987年: 300. ISBN 9787212000189.
- ^ 李陳續. 安徽农大围绕服务“三农”提升办学水平. 光明日報. 2018-10-21 [2023-07-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7-07).
- ^ 安徽年鑑編委會. 《安徽年鉴(1998年)》. 安徽人民出版社. 1999年: 155. OCLC 298287466.
- ^ 安徽農業大學. 安徽农业大学经济技术学院简介. 《安徽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12-11-12, 21 (5): F0002–F0002,F0003 [2023-07-09]. ISSN 1009-246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7-09).
- ^ 劉嘯萱. 安徽省政府与国家林业局签署协议共建安农大. 安徽日報. 2014-04-03 [2023-07-0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7-09) –透過中國政府網.
- ^ 教育部 农业部 国家林业局关于批准第一批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改革试点项目的通知.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 2014-09-29 [2023-07-0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3-24).
- ^ 教育部發展規劃司. 教育部关于同意安徽农业大学经济技术学院转设为合肥经济学院的函(教发函〔2020〕130号).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 (北京). [2021-01-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1-15) (中文(簡體)).
- ^ 姚一鳴. 身边榜样走进安农课堂. 鳳凰網. 新安晚報. 2014-11-19 [2023-07-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7-09).
- ^ 省立安徽大学农学院首任院长李顺卿塑像揭幕. 安徽農業大學-校友會. 2014-12-27 [2023-07-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7-09).
- ^ 安徽农业大学:聚焦农村人居环境整治 助力美丽乡村建设.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 2022-11-15.
- ^ 【校庆纪念日】安徽师大与安徽农大共同庆祝建校90周年. 安徽師範大學. 2018-04-10 [2023-05-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5-16).
- ^ 谁的安徽大学?. 安慶新聞網. 2021-06-25 [2023-07-0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7-09).
- ^ 安农大资源与环境学院:创新运行机制 促进团员青年全面发展. 中新社. 2022-12-19 [2023-07-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7-09).
- ^ 合肥網. 最美人间四月天 合肥春游不妨去这些美翻了的大学. 鳳凰網. 2015-04-16 [2023-07-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7-09).
- ^ 汪奧娜. 合肥:共享书店开到了地铁站. 新華通訊社. 2018-01-09 [2023-07-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7-08) –透過中國政府網.
- ^ 轨道交通. 包河區人民政府. 2022-10-27 [2023-07-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7-09).
- ^ 安农大新校区来了!计划选址在……. 澎湃新聞. 2021-02-01 [2023-07-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7-09).
- ^ 張麒麟(編). 我省173处文物晋升“省保”. 北方網. 合肥晚報. 2012-07-05 [2023-07-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7-09).
- ^ 邱艷. 档案话百年:诞生在旧社会的新生命——省立安徽大学农学院成立始末. 安徽農業大學-檔案館. 2021-06-16 [2023-07-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6-29).
- ^ 黃展鵬. 《中国著名大学概览》. 山東人民出版社. 1991年: 567. ISBN 9787209006873.
- ^ 53.0 53.1 安徽農業大學. 安徽农业大学简介. www.ahau.edu.cn. 2019-04 [2023-06-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5-30).
- ^ 安徽农大茶学教师团队:一片小叶子支撑特色大产业. 中國教育報. 2018-04-22 [2023-07-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4-23).
- ^ 薛維維 (編). 中国妇女名人录. 陝西人民出版社. 1988年: 403. ISBN 9787224003260.
- ^ 2022年度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备案和审批结果 (PDF).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 17. 2023-04-06 [2023-07-09].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23-05-22).
- ^ 2018年学位授权点专项评估结果 (PDF).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 23. 2019年6月 [2023-07-09].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22-08-11).
- ^ 曹雷、安徽省教育廳-安徽教育網. 安徽农业大学国家工程技术创新平台获重大突破. 鳳凰網. 2016-01-12 [2023-07-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7-09).
- ^ 張世巧. 六安瓜片牵手国家重点实验室. 皖西日報. 2021-12-03 [2023-07-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7-09) –透過安徽新聞網.
- ^ 聶靜潔(中安在線). 安徽高校5个工程研究中心通过验收. 鳳凰網. 2019-02-23 [2023-07-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7-09).
- ^ 农业部关于黄淮南部小麦生物学与遗传育种重点实验室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的批复. 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農村部. 2016-01-21 [2023-07-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7-09).
- ^ 激发发展活力,大力推进各级各类教育提质增效. 安徽省教育廳. 2021-01-26.[失效連結]
- ^ 鄭言(中安在線). 郑栅洁在安徽农业大学调研时强调 发挥学科优势 强化科技创新 助推安徽“三农”工作高质量发展. 靈璧縣人民政府. 2022-06-17 [2023-07-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7-09).
- ^ 64.0 64.1 软科排名:安徽农业大学. 軟科. [2023-03-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3-13).
- ^ 龍傑. 我校生物与生物化学学科跻身ESI全球前1%. 安徽農業大學新聞網. 2024-01-12 [2024-06-13].
- ^ Anhui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美國新聞與世界報道. [2023-03-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11-04) (英語).
- ^ 校友会2022安徽省最好大学排名. 中國校友會網. 2022-04-20 [2023-05-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2-01).
- ^ 2022校友会中国农林类大学排名,中国农业大学第一. 中國校友會網. 2022-02-05 [2023-03-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9-24).
- ^ 安徽农业大学校友会章程. 安徽農業大學-校友會. [2023-07-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4-29).
- ^ 安徽农业大学. 安徽青年報. 2023-06-09.
- ^ 张曙光校友、孙勇校友当选安徽省人民政府副省长. 安徽農業大學-新聞網. 2023-01-17 [2023-07-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7-09).
- ^ 邵国荷同志简历. 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安徽日報. 2015-01-30 [2023-07-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7-09).
- ^ 叶露中任安徽省民政厅厅长. 鳳凰網. 2016-05-27 [2023-07-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7-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