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城區文物保護單位

增城市文物保護單位

第四批

2009年9月5日公佈[1]

古墓葬

序號 名稱 圖片 年代 地 點 說 明
1 賴氏家族墓群 臘圃村廬峒山增派公路旁 墓主賴天齊、臘圃村賴氏始祖、北宋進士,

官授浮水縣令,南宋時到此創業。

其他墓主為賴氏三、四、五、七世祖,同是宋代舉人,有政聲。

三座墓形制與結構相同,統一為交椅墓、設有牌坊式重檐碑龕。

2 湛氏家族墓群   新塘鎮塘美村東圃社汽車工業園內 墓有四座,均為灰砂三合土版築交椅墓。

其中一座為三部尚書湛若水母親(誥贈二品夫人)陳太夫人墓。

其他為湛氏安人合葬墓。

墓道上仍保存有文武官石像、石馬和石羊,具一定規模。

3 何濟墓 增江街光輝村芍麻嶺 何濟、荔城接龍鋪人,明景泰年間任福建漳州府知府,政聲籍甚,

墓誌由當朝大儒湛若水撰寫。

墓為鴨屎石構築,欄板石雕精工。

4 何信邦墓 小樓鎮小樓村大樓自然村後山 何信邦(1772----1854)正果鎮龍潭埔人,

乾隆年間官授儒林郎、東陵府太社令、尚書典史等職。

1861年從龍潭埔移葬於此,

墓為花崗岩青磚混合結構,墓內碑文較多,保存完好。

古建築

序號 名稱 圖片 年代 地 點 說 明
5 報德祠古建築群 小樓鎮臘圃村大田段 古建群始建年代為宋至明,

由報德祠、倉沮聖廟、景星樓三座建築組成。

1998年按「修舊如舊」原則進行了重修,現仍保存明代建築風格。

6 上邵祠堂建築群 新塘鎮上邵村街前 從左至右建有邵氏大宗祠、號斌邵公祠、子忠邵公祠、敏學邵公祠。

全為清代建築風格。

各祠內的石雕、磚雕、木雕、壁畫等工藝精湛,具有藝術價值。

7 昌華公祠建築群 派潭鎮舊高埔村禾嶺頭自然村街前 始建於清道光甲辰年(1844),

整體由祠堂、書房、廚房、廁所和水景花園組成。

其建築佈局巧究,對研究清代建築風格和當時的民間風俗是很好的實物依據。

8 朱家傍民宅 朱村街朱村連元里街前一巷 建於清乾隆年間,

由三座建築形制、結構、規模完全相同的古民宅組成,並列而建,

三座之間有青雲巷分隔,內里可縱橫貫通,是典型清代三間兩廊廣府民居建築。

9 三忠廟 小樓鎮小樓圩 含八仙殿。始建年代不詳,

廟為三間三進,左右與八仙殿及何仙姑家廟相連、現三者已互通使用。

廟內供奉文天祥、陸秀夫、張世傑三位抗元忠臣塑像;

八仙殿供奉着八位仙人塑像。

10 石溪古廟 新塘鎮石嚇村石嚇街80號 始建年代不詳,清代曾多次維修,三間三進清代建築風格。

廟內供奉太乙真人、華光、醫靈塑像。

牆上鑲嵌着「重修復昌橋碑記」和該廟維修碑記共4方。

11 黎氏宗祠 荔城街夏街村夏街路36號 始建於明,清初重建,

是一座保留有明代建築風格的三間三進建築。

木架構上雕有龍首、鰲魚、花草等飾物,其工藝精美。

12 雙孖祠堂 明至清 荔城街夏街村夏街路46號 由父祠與子祠並列而建,又稱「父子祠」。

兩祠始建於明代中葉,清代有維修,兩祠內設青雲巷貫通,建築形制、規模略同, 不同之處:父祠用紅砂岩青磚構築,子祠用花崗岩青磚構築,

均為三間三進,頗具規模。

13 陳氏宗祠 明至清 荔城街城豐村曹村自然村 始建於明,清乾隆五年(1741)重建,1875年和1923年有重修,

三間三進正門紅砂岩額匾為明代著名理學家陳白沙手跡,

祠門口仍保留古井和陳維岳進士旗杆石,祠的灰塑、木雕、彩繪精美。

14 奕世科甲祠 荔城街三聯村隔水龍自然村 是專為奉祀高中進士、舉人並進入仕途的先人靈位而建的祠堂。

祠為五間三進內仍懸掛着四塊清代「授封」牌匾;

祠前並列立有12對花崗岩旗杆夾,

首尾一對底部加建石台,頂部還有石雕獅子,如此旗杆夾群,較為少見。

15 尹氏祠堂 增江街白湖村 始建於光緒丁亥年(1887),

三間三進,正門額匾為翰林院編修朱琛手書。

祠內木雕、墨繪,工藝精緻。

廊內仍保存一口完好的獸形紐古鐵鐘。

16 殿傅林公祠 石灘鎮碧江村北區 始建於清光緒丙申年(1896)

三間兩進,梁架,檐板,盡施人物、鰲魚、梅蘭菊竹及鳥獸的精緻木雕;

挑頭和蝦公樑上有人物和獅子石雕;

墀頭有紅砂岩雕刻,各種工藝精湛。

17 湖山單公祠 石灘鎮元洲村山角街 含書房。建於清道光丙午年(1856),

祠為三間兩進,祠前圍成小院落,與對面帶有花園的書房連成一體。

祠的石雕、木雕、磚雕和門框造型工藝精湛,保存完好。

18 卜氏宗祠 石灘鎮土江村卜屋社街前 建於清道光二十四年(1844),

祠為三間三進,四合院式佈局,鑊耳封火山牆,正脊上左右側置陶塑螯魚、垂脊前端置坐獅。

祠內石刻、灰塑、木雕、壁畫極為精美,保存完好。

19 盧氏祠堂   新塘鎮大敦村西道街18號 明嘉靖乙未年(1535)重建,

正門額匾為明代大儒湛若水手書,

祠為五間三進,

人字封火山牆,龍頭鳳尾脊,施精緻的灰塑,垂脊末端飾博古紋。

該祠結構奇特,造工巧究,保留明清建築工藝特色。

20 徐氏宗祠 明至清 新塘鎮西洲村西定大街39號 始建年代不詳,至今仍保存有明代建築風格。

祠為三間三進,佈局巧妙,造工精緻,雕飾精美。

宗祠左連顯谷公祠,右鄰南浦公祠,三祠連成一片。

21 陳氏祠堂   明至清 新塘鎮新街村祠堂街 始建於明嘉靖年間,清光緒二十六年(1900)重修。

正門額匾為明代大儒湛若水手書, 整座建築遍施石雕、木雕、磚雕、灰塑等飾物,

其構圖設計新穎,雕工精湛,保存完整,具有較高的歷史、藝術和研究價值。

22 吳氏大宗祠 新塘鎮雅瑤村塘一北街 始建於明,歷代有維修,

為三間三進,該祠規模大,佈局嚴謹,造工巧究,

灰塑、木雕精緻,古撲秀雅。

仍保留明代建築風格。

23 秋江吳公祠 明至民國 新塘鎮雅瑤村雲里街 始建於明代中葉,歷代有維修,

三間兩進,整座建築為不等邊的多邊型,別具一格,祠前圍成院落,

牆上遍施大幅浮雕彩色灰塑壁畫;

祠後建有小花園;

祠左外側緊挨「小南園」(胡庭蘭晚年曾經講學的場所。)

24 鍾氏祠堂 新塘鎮陂頭村 始建於明嘉靖年間,歷代有維修,

四間三進,

後堂懸掛「孝悌雍睦」木牌匾,是三部尚書湛若水題贈。

25 陳氏宗祠 新塘鎮上境村仙橋路18號 始建於明成化庚子年(1480),

是祀奉宋代尚書廊朝奉大夫陳文德的祠堂。

光緒二十九年(1903)至2005年曾五次維修,

宗祠為五間三進,規模大、用料上乘、工藝精湛,是增城四大祠堂之一。

26 陳氏宗祠 新塘鎮仙村一路71號 始建於清咸豐庚申年(1860),

五間三進,

是祀奉陳文德之子陽江縣尉陳汝霖的祠堂,

梁架上的駝峰斗栱和全部檐板都施精緻的通花木雕,

祠內鑲嵌建祠祠式碑記,是增城僅有。

27 何氏宗祠 新塘鎮西南村南方路13號 始建年代不詳,

但該祠大量使用明朝建築常用的鴨屎石和紅砂岩為主要用料,灰砂三合土鋪地,

現仍保留較多的明代建築工藝特色。

祠為五間三進,保存完整。

28 國相陳公祠 中新鎮山美村 始建於宋代,原為始祖祠堂,已毀。

清乾隆四十六年(1781)在原址重建,

三間三進。祠左建廚房,祠後建書房,祠前三面加建圍牆,

祠內遍施大幅彩繪,木雕精美,還鑲嵌一塊陳氏入粵繁衍世系圖式碑記。

29 朱氏宗祠   朱村街朱村 始建於明洪武二十三年(1390),

清雍正四年(1726)至2002年進行了五次維修,

祠為五間三進,祠前圍成小院落,祠內牆楣遍施彩繪,

梁架木雕細膩,整體造形別致,是增城四大祠堂之一。

30 賴氏祠堂   小樓鎮臘圃村 始建於元大德二年(1298),

歷代有維修。五間三進,

鴨屎石柱礎和紅砂岩門枕石,浮雕精美,

駝峰飾鏤雕牡丹紋,斗栱雕蓮瓣,通花托腳。

二進於1970年遭風雨毀壞後重修,已改變了原貌。

該祠仍保留元代建築風格。

31 雙桂堂 正果鎮到蔚村雅崗自然村 始建於清光緒年間,

由門樓,庭園、祠堂、書室、花園、天井,兩廊組成,

有園林式建築風格。

堂內裝飾琳琅滿目、玲瓏剔透,實為民間工藝瑰寶。

古時曾一度做過雅崗書院。

32 綏寧書院 新塘鎮仙村一路1號 始建於清咸豐癸丑年(1853),

原為五間三進,現存頭門和中堂,

在中堂前廊右側設花崗岩拱形門通外。

建築佈局嚴謹,用料上乘,石雕、木雕圖案精緻細膩。

33 徐氏書院 新塘鎮西洲村 始建於清光緒辛丑年(1901),是九位樂善好施的村民集資興建。

雕飾精美,院前曠地三面築2.25米高照牆,成為院落式。

民國初改名「樹德小學」和「樹德書院」,至1951年才停止辦學。

34 慎之家塾 中新鎮聯安村鄭新自然村 始建於光緒丁酉年(1897),是馬來西亞華僑富商鄭景貴捐資創辦,

原五間三進,現只保留頭進,(二、三進改建教學樓)

門前曠地圍成院落,建有門樓,總寬為62米,

整座外牆磚石都是精磨而成,檐柱有通雕,別具一格。

門樓外還建有「別有洞天」小花園。

35 鄭景貴故居 中新鎮聯安村鄭新自然村 鄭景貴(1821----1898),

1841年離別增城到南洋,後來成為華僑領袖。

長期捐資國內,熱心辦學,

1885年夫妻倆人被朝廷賞賜二品榮譽官銜。

故居為三間二進院落式建築,民國及1949年後均有維修。

36 十二角炮樓 中新鎮五聯村高車自然村 始建於明,歷代有維修,

樓高四層,硬山頂,鑊耳封火山牆,五疊牙磚出檐。

在炮樓的四角處再凸建一長方形建築,使炮樓變為12個角。

形制獨特,保存完整。

37 文筆塔 石灘鎮麻車村周姑嶺之顛 始建於明嘉靖年間,是佐文風出人才的風水塔。

塔為光身實心塔,

整座塔型酷似毛筆狀,在廣州地區實為少見。

38 茹芳家塾 派潭鎮葉逕貝村新村區 始建於同治丁卯年(1868),

為五間三進建築。

整座木架構都施有精湛的木雕,

外牆楣遍施灰塑圖案,內牆楣施精緻壁畫。

家塾內佈局合理、用料上乘、工藝精美。

39 福善橋 荔城街下羅崗增灘公路旁 始建於元朝,縣尹陳綬來出資興建,

清乾隆十三年(1748)用紅砂岩石重建,當地稱為「紅橋」。

橋為單層條石券頂,橋長8.5米、寬3.5米,保存完好。

40 西灣橋   石灘鎮岳埔村西側 始建於明,原為九孔木構橋。

清道光七年(1827)柝木橋改建五孔石樑橋。

橋長38米、寬2.3米,

在橋中孔兩側刻有「西灣橋」陰文行書。

橋保存完好,現仍在使用。

第五批

2023年1月11日公佈。[2]

古建築

序號 名稱 圖片 年代 地址 備註
1 庚堂阮公祠 明、清 增城區仙村鎮巷頭村巷頭自然村 2010年3月公佈為第一批增城市登記保護文物單位
2 龍歸古廟 增城區派潭鎮舊高埔村牛骨嶺合作社側邊 2010年3月公佈為第一批增城市登記保護文物單位
3 白江左坊炮樓 增城區石灘鎮白江村左坊社 2010年3月公佈為第一批增城市登記保護文物單位
4 文昌閣 增城區石灘鎮崗貝村南華社 2010年3月公佈為第一批增城市登記保護文物單位
5 阮海天故居 增城區仙村鎮竹園村東升街二巷6號 2010年3月公佈為第一批增城市登記保護文物單位
6 竹林中共增城縣委舊址 增城區正果鎮正果洋村竹林自然村右側 2010年3月公佈為第一批增城市登記保護文物單位
7 羅崗村徐氏宗祠 增城區荔湖街道荔湖小學旁 2010年3月公佈為第一批增城市登記保護文物單位
8 東洞朱屋建築群 增城區派潭鎮東洞村朱屋自然村 2010年3月公佈為第一批增城市登記保護文物單位

近現代重要史跡及代表性建築

序號 名稱 圖片 年代 地址 備註
9 棠蔭樓 中華民國(1927-1929) 增城區新塘鎮瓜嶺村舊村區四、五巷之間村後 2010年3月公佈為第一批增城市登記保護文物單位
10 豸山碉堡 中華民國(1927-1929) 增城區荔城街沿江居委南面豸山頂 2005年9月公佈為廣州市登記保護文物單位
11 廣東民眾抗日自衛團增城縣第三區常備隊舊址 中華民國二十七年(1938年) 增城區仙村鎮竹園村東升社 2010年3月公佈為第一批增城市登記保護文物單位
12 新塘革命烈士紀念碑 中華人民共和國(1980年) 增城區新塘鎮甘涌村沙園街48號 2010年3月公佈為第一批增城市登記保護文物單位


參考資料

  1. ^ 廣州市增城區政府. 关于公布第四批增城市文物保护单位的通知. 2009-11-24 [2017-12-18]. [永久失效連結]
  2. ^ 广州市增城区人民政府关于公布第五批增城区文物保护单位的通知. 廣州市增城區人民政府入門網站. 2023-01-11 [2023-05-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5-09) (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