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倚滄(1886年—1927年)原名,字雨蒼廣東省平遠縣東石鎮人。中國民主革命家,中華民國政治人物。[1]

生平

吳倚滄肄業於廣東實業學堂,是中國同盟會會員。清朝宣統二年(1910年),參加廣州新軍起義。後來赴美國伊利諾大學留學,回國後曾於南京暨南學校任教。民國16年(1927年),代理中國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會組織部部長。[1]

清黨開始後,1927年4月12日,蔣介石上海發動四一二事變,上海臨時政治分會積極參與清黨。4月14日,派陳群、吳倚滄等為中國國民黨上海市黨部指導委員,接管市黨部。[2]

在清黨中,除少數已經暴露身份的「共黨首要分子」外,大部分中國共產黨黨員混在國民黨員中難以分辨。陳立夫在回憶錄中寫道:「吳倚滄、我哥哥和我最關心的是如何找出誰是共產黨,因為,中國共產黨從來沒有將他們黨員名單交給我們過,因此,我們根本沒有辦法分辨誰是共產黨,誰是『純粹』的國民黨員……我告訴吳倚滄,唯一可做的就是打鬥,因為一打了起來,國民黨和共產黨兩邊的人自然就會分出鴻溝來。」[3]

1927年5月5日,南京中國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會常務委員會及各部長第八十八次聯席會議通過《清黨委員原則六條》,指定鄧澤如、吳倚滄、曾養甫何思源段錫朋冷欣鄭異組織中央清黨委員會。[4]

1927年8月,吳倚滄染霍亂,至28日不治病逝。[1]

民國18年(1929),安葬於南京近郊之湯山,由楊譜笙作傳記,陳果夫立碑[5]

參考文獻

  1. ^ 1.0 1.1 1.2 第七节 平远县,广东省情网,于2015-05-06查阅. [2015-05-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3-04). 
  2. ^ 李松林主編,中國國民黨史大辭典,安徽人民出版社,1993年,「上海臨時政治分會」條
  3. ^ 王奇生,清黨以後國民黨的組織蛻變,歷史研究2003年5月
  4. ^ 楊奎松,一九二七年南京國民黨「清黨」運動研究,歷史研究2005年第6期
  5. ^ 廣東省情數據庫. 平远县志(93版) 第二节 人物传之二. [永久失效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