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琴星

小行星

司琴星(Lutetia)為小行星21 ,是一顆大型的主帶小行星,有着不尋常的光譜類型,測量得到的直徑大約是100公里(長軸為130公里)。羅塞塔號曾在2010年7月飛掠過這顆小行星,所以它曾是太空船近距離觀察過最大的小行星,直到黎明號接近灶神星之前。

司琴星
Lutetia
羅塞塔號在最接近司琴星時拍攝的影像
發現
發現者戈爾德·施密特
發現日期1852年11月15日
編號
命名依據塞納河一個沼澤區盧泰西亞拉丁文名稱
其它名稱魯特西亞、21 Lutetia
小行星分類主帶小行星
軌道參數[1]
曆元 2005年1月30日 (JD 2453400.5)
遠日點423.955 Gm (2.834 AU)
近日點304.600 Gm (2.036 AU)
半長軸364.277 Gm (2.435 AU)
離心率0.164
軌道週期1387.902 d (3.80 a)
平均軌道速度18.96 km/s
平近點角75.393°
軌道傾角3.064°
升交點黃經80.917°
近日點參數250.227°
物理特徵
大小132 × 101 × 76 km[2]
95.8±4.1 km (IRAS)[1]
質量2.57×1018 kg[3]
平均密度5.55±0.88 g/cm³[3]
表面重力~0.025 m/s²
~0.05 km/s
自轉週期0.3402 d (8.1655 h)[1]
反照率0.208[4]
溫度~172 K
max: 266 K (-7 °C)
光譜類型CM[1]
視星等9.25[5]至13.17
絕對星等(H)7.29[6]

錯誤的中文譯名

司琴星由德國出生,長期居住在法國的天文學家赫爾曼·邁爾·薩洛蒙·戈爾德施密特1852年11月15日發現。1852年11月23日由當時法國巴黎天文台台長弗朗索瓦·阿拉戈以當時羅馬高盧時代塞納河一個沼澤區盧泰西亞(拉丁文 Lutetia,現時塞納河巴黎聖母院位置)命名[7]

中國首次出現這顆小行星的中文譯名是由偉烈亞力李善蘭翻譯約翰·赫歇爾的《談天》(Outlines of Astronomy),原文1859年由上海墨海書館刊行,當時的譯名將Lutetia錯誤理解為lute[8] 這種樂器,更加誤解Lutetia字尾tia是掌管這種樂器的女神名字,因此誤譯為「琴女星」[9]。1986年出版的《英漢天文學詞彙》按照沼澤區拉丁文更改為「巴黎星」[10],但是後來1999年出版的《英漢天文學詞彙》又按照《談天》的錯誤理解,翻譯成為「司琴星」,該名稱一直被中國天文學會天文學名詞審定委員會/全國科學技術名詞審定委員會天文學名詞審定委員會的《天文學名詞》[11]使用至今。

羅塞塔號於2010年7月10日在近距離飛越了這顆小行星,傳送回清晰的照片,不只引起了大眾的注意,也引發了中文譯名的爭議。天文名詞委員經過一番討論與溝通,並檢視原始的命名資料,確認了Lutetia是源自巴黎古地名的拉丁文。同時也注意到小行星3317的英文名稱是Paris,雖然與巴黎完全相同,但卻是依據神話人物命名的。不過,基於「司琴星」之名以當年計算,已經使用了十多年,認為不宜輕言變動,因此仍維持原名,不做變動,但可以依據譯音稱為魯特西亞[12][13],同時也確認小行星3317的中文名稱是帕里斯而非巴黎。

觀察和探測

魯特西亞是在1852年11月15日被戈爾德·施密特在他巴黎的公寓從陽台發現的[14]

魯特西亞曾有兩次掩星的觀測報告,分別於1997年發生在馬爾代夫和2003年發生在澳大利亞。雖然每次都只有單一弦長的報告,但大致上與IRAS的測量結果一致[來源請求]

在2010年7月10日,歐州羅塞塔號太空探測器在前往楚留莫夫-格拉希門克彗星的中途,以3,160公里的近距離,15公里/秒的相對速度飛越過魯特西亞[15]。觀測資料將有助於確認魯特西亞是一顆尚未分化的原始C-型小行星,還是從一顆更大的小行星核心分化出的M-型小行星。在這之前太空船曾經探測過最大的小行星是梅西爾德星

特徵

魯特西亞的組成曾經困擾了天文學家一段時間,羅賽德號在2010年的飛越預計可以消除這些疑惑。魯特西亞雖然列入M-型小行星[1],其中大部分都是金屬,但魯特西亞在表面呈現的金屬成分並不是很多,顯然有些異常而與眾不同。實際上,表面有各種非金屬的跡象:平坦、低頻的光譜類似碳質隕石C-型小行星,並且沒有類似的金屬隕石 [16],低的雷達反照率也不同於高反照率的16 靈神星(Psyche)強烈金屬小行星[6]水合物質在它表面的證據[17],豐富的矽酸鹽[18]和比其他小行星更厚的風化層[19],魯特西亞被懷疑密度高達5g/ cm³[3]

光度曲線的分析顯示魯特西亞大致上是球形,但表面有着"尖銳和不規則的形狀"和他的點朝向可能是黃道座標 (β, λ) = (3°, 40°)或(β, λ) = (3°, 220°),有着10°的不確定性[20]。這樣的轉軸傾角各自是85°或89°,意味着自轉軸大約是平行黃道,類似於行星中的天王星

相關條目

參考資料

  1. ^ 1.0 1.1 1.2 1.3 1.4 JPL Small-Body Database Browser: 21 Lutetia. 2010-06-13 [2008-12-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9-01-17). 
  2. ^ Belaskaya et al., 2010. [2010-07-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06-22). 
  3. ^ 3.0 3.1 3.2 Jim Baer. Recent Asteroid Mass Determinations. Personal Website. 2008 [2008-11-2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7-08). 
  4. ^ M. Mueller; et al. The size and albedo of Rosetta fly-by target 21 Lutetia from new IRTF measurements and thermal modeling (PDF). Astronomy & Astrophysics. 2006, 447: 1153. doi:10.1051/0004-6361:20053742. 
  5. ^ AstDys (21) Lutetia Ephemerides. Department of Mathematics, University of Pisa, Italy. [2010-06-2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06-29). 
  6. ^ 6.0 6.1 C. Magri; et al. Mainbelt Asteroids: Results of Arecibo and Goldstone Radar Observations of 37 Objects during 1980-1995. Icarus. 1999, 140: 379. doi:10.1006/icar.1999.6130. 
  7. ^ Arago Entdeckung eines Planeten Nr. 873 page 344 1852年11月23日
  8. ^ lute是西元前即出現且流傳至今的一種撥絃樂器,中譯名"琉特琴"(曾譯名"魯特琴")
  9. ^ 偉烈亞力口譯、李善蘭刪述、徐建寅續筆《談天》第121頁,民國23年(1934年)1月重印 上海商務印書館
  10. ^ 科學出版社《英漢天文學詞彙》許邦信主編,第二版(1986年11月)第158頁
  11. ^ 存档副本. [2019-09-0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8-15). 
  12. ^ 由於Lutetia是拉丁語,它的發音應該更類似「魯提亞」或者「魯提夏」。
  13. ^ 香港天文學會討論區《掩星組文件》小行星命名及中文譯名準則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第24條
  14. ^ Lardner, Dionysius. The Planetoides. Handbook of astronomy. James Walton. 1867: 222. 
  15. ^ M. A. Barucci, M. Fulchignoni and A. Rossi. Rosetta Asteroid Targets: 2867 Šteins and 21 Lutetia. Space Science Reviews. 2007, 128 (1-4): 67–78. doi:10.1007/s11214-006-9029-6. 
  16. ^ Birlan, M.; et al. Near-IR spectroscopy of asteroids 21 Lutetia, 89 Julia, 140 Siwa, 2181 Fogelin and 5480 (1989YK8) [sic], potential targets for the Rosetta mission; remote observations campaign on IRTF. New Astronomy. 2004, 9: 343. doi:10.1016/j.newast.2003.12.005. 
  17. ^ M. Lazzarin; et al. Visible spectral properties of asteroid 21 Lutetia, target of Rosetta Mission (PDF). Astronomy and Astrophysics. 2004, 425: L25. doi:10.1051/0004-6361:200400054. 
  18. ^ M. A. Feierberg; et al. Detection of silicate emission features in the 8- to 13 micrometre spectra of main belt asteroids. Icarus. 1983, 56: 393. doi:10.1016/0019-1035(83)90160-4. 
  19. ^ A. Dollfus & J. E. Geake. Polarimetric properties of the lunar surface and its interpretation. VII - Other solar system objects. Proceedings of the 6th Lunar Science Conference, Houston, Texas, March 17–21. 1975, 3: 2749. 
  20. ^ {{cit e journal | author= J. Torppa et al.| title= Shapes and rotational properties of thirty asteroids from photometric data| journal= Icarus| year= 2003| volume= 164| pages= 346| url= http://www.rni.helsinki.fi/~mjk/thirty.pdf%7Cformat=PDF%7C doi= 10.1016/S0019-1035(03)00146-5}}

外部連結


前一小行星:
(20)王后星
小行星列表 後一小行星:
(22)司賦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