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府穴
中府是手太陰肺經穴名,出自《素問·離合真邪論》,又名膺中俞、膺俞、膺中外俞。是肺經的募穴[1],手足太陰二經之交會[2]。
中府穴 | |
---|---|
簡 / 繁體 | 中府 / 中府 |
國際代碼 | LU 1 |
漢語拼音 | Zhōngfǔ |
所屬經脈 | 手太陰肺經 |
定位 | |
雲門下1寸 | |
主治 | |
咳嗽,氣喘,胸中煩滿,胸痛 | |
操作 | |
向外斜刺0.5-0.8寸,可灸 | |
釋名
中指中焦,府是聚的意思。手太陰肺經之脈起於中焦,此穴為中氣所聚,又為肺之募穴,藏氣結聚之處。肺、脾、胃合氣於此穴,所以名為中府。又因位於膺部[3],為氣所過的俞穴,所以又稱膺俞[4]。
定位
在胸壁外上部,平第一肋間隙,距胸骨正中線旁開六寸,仰臥取穴。或由乳頭直上三肋,外開兩寸,肋骨隙間取。
當胸大肌、胸小肌處,內側深層為第一肋間內、外肌。上外側有腋動脈、腋靜脈、胸肩峰動脈、胸肩峰靜脈。布有鎖骨上神經中間枝、胸前神經分支、第一肋間神經外側皮枝。
刺灸法
向外斜刺0.5-0.8寸,可灸。不可向內側深刺,以免傷及肺臟。
- 《素問·刺禁論》:刺膺中陷中肺,為喘逆仰息。
- 《針灸大成》:針三分,留五呼,灸五壯。
主治
功能:肅降肺氣,和胃利水
主治:咳嗽,氣喘,胸中煩滿,胸痛,肩背痛,腹脹,嘔逆,喉痹,浮腫[5]
- 《針灸大成》:主腹脹,四肢腫,食不下,喘氣胸滿,肩背痛,嘔噦,欬逆上氣,肺系急,肺寒熱,胸悚悚,膽熱嘔逆,欬唾濁涕,風汗出,皮痛面腫,少氣不得臥,傷寒胸中熱,飛屍遁注,癭瘤。
穴性:調理肺氣,養陰清熱[6]
配伍
參考文獻
- ^ 募猶結募也,言經氣聚此。募穴,即是臟腑經氣結聚在胸腹部的腧穴
- ^ 《素問·水熱穴論》王冰注
- ^ 膺,ㄧㄥ(ying),胸前兩旁肌肉隆起處,相當於胸大肌處。手太陰肺經、足太陰脾經、足陽明胃經等所循行經過
- ^ 楊甲三主編,《針灸學》,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ISBN 7117006994
- ^ 楊甲三,《腧穴學》,上海科技出版社,ISBN 7532302199
- ^ 閻潤茗著,《針灸臨證精要》,北京·人民軍醫出版社,1995,ISBN 7800205525
- ^ 背俞,即風門